- 年份
- 2024(5880)
- 2023(8374)
- 2022(7400)
- 2021(6643)
- 2020(6034)
- 2019(13929)
- 2018(13975)
- 2017(28419)
- 2016(15556)
- 2015(17825)
- 2014(18087)
- 2013(18283)
- 2012(17448)
- 2011(15999)
- 2010(16182)
- 2009(15268)
- 2008(15382)
- 2007(14185)
- 2006(12416)
- 2005(11156)
- 学科
- 济(72541)
- 经济(72477)
- 业(41985)
- 管理(41795)
- 方法(34789)
- 企(31997)
- 企业(31997)
- 数学(31343)
- 数学方法(31128)
- 农(20427)
- 中国(18923)
- 财(16889)
- 业经(15048)
- 地方(14372)
- 贸(14245)
- 贸易(14241)
- 制(14098)
- 易(13843)
- 学(13306)
- 农业(13052)
- 银(11715)
- 银行(11670)
- 行(11176)
- 产业(11117)
- 环境(10659)
- 融(10368)
- 金融(10366)
- 技术(10277)
- 和(10098)
- 务(9779)
- 机构
- 大学(238608)
- 学院(238297)
- 济(104174)
- 经济(102158)
- 管理(90381)
- 研究(80275)
- 理学(77795)
- 理学院(76924)
- 管理学(75771)
- 管理学院(75329)
- 中国(60235)
- 京(50099)
- 科学(49202)
- 财(47496)
- 农(43579)
- 所(41784)
- 财经(38070)
- 研究所(37892)
- 业大(37222)
- 中心(36655)
- 江(35640)
- 农业(34892)
- 经(34297)
- 经济学(32931)
- 北京(31668)
- 经济学院(30188)
- 范(30009)
- 师范(29695)
- 州(28273)
- 财经大学(28094)
- 基金
- 项目(152825)
- 科学(119066)
- 研究(110674)
- 基金(109767)
- 家(95385)
- 国家(94641)
- 科学基金(79725)
- 社会(70372)
- 社会科(66923)
- 社会科学(66896)
- 省(60844)
- 基金项目(58922)
- 划(50775)
- 自然(50445)
- 教育(50392)
- 自然科(49193)
- 自然科学(49177)
- 自然科学基金(48340)
- 编号(45140)
- 资助(45012)
- 成果(36779)
- 发(34615)
- 重点(34532)
- 部(34460)
- 创(31765)
- 课题(30794)
- 创新(29776)
- 科研(29353)
- 教育部(29201)
- 国家社会(28855)
共检索到3462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其国 陈慧婷 胡剑波
文章基于EIO-LCA模型测算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消耗和隐含碳排放,进而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的最优投入量,最后计算出我国产业部门全要素隐含能源效率。结果发现:(1)2005—2017年,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消耗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建筑业的隐含能源消耗最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隐含能源消耗最小;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仍然是能源消耗的主要源头。(2)仅有34.62%的产业部门效率均值大于1,且三大产业部门样本期中后期的效率值整体上出现下滑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全要素隐含能源效率亟待提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吴驰宸
提升隐含碳生产率是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键。基于2002—2020投入产出数据与能源碳排放数据建立隐含碳生产率指标,利用LMDI-PDA综合分解法,系统梳理各效应、各细分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直接排放率效应对28个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生产率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排放能效效应以及能源资本替代效应则主要起积极作用;隐含碳生产率效应普遍推动三次产业隐含碳生产率上升,排放结构效应则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负向效应分别为-0.0166万元/吨、-0.0190万元/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产业低碳变革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峰 胡剑波
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在开放条件下,根据Kaya恒等式,运用非竞争型I-O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考察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贡献值与贡献率。实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除2015—2017年外,规模效应和总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强度效应的贡献值为负,而结构效应的影响不是单一方向的;规模效应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从28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产业部门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而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近年来,越来越多产业部门总效应的贡献值为负;在不同时间段,产业部门三种效应的贡献率及其排名变化较大。从三次产业来看,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强度效应以及总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规模效应的贡献率始终位居前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剑波 李潇潇 王蕾
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及边际减排成本的合理评估是发挥碳交易市场减排效用的先导性工作。基于2002—2020年中国产业部门投入产出数据,以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采用ZSG-DEA模型、方向距离函数与随机前沿分析对产业部门隐含碳配额及边际减排成本进行较为合理的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部门间隐含碳排放效率、配额及边际减排成本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表征了不同产业部门所具有的减排空间、减排潜力;建筑业,其他服务业隐含碳配额占比超过50%,配额较小的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边际减排成本较大的多为采矿业,制造业,较小的多为服务业,但部分产业间减排成本差异过大,资源配置存在严重扭曲的现象。从产业关联的视角以隐含碳排放为着眼点研究配额及减排成本问题,研究结论对现实中碳配额分配、碳排放权定价与行业有序纳入全国碳市场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产业部门 隐含碳 碳配额 边际减排成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剑波 许帅
为探究中国产业部门在环境影响下的综合发展绩效,文章基于2002—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产业部门环境效率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结果发现:(1)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后的中国产业部门环境效率有所上升,但其潜在提升空间仍然较大。(2)2002—2017年中国产业部门的环境改善潜力主要来源于SO_2减排潜力,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产业部门的环境改善潜力较高。(3)中国产业部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因素,其他服务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高达59%。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奇乐 牛仕成 牛亮
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将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并产生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准确测算和识别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剔除中间投入中进口品的影响后测算中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以及产业间碳排放存在的关联效应,同时采用社会网络模型对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的整体和个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建筑业仍然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且对整个经济部门的碳排放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和拉动效应;服务业扩张发展中也产生了较多隐含碳排放;能源生产和采矿业并未产生较大的碳排放和关联效应;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结构紧密而稳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剑波 闫烁 韩君
本文基于2002-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我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并将其引入到碳排放效率测算模型当中,再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将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剔除,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的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水平。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整体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隐含碳排放效率水平差异显著。根据第三阶段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历年均值的聚类分析可知,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处于高等效率水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煤炭采选业等处于中等效率水平,而资源依赖、创新能力较差的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处于低等效率水平。外部环境对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影响显著,影响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交叉型""重合型"和"平行型"。"交叉型"产业部门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先提升后抑制;"重合型"产业部门主要以第一、三产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甚微;"平行型"产业部门主要以资源型行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就具体行业而定。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剑波 麦骏南 周宗康
基于CGE模型和SDA方法分析模拟了8种碳定价机制对宏观经济、减排目标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由于碳税和碳交易的价格形成过程不同,开征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更大,需要制定配套的税收返还措施,以有效弥补部分社会福利损失;价格-数量混合型碳定价机制对产业关联性较强部门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和“化石能源”等部门的降碳效果更为显著;碳排放强度效应和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是促进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且不同驱动因素对不同产业部门的作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应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着力构建碳税与碳交易协同互补的碳定价机制,助力中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鹏 岳书敬
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低碳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本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数字化对上述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呈“倒U”型,但样本期内大部分产业部门尚未越过拐点,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对隐含碳排放的促进阶段;同时全球价值链后向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行业异质性显示,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和后向嵌入均对技术密集型行业隐含碳排放的减排效果更强。从调节效应上看,产业数字化提前了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由增加变为下降的拐点。深度融入全球化,促进产业部门技术升级以及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等是中国产业部门低碳发展的有效措施。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群伟 周德群 沈璇 张力菠
考虑到能源与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间普遍存在的替代效应,本文通过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考察我国能源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计量模型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部分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我国总体及区域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自2001年起出现了退化现象,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异性较为显著,且有扩大趋势;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密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能源效率的改善均具有促进作用,"软"技术的贡献甚至已超越了传统科技进步的功效。
关键词:
能源效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全要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剑波 桂姗姗
准确识别与评估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确立正确的减排方向十分重要,而地处民族地区的贵州,集欠发达与生态脆弱于一体,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更为复杂,这为其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贵州投入产出表,构建起LMDI模型,把影响贵州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实证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上来看,规模效应对隐含碳排放增长起着明显的正向作用,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从27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部门规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剑波 桂姗姗
准确识别与评估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确立正确的减排方向十分重要,而地处民族地区的贵州,集欠发达与生态脆弱于一体,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更为复杂,这为其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贵州投入产出表,构建起LMDI模型,把影响贵州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实证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上来看,规模效应对隐含碳排放增长起着明显的正向作用,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从27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部门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值,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从三次产业来看,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始终为正,结构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除在1997—2002年所对应的碳排放强度效应为正外,其余时间段均为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红敏
目前基于消费的隐含碳排放核算中主要计算的是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而不考虑水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以及由此引发的其它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本文对利用投入产出方法计算隐含碳排放的框架进行了扩展,从而可以同时计算各部门由能源消耗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和由某些工业生产过程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并利用该框架计算并分析了2002年中国各部门最终消费和使用中的隐含碳排放情况。结果发现,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高的部门,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生产过程隐含碳排放占部门总隐含碳排放的比重最高。此外,研究发现,部门分类水平的粗细对于各部门生产过程隐含碳排放的核算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除了建筑业之外,其他部门在较粗分类下核算...
关键词: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能源消费 工业过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施发启
中国产业部门连锁分析施发启ABSTRACTAfteranalyzingChina'sinter-industrylinkageonthebasisofthefiveinput-outputtables(18×18)at1990constantpric...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晓萌 黄凯 杨顺顺 王梓元 胡婷婷
水资源是中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中国产业部门水足迹及其强度进行定量核算,分析其演变趋势,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及政策完善三个角度剖析中国水足迹变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中国各行业完全水足迹强度的年均下降率约为9.1%,而大部分行业的水足迹却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14.2%。1997、2002、2007年中国以贸易形势输出的虚拟水总量占完全水足迹量的比例分别为12.0%、14.6%、22.5%,呈递增趋势且均高于输入总量。中国各部门水足迹强度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节水技术的发展、节水管理政策的完善、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导致水足迹...
关键词:
水足迹 投入产出分析 虚拟水贸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