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67)
2023(15424)
2022(13288)
2021(12272)
2020(10212)
2019(23211)
2018(23152)
2017(45323)
2016(24047)
2015(27147)
2014(27159)
2013(27170)
2012(25212)
2011(23098)
2010(23242)
2009(21553)
2008(20835)
2007(18439)
2006(16531)
2005(14674)
作者
(70895)
(58947)
(58633)
(55837)
(37265)
(27957)
(26688)
(23083)
(22230)
(20916)
(19805)
(19779)
(18736)
(18706)
(18142)
(17902)
(17523)
(17136)
(16850)
(16771)
(14735)
(14371)
(14073)
(13432)
(13307)
(13066)
(12925)
(12669)
(11882)
(11475)
学科
(119959)
经济(119832)
管理(69412)
(64944)
(52085)
企业(52085)
方法(47166)
数学(40954)
数学方法(40603)
中国(29986)
(28584)
地方(27388)
业经(24884)
(24538)
(24158)
(20034)
农业(19356)
(18797)
贸易(18785)
(18170)
环境(17449)
地方经济(16940)
(16852)
(16484)
银行(16441)
理论(16420)
技术(16053)
(16006)
金融(16002)
(15810)
机构
大学(361903)
学院(359626)
(156327)
经济(153225)
管理(142813)
理学(123667)
研究(122784)
理学院(122302)
管理学(120545)
管理学院(119883)
中国(89946)
(76280)
科学(73311)
(69912)
(61025)
财经(56680)
研究所(55418)
中心(53919)
(51568)
(51385)
(51132)
业大(49491)
经济学(48729)
北京(48447)
(47699)
师范(47338)
(44236)
经济学院(43807)
财经大学(42152)
(41610)
基金
项目(240554)
科学(190383)
研究(178998)
基金(175246)
(151271)
国家(150051)
科学基金(129184)
社会(115444)
社会科(109510)
社会科学(109483)
基金项目(93286)
(92790)
自然(81410)
教育(80797)
自然科(79421)
自然科学(79405)
自然科学基金(77976)
(77709)
编号(72675)
资助(71321)
成果(59105)
(53735)
重点(53532)
(52935)
(49852)
课题(49595)
国家社会(47812)
创新(46502)
教育部(46485)
人文(45852)
期刊
(176449)
经济(176449)
研究(112090)
中国(61329)
管理(52864)
学报(52274)
(49851)
科学(49684)
(46836)
大学(39583)
学学(37304)
教育(35827)
农业(32725)
(30646)
金融(30646)
技术(30418)
经济研究(29354)
财经(28352)
业经(28074)
(24422)
问题(23428)
技术经济(19281)
理论(18064)
图书(17716)
(17463)
商业(17339)
现代(16938)
科技(16622)
实践(16144)
(16144)
共检索到526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浩进  陈耀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要素逐渐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别的流动与转移,从而形成了企业群为追逐利润而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在经济系统中,产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才能在经济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若产业不适应市场环境,就会在经济选择中被淘汰,这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是同一道理。产业转移从不适应旧的市场环境而迁移到新的市场环境,在经济"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不仅从新市场环境主体获取要素,也将会对新环境的市场主体带来福利效应。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福利可以分为居民福利、企业福利和政府福利三部分,其区域福利效应是一个增量效应。基于此,可以从产业转入区和产业转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出我国东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占国  孙久文  
按照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随着要素价格上升及发展空间缩小,传统产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已逐渐失去发展优势,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跨区域转移,并且中西部大多数地区也把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作为本区域发展的战略之一。但是这种大规模的产业区域转移现象并未出现。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产业区域转移滞缓的原因,并从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必要的软硬件条件方面提出加速产业区域转移的途径。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孙浩进  
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基于比较优势的动态过程。从亚洲的发展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东亚地区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产业转移带动东亚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生了显著的区域福利效应。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东亚新兴经济体积极承接发达国家转出的纺织、服装等轻纺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耗能、污染的重化工业,因此获得来自外部的资本要素、发展动力的契机,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政府服务等福利水平有了层次上的提高,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中国内地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后,已经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这保证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区域福利持续改善,但环境污染、生态...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佘时飞  
破解市场分割状态,建立全国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对产业转移转型和社会福利增进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三地区自由资本模型的拓展(中国北部、中国南部与国外),建立国内与国外两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框架,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空间转移及社会福利关系。结果表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产业空间转移,并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和社会福利;渐进地提高国内和国际贸易自由度时,南北部区域之间不容易形成非对称结构;较快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不仅产业转移规模非常小,而且南北部区域之间不会形成核心-边缘结构,但是显著地提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严运楼  
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长三角产业分工出现了新的调整。在新的产业分工格局中,长三角核心区部分产业向安徽等泛长三角地区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转移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转入的产业在承接区生存,不仅从新市场环境获得要素,也会给新环境带来福利效应,进而促进产业自身发展。本文对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福利效应的理论研究与统计分析表明:产业转移与福利改善构成互动关系,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区域产业与福利之间良性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严运楼  
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长三角产业分工出现了新的调整。在新的产业分工格局中,长三角核心区部分产业向安徽等泛长三角地区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转移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转入的产业在承接区生存,不仅从新市场环境获得要素,也会给新环境带来福利效应,进而促进产业自身发展。本文对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福利效应的理论研究与统计分析表明:产业转移与福利改善构成互动关系,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区域产业与福利之间良性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海峰  
产业集群的演化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科学的机制是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本文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对产业集群演化的异质性、多层次性和路径依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三大演化机制进行了阐述:"动态循环累进"自组织模式,制度演化机制,技术与环境协同进化机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谢贞发  陈工  
文章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思考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内在机理,将企业能力理论、创新动力机制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有机地应用于分析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中。从三个维度综合分析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逻辑:从微观维度的企业能力理论研究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演化的能力,从中观维度研究集群内企业间互动的创新动力机制,从宏观维度研究促进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公共政策和社会资本。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翎  窦静雅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蒋昭乙  
本文借鉴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学中描述的市场潜力函数来进行近似测算,基于2000—200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分析,从空间经济学视角来研究中国东西部区际产业转移问题,最后建议国家从战略高度重新定位中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结构取向、调整吸引外资政策、进一步充分启动国内消费市场、加大对就业者的培训。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光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心发生了三次大的战略转移。区域经济政策在各个阶段对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在执行过程也遇到了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区域政策。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良贵  孙久文  
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下的DSGE模型,估计与模拟了5大经济区域金融加速器,并构建了各经济区域的产业梯度系数,基于此研究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经济区域特征,及其与区域产业转移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经济中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具有显著的经济区域特征;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导致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经济区域的差异化表现;区域产业转移影响着区域金融加速器效应特征的演变,且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东南经济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与区域产业转移相关性最高,也表明该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最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成祖松  
引导区域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内在要求,是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战略途径,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挖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的必然选择。针对新时期区域产业转移出现的产业转移粘性、产业集群式转移等新趋势,坚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经济新常态下引导区域产业转移的新定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潘雄锋  刘清  张维维  
本文在对我国区域能源效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从空间效应和产业转移效率视角对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收敛性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说明在对我国能源效率收敛性进行检验时不应忽视空间效应;(2)1998-2009年期间我国能源效率长期和短期存在着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并且在控制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等初始条件后的收敛速度要高于绝对收敛速度;(3)2004-2009年期间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收敛速度均高于1998-2004年期间的收敛速度,这反映出2004年以来的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收敛水平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袁静  
经济理论分析表明,低工资未必是吸引产业转移的充分条件,资源价格、交易成本和劳动力素质都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证实,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