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0)
- 2023(13822)
- 2022(12129)
- 2021(11419)
- 2020(9774)
- 2019(22645)
- 2018(22712)
- 2017(44672)
- 2016(24584)
- 2015(27595)
- 2014(27842)
- 2013(27747)
- 2012(25801)
- 2011(23387)
- 2010(23659)
- 2009(21861)
- 2008(21654)
- 2007(19140)
- 2006(16958)
- 2005(14974)
- 学科
- 济(102026)
- 经济(101910)
- 管理(69255)
- 业(67971)
- 企(55824)
- 企业(55824)
- 方法(48020)
- 数学(41674)
- 数学方法(41174)
- 中国(28099)
- 农(27161)
- 财(24945)
- 学(23669)
- 业经(22488)
- 地方(20354)
- 制(19881)
- 贸(18296)
- 贸易(18288)
- 农业(17906)
- 易(17716)
- 理论(16484)
- 和(16105)
- 银(16101)
- 银行(16046)
- 技术(15886)
- 务(15587)
- 财务(15521)
- 财务管理(15487)
- 行(15310)
- 环境(15140)
- 机构
- 大学(364728)
- 学院(361425)
- 济(143056)
- 管理(141644)
- 经济(139973)
- 理学(123131)
- 研究(122657)
- 理学院(121690)
- 管理学(119488)
- 管理学院(118858)
- 中国(88825)
- 京(78379)
- 科学(78151)
- 财(66497)
- 所(63099)
- 农(59995)
- 研究所(57807)
- 业大(55296)
- 财经(53962)
- 中心(53537)
- 江(52114)
- 北京(49661)
- 经(48911)
- 范(48593)
- 师范(48110)
- 农业(47340)
- 院(44395)
- 经济学(43011)
- 州(42409)
- 财经大学(40182)
- 基金
- 项目(245129)
- 科学(192064)
- 基金(177191)
- 研究(176732)
- 家(155267)
- 国家(154009)
- 科学基金(130896)
- 社会(110297)
- 社会科(104447)
- 社会科学(104416)
- 省(95738)
- 基金项目(94576)
- 自然(86195)
- 自然科(84143)
- 自然科学(84115)
- 自然科学基金(82625)
- 划(81213)
- 教育(80898)
- 资助(73850)
- 编号(71377)
- 成果(58677)
- 重点(55079)
- 部(54326)
- 发(52252)
- 创(50369)
- 课题(49844)
- 科研(47024)
- 创新(46962)
- 教育部(45965)
- 大学(45020)
- 期刊
- 济(155456)
- 经济(155456)
- 研究(106250)
- 中国(63367)
- 学报(60151)
- 科学(55343)
- 农(53687)
- 管理(51097)
- 财(48047)
- 大学(44762)
- 学学(42204)
- 教育(38592)
- 农业(37479)
- 技术(29952)
- 融(29231)
- 金融(29231)
- 财经(26262)
- 业经(25983)
- 经济研究(24940)
- 经(22446)
- 问题(21149)
- 业(18761)
- 技术经济(18090)
- 理论(17780)
- 图书(17773)
- 科技(17737)
- 版(16776)
- 商业(16710)
- 现代(16419)
- 统计(16238)
共检索到518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向玲 唐俊
本文采用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以及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系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并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相关理论,笔者提出了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就业弹性的建议。
关键词:
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结构 就业弹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顺 陈丁
文章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三大产业就业弹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的增加不但有利于本产业自身,也有利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增加既有利于本产业,也有利于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是提高我国经济就业弹性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就业弹性 动态关系 VAR模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丽莎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根本动力,但是我国的高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就业增长率,我国的就业弹性明显偏低。本文从产业结构角度对就业弹性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就业弹性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建立就业弹性的回归模型,提出影响就业弹性的重要因素是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与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我国就业弹性偏小的主要原因是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偏小,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明显偏小;提高就业弹性的途径为提高三次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加快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转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奥肯定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成学真 雷霄雯
从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影响的角度,以兰州市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为切入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三次产业的发展虽然保持着比较高的速度,但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均在不断下降。过去十几年间,第一产业所能吸收的劳动力非常有限,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不仅不能促进就业增长,而且释放出大量失业工人,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为避免出现经济增长和失业并存的局面,有必要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增加就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 产业产值 就业弹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军丽
文章对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模型设定与检验,剖析了各个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变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协整检验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姜世健
大学毕业生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但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发展不足,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这将从客观上限制对大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就业造成消极的影响;在我国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持续走低的背景下,2004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降低,也在事实上导致了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产业结构 就业弹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源 马煜天
20世纪末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化最主要的特征是重工业化,本文利用1996-2009年的中国数据,运用单因素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就业量、就业结构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认为产业结构演进有利于就业主要体现在局部,而总体上产业结构演进抑制了就业的增长,第二产业几乎不能解释就业的各变量;资本深化和重工业化是影响就业量、就业结构的最主要因素,这与现阶段我国处于重工业化过程的现实相一致;产业结构演化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路径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依次上升顺序,而是跨越式的上升路径,这与我国提出走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玲 朱永杰
基于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数据,先进行北京市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进而对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中的主导行业来促进就业,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关联分析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揭红兰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3年自贸区产业数据,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通过与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自贸区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增长效应显著,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比,我国自贸区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远高于上述产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自贸区产业的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自贸区产业会有更大的就业增长潜力。
关键词:
自贸区产业 就业弹性 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杨 刘延平
本文从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的角度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詹浩勇
在政府主导下,我国实施的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直接降低了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由于相对忽视了积累人力资本,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没有构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长效机制,一遇外部冲击,便通过倒逼机制使重化工业战略得到强化,造成新的就业问题。所以应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以之改造传统产业,将传统部门劳动力转化为现代产业部门劳动力,实现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迁 就业 分析框架 新型工业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朱争鸣 王秦
本文从我国产业结构形成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内部结构,外部结构,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结构的均衡等问题。作者认为,需求结构中的基本关系,即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是决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根本因素。较高的积累率是产业结构成长较快的现实基础,而高消费率会使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变得遥远,而且需求结构变动不宜过大、过于频繁。在结构均衡问题上,作者分析了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经济结构与产业以及外贸结构与产业的均衡问题,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偏重实证性研究,运用了大量数据,限于篇幅,编者作了较大删节。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左晓晴 张兴无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就业增长率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水平一直很低。本文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数据,运用结构偏离度这一衡量指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升级能够增加就业总量。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就业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本文为解决这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回归分析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左晓晴 张兴无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就业增长率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水平一直很低。本文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数据,运用结构偏离度这一衡量指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升级能够增加就业总量。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就业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本文为解决这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回归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