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56)
- 2023(9119)
- 2022(7963)
- 2021(7325)
- 2020(6610)
- 2019(15431)
- 2018(15385)
- 2017(31153)
- 2016(17055)
- 2015(19532)
- 2014(19739)
- 2013(20164)
- 2012(19540)
- 2011(17878)
- 2010(18337)
- 2009(17405)
- 2008(17649)
- 2007(16355)
- 2006(14302)
- 2005(13144)
- 学科
- 济(79757)
- 经济(79687)
- 业(47157)
- 管理(45851)
- 企(36834)
- 企业(36834)
- 方法(36221)
- 数学(31595)
- 数学方法(31331)
- 农(22642)
- 中国(21475)
- 财(19032)
- 学(17072)
- 制(16856)
- 业经(16797)
- 地方(16259)
- 贸(15975)
- 贸易(15966)
- 易(15491)
- 农业(14533)
- 银(13525)
- 银行(13483)
- 行(12920)
- 融(12354)
- 金融(12351)
- 和(12101)
- 体(11337)
- 产业(11308)
- 环境(11251)
- 务(10986)
- 机构
- 大学(266710)
- 学院(264857)
- 济(114302)
- 经济(112019)
- 管理(98333)
- 研究(94252)
- 理学(84063)
- 理学院(83017)
- 管理学(81635)
- 管理学院(81129)
- 中国(71107)
- 科学(57873)
- 京(57486)
- 财(53190)
- 所(49864)
- 农(47662)
- 研究所(45236)
- 财经(42214)
- 中心(41971)
- 江(40557)
- 业大(39577)
- 经(38039)
- 农业(37846)
- 北京(36805)
- 经济学(36087)
- 范(35411)
- 师范(35048)
- 院(33234)
- 经济学院(32861)
- 州(32048)
- 基金
- 项目(166848)
- 科学(130259)
- 研究(120702)
- 基金(120406)
- 家(105345)
- 国家(104513)
- 科学基金(87282)
- 社会(76111)
- 社会科(72215)
- 社会科学(72192)
- 省(64929)
- 基金项目(63998)
- 自然(55508)
- 划(55487)
- 教育(54856)
- 自然科(54143)
- 自然科学(54120)
- 自然科学基金(53192)
- 资助(49908)
- 编号(48914)
- 成果(41042)
- 重点(38552)
- 发(37832)
- 部(37795)
- 课题(34226)
- 创(34182)
- 创新(32084)
- 科研(32056)
- 教育部(31806)
- 国家社会(31239)
- 期刊
- 济(128224)
- 经济(128224)
- 研究(79672)
- 中国(47508)
- 农(43090)
- 学报(42737)
- 财(39665)
- 科学(39611)
- 管理(35118)
- 大学(31523)
- 学学(29741)
- 农业(29006)
- 融(25431)
- 金融(25431)
- 教育(24057)
- 技术(21429)
- 财经(21237)
- 业经(21181)
- 经济研究(20812)
- 问题(18494)
- 经(18382)
- 业(15468)
- 贸(15445)
- 技术经济(14341)
- 商业(13680)
- 统计(13484)
- 理论(13424)
- 国际(13155)
- 版(12726)
- 现代(12205)
共检索到395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永彬 刘昌新 王铮 史雅娟
本文首先比较了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在部门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进而利用Markov模型对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未来能源强度的走势以及产业结构演变对降低能源强度的贡献。比较发现,我国各部门能源强度显著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且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和第三产业过低的产业结构均造成我国碳排放居高的现状。与美欧日相比,我国降低能源强度的减排潜力分别为24%、60%和53%;产业结构演变的减排潜力分别为40%、32%和28%。未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将持续下降近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小幅下调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5.3个百分点。但是各产业比重变动幅度到后期变慢,趋于稳定,产业结构演变对能源强度贡献越来越小。2020年和2030年我国能源强度将比2007年分别降低52.2%和68.9%,相应产业结构演变的贡献度从15.44%下降到7.86%。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文举 向其凤
本文从投入产出理论出发,在消费和出口产品结构刚性的前提下,以投资作为调整对象,构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综合运用回归分析和最优化技术预测了2020年的消费产品结构,结合出口产品结构的预测,给出了不同的消费率和出口率组合下,经济均衡增长的增长率以及对应的均衡产业结构,并根据均衡产业结构计算了高、中、低GDP目标下2020年的生产能耗和生产碳排放。结果表明:虽然城乡居民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有加剧中国重工业化的趋势,不利于低碳产业结构调整,但消费率的提高依然会使得产业结构向低碳方向演进:如果能源结构和各部门的单位产品能耗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仅仅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可使2020年生产能耗...
关键词:
产业结构 最终需求结构 均衡增长 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雅楠 罗岚 陈伟 王博文
论文采用EIO-LCA模型对中国各行业部门从生产到供应链再到消费环节的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进行分析,并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部门、其他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与住宿业。(2)从生产链视角来看,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大的行业,进一步对其隐含碳排放来源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生产链中的通信专业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及煤炭采选产品3个行业部门的排放量对建筑业隐含排放量的贡献最大。(3)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居民消费需求的隐含碳排放占比最大,政府消费需求、资本形成和出口的占比维持在20%左右。(4)中国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潜力较大的行业部门位于供应链上游。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雷 黄园淅
鉴于现代社会发展对能源消费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认识和把握国家能源消费行为规律及其变化趋势已经成为社会能源节约的基本前提。本文通过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和结构演进-单位能耗两个模型,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印度产业结构演进和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现代化建设初期,二产为主的结构演进对国家能源消费需求产生了明显的增速效应;随着多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能源消费需求的减速作用开始逐步显现,从而形成由升到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形态。作为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在长期一边倒的部门发展政策影响下,刚性演进特征极大地制约了国家产业结构节能效应的发挥,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
关键词:
结构演进 能源消费 节能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曲英 雷震 刘越
辽宁省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重点省份之一。为从微观行业层面剖析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辽宁省各行业的直接和隐含碳排放进行估算,并通过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产业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直接隐含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潜力较大的行业集中在重化工业和能源产业,因此这些行业是碳减排的重点。基于研究结果,建议辽宁省除了提高碳减排技术水平、优化能源结构外,还需要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使高耗能、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雷 李艳梅 黄园淅 吴映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节能减排的意义重大。根据节能减排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单位能耗和能源结构-碳排放3个联动模型,进行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三者的行为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结构演进决定能源消费增长基本走向;第二,二产绝对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极大地延缓了单位GDP能耗倒"U"字型变化的过程;第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奠定了国家碳排放增长的总体格局。有鉴于此,推动结构节能减排,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判断,未来20-30年,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能源供应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其中,前者的贡献度可能达到60%,后者的贡献度可能在1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劼 徐晋涛
在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农业部门具有极大的体量和不可忽视的影响。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优化管理至关重要。一项农业低碳技术能否在现实中有好的环境表现,必须得到农户这一微观经营主体的检验和认同。这是全面评价低碳技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更准确地监测和核算碳减排效果,本文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法进行了实证分析,衡量了三个低碳技术在农户层面的微观反应。研究结论是,我国现有的低碳技术在农业农村“3060”进程中可以发挥一定作用。按目前的技术采纳规模,滴灌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8~77万吨,沼气发酵技术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34万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减少碳排放290万吨。研究推论是,“3060”目标是推动我国农业加速达到高质量发展拐点的契机。要让农业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农业生产方式到经营模式,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都亟待一场全面的、持续的革新。
关键词:
农业碳减排 低碳技术 微观数据 农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牛晓耕 张国丰 孙丽欣
文章以河北省为例,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状况深入调研的前提下,筛选关键指标,在Johansen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减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采用情景设定预测法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减排潜力定量估测,进而探讨了化解区域能源与环境双重困境的重要途径与关键任务。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湘燕 锁箭
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无疑构成其经济发展和起飞的基本内容。产业结构演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各产业之间在发展规模上量的比例关系,即结构均衡协调;二是指各产业间的联系方式或关联形式,构成产业结构质的方面,即产业结构达到自身高度化或发展的高级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岳平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马永喜 张叶 宋世雄
科学预测技术进步推动下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析其节能减排潜力,对于农业“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构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系统模拟模型,从技术进步视角设计模拟情景方案,系统性模拟2022—2035年粮食作物生产的能耗碳排放变化趋势和节能减排潜力。研究发现:(1)如果缺乏足够有效技术进步,粮食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较长时期将处于较高水平;(2)能源增进型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粮食生产节能减排潜力优于产出增进型技术进步,而协同技术进步的节能减排潜力最大;(3)技术进步推动下各种作物生产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玉米等三大主粮的节能减排潜力较大。未来要协同推进多种类型技术进步,尤其重视能源增进型技术的研发推广,并基于作物种类制定针对性粮食生产节能减排策略。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向其凤 王文举
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能源结构的调整受到能源内部替代性和能源供给结构的制约。本文建立内部替代约束和供给约束下的能源结构优化模型,给出碳排放量最优化的部门能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预测的能源供给下,经济增长的速度越低,碳强度下降的幅度越大;以2010年的能源结构为基础进行优化,在2020年可节能16.16亿~18.50亿吨标煤,减排50.31亿~51.99亿吨CO_2,使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31.73%~37.88%,比2005年下降46.21%~51.05%,完全可以实现预定的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并可在经济中低速增长的情形下实现能源总量控制目...
关键词:
能源结构 内部替代 供给约束 节能减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守先 张雷
北京作为能源输入型的国际性大都市,其能源消费深刻影响着区域能源生产和供应格局的变化。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末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5%的战略目标,因此,正确地把握北京市能源消费及其增长变化是关系到能源节约总体战略实现的第一要务。论文运用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和结构演进-单位能耗两个基本判断模型,分析北京市能源消费行为的规律,前者通过分析产业结构演进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变化两者运动的轨迹,从整体上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一次能源消费变化的基本特征。后者则通过产业结构演进与单位GDP能耗变化的相关分析,判断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果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产业结构演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振清 李欢欢 刘保留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对于充分激发碳交易政策的区域碳减排潜力有重要推动作用。基于2005-2017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DID和PSM-DID方法评估碳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SFA模型测算技术创新效率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和技术创新效率两个方面探讨碳交易政策的作用机制,同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区域验证。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能推动试点和非试点地区协同减排;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碳交易政策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减弱;产业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更多受益于碳交易政策,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较弱,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效果也较为明显。基于此,从完善碳市场建设、制定差异化政策、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协同减排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促进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