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96)
2023(10899)
2022(9294)
2021(8481)
2020(7458)
2019(17014)
2018(16849)
2017(33827)
2016(18549)
2015(20680)
2014(20690)
2013(20731)
2012(19538)
2011(17842)
2010(17899)
2009(16928)
2008(16823)
2007(15482)
2006(13442)
2005(12069)
作者
(57520)
(48095)
(47965)
(45645)
(30085)
(23142)
(21838)
(18929)
(17755)
(16996)
(16190)
(15708)
(15212)
(15177)
(15036)
(14919)
(14916)
(14255)
(13839)
(13777)
(12245)
(11820)
(11818)
(11011)
(10692)
(10686)
(10616)
(10594)
(9650)
(9589)
学科
(81091)
经济(81008)
(52191)
管理(50700)
(40365)
企业(40365)
方法(37506)
数学(33487)
数学方法(33267)
(23544)
中国(22834)
(20669)
业经(17730)
(17374)
贸易(17369)
(16922)
(16902)
(16462)
地方(15663)
农业(15339)
(13407)
银行(13350)
(12738)
产业(12647)
(12476)
财务(12461)
技术(12457)
财务管理(12427)
(12084)
金融(12082)
机构
大学(278469)
学院(278351)
(119171)
经济(116949)
管理(105088)
研究(95203)
理学(91232)
理学院(90197)
管理学(88815)
管理学院(88315)
中国(70931)
科学(60166)
(58265)
(55081)
(53988)
(50067)
业大(46054)
研究所(45749)
农业(44203)
财经(43616)
中心(42989)
(40947)
(39462)
经济学(37594)
北京(36546)
经济学院(34485)
(34263)
师范(33769)
(33502)
(32324)
基金
项目(184352)
科学(143559)
基金(133650)
研究(128797)
(118797)
国家(117811)
科学基金(98757)
社会(82769)
社会科(78622)
社会科学(78596)
(72876)
基金项目(71775)
自然(64604)
自然科(63065)
自然科学(63039)
自然科学基金(61966)
(61812)
教育(58076)
资助(54215)
编号(50897)
重点(42078)
(41108)
(40844)
成果(40467)
(38669)
创新(36176)
科研(36019)
计划(35766)
课题(34963)
国家社会(34300)
期刊
(126971)
经济(126971)
研究(77938)
学报(49761)
(49171)
中国(47413)
科学(43425)
(40400)
大学(36038)
管理(35900)
学学(34535)
农业(32844)
(24793)
金融(24793)
业经(22419)
财经(21885)
经济研究(21573)
教育(21413)
技术(21383)
(18872)
问题(18490)
(17200)
(15119)
商业(14888)
技术经济(14639)
(13834)
理论(13411)
科技(13305)
统计(13214)
业大(12229)
共检索到397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左晓晴  张兴无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就业增长率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水平一直很低。本文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数据,运用结构偏离度这一衡量指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升级能够增加就业总量。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就业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本文为解决这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左晓晴  张兴无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就业增长率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水平一直很低。本文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数据,运用结构偏离度这一衡量指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升级能够增加就业总量。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就业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本文为解决这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国琴  
文章从理论和经验两个角度系统分析了FDI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发现:FDI一方面通过产业关联、模仿示范和人员流动等三种机制来影响产业内部的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则通过主动选择和被动竞争等两种机制来影响产业间的结构转型升级。但是实证结果分析表明,FDI对于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不足,而对于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转型升级影响过大,从而导致了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不合理,为了改变这一格局,我们建议加大第一产业对FDI的优惠力度,降低第三产业对于FDI的进入壁垒,同时改变第二产业对于FDI的吸收策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屿  梁平  刘肇军  
文章基于1998-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限效应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改变关键指标的情况下结果仍然稳健,同时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消费需求、增加人力资本储备的途径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正向影响具有典型的地区异质性特征和门限效应特征。具体而言,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别,东部地区影响程度较高,中西部省份影响较弱;此外,只有个人可支配收入超过一定门槛值时,该种正向影响才会出现并且会随着门槛值的上升该种影响程度会加深。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建安  
大量的文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密不可分。针对产业结构是多因素变量的特点,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以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的就业状况联系最为紧密,而与全社会的总体就业状况关系甚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少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也由低级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由此对我国的城镇就业带来了深刻影响。文章通过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解释,提出降低城镇就业压力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文祥  
应用多元回归方法,针对1983—2007年期间国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阶段性影响,而产业发展拐点的出现表明我国产业在承接高层级的国际产业转移存在一些障碍,从而强化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和次序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宋京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表现的尤为显著。本文选取对外贸易视角,考察和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田海峰  
我国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问题,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依据有关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提出我国应以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其自身的发展及对其他产业的扩散效应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并给出了实施这一战略的传导机制及相应的对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杨  刘延平  
本文从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的角度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豪  张建华  窦雯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参与产品的国际化生产与协作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国际贸易方式的重大改变,也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改变进一步影响了中国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地位。本文在构建一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指标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两者相互影响程度,得出:一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越深,该国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越高;产业结构越优化,其产品内国际分工地位越高。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樊秀峰  周文博  成静  
基于就业弹性的视角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第一产业拉动就业不足,第三产业拉动就业能力较强。再通过比较我国结构偏离系数与国际标准结构偏离系数发现: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在减弱,劳动力在向第三产业转移;各行业直接或者间接吸纳就业能力不同,批零餐饮业和社会服务等行业拉动就业作用最强。最后,从消除第一产业隐性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周学良  
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与失业率的关系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效应的重要指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全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失业率的非线性阈值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呈非线性动态变化,并且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对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产业结构趋于成熟时,就业效应反而不显著。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邹一南  石腾超  
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就业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以工业化和重工业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既会因为提高资本劳动比而对劳动力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又会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扩大经济规模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本文通过将产业结构升级分解为结构变迁和效率提升两个部分,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反两方面的就业效应测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1997~2002年、2002~2007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测算,并得出结论:产业结构升级的总就业效应为负;但工业化和重工业化并没有加重就业挤出;结构变迁的就业效应有所提高,效率提升的就业效应有所降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