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31)
- 2023(9262)
- 2022(6907)
- 2021(5853)
- 2020(4688)
- 2019(10171)
- 2018(10446)
- 2017(20817)
- 2016(11273)
- 2015(12814)
- 2014(13140)
- 2013(13042)
- 2012(12223)
- 2011(11184)
- 2010(11208)
- 2009(10662)
- 2008(10387)
- 2007(9382)
- 2006(8712)
- 2005(8001)
- 学科
- 济(60027)
- 经济(59978)
- 业(30360)
- 管理(28584)
- 企(21467)
- 企业(21467)
- 方法(20930)
- 中国(20150)
- 数学(18533)
- 数学方法(18422)
- 业经(17924)
- 农(17582)
- 产业(15624)
- 地方(15046)
- 农业(11980)
- 制(11041)
- 财(10789)
- 银(10417)
- 银行(10405)
- 贸(10210)
- 贸易(10203)
- 行(10100)
- 信息(10005)
- 易(9886)
- 融(9562)
- 金融(9561)
- 总论(9484)
- 信息产业(9408)
- 发(9325)
- 学(8979)
- 机构
- 学院(175266)
- 大学(174951)
- 济(79265)
- 经济(77831)
- 管理(64935)
- 研究(61889)
- 理学(55574)
- 理学院(54935)
- 管理学(54068)
- 管理学院(53737)
- 中国(47033)
- 京(37619)
- 科学(36177)
- 财(36172)
- 所(31157)
- 财经(28795)
- 研究所(28193)
- 农(27544)
- 中心(27486)
- 江(26095)
- 经(25969)
- 经济学(25936)
- 北京(23981)
- 业大(23834)
- 经济学院(23757)
- 范(23539)
- 师范(23336)
- 院(22339)
- 农业(21634)
- 财经大学(21253)
- 基金
- 项目(113721)
- 科学(90005)
- 研究(84883)
- 基金(82551)
- 家(71764)
- 国家(71238)
- 科学基金(60362)
- 社会(56687)
- 社会科(53975)
- 社会科学(53965)
- 省(43913)
- 基金项目(43337)
- 教育(36823)
- 划(36444)
- 自然(35513)
- 自然科(34616)
- 自然科学(34609)
- 编号(34409)
- 自然科学基金(33962)
- 资助(32497)
- 成果(27968)
- 发(27516)
- 重点(25840)
- 部(24921)
- 国家社会(24784)
- 课题(23554)
- 创(23425)
- 发展(22973)
- 展(22647)
- 创新(22045)
共检索到264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栗智慧
文章在构建产业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测度我国整体及四大经济区产业数字化水平,运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我国省级层面产业数字化的分布动态演进和地区差异。结果显示:整体上,全国及各地区产业数字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且存在一定的发散趋势;全国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差异呈不断增大趋势,差异来源贡献度表现为“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最小”;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径 周鹏亮 李文俊 谢祖翠
文章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人才、数字化投入、数字化产出、绿色发展程度5个维度构建了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上较低,但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表现为高、中、低的分布特征;中国产业数字化水平差异在逐年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极化现象;Moran's I散点图表明多数省份处在第一、三象限,表明中国各省份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从Markov链转移概率矩阵可知,产业数字化水平高的地区有更强的稳定性,低水平地区逐渐向邻近高水平地区转移。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迪 谢晶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海关作为连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纽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所在地区的口岸营商环境成为影响企业开展跨境贸易、投资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发展存在非平衡现象。本文以直属海关层面统计的通关时间作为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的代理变量,分别在进口、出口方式下,利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了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来源结构分解,并基于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方法揭示了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的动态演进趋势。本文研究发现:第一,样本考察期内,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其中,京津冀地区口岸进口营商环境受疫情影响较大,长江经济带和广东地区口岸出口营商环境具有较强的通关韧性;第二,整体层面上,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是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区域内差异贡献率相对较低;第三,随着时间增长,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地区差异存在动态收敛特征,且出口方式下的收敛趋势更为显著;第四,随着时间跨度增长,我国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呈现稳定状态,尤其是进口方式下便利化程度高的地区将保持不变。因此,口岸地区政府应当加强海关科技创新,推进跨关区人员交流工作,增强执法主体间协作关系以及强化执法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钟水映 李强谊 肖攀
本文利用1997~2014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Arc GIS技术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空间格局分析,同时将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与非参数估计方法相结合,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表明,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现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和地区间差距是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2)Kernel密度估计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有部分省份保险业发展速度较快,但部分省份保险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两者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并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孔凡超 林春艳 孟祥艳
以1997~2014年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以及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研究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空间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空间差距的主导因素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不断提升,但分布不均衡现象显著;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与邻域空间滞后类型显著相关,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溢出效应"高于"短板效应",各地区空间转移表现出差异化演变趋势。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孔凡超 林春艳 孟祥艳
以19972014年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以及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研究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空间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空间差距的主导因素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不断提升,但分布不均衡现象显著;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与邻域空间滞后类型显著相关,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溢出效应"高于"短板效应",各地区空间转移表现出差异化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章进 宋时蒙
使用我国2002年~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R&D投入、R&D产出和R&D影响三个维度构建我国R&D资源配置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并借助熵权TOPSIS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分别计算和分析R&D水平的综合指数、R&D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以及R&D水平的动态分布趋势。结论表明:我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R&D资源配置水平呈总体上升态势;R&D资源配置水平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其中东部地区内的差异和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尤为突出,地区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重要原因;考察期内西部地区的多级分化现象始终存在;区域R&D资源配置水平的相对差距呈减弱态势,而绝对差距呈扩大态势。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高晓清 杨洋
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水平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流动规律。基于2004—2019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分析发现:我国研究生人力资本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且形成了“京津”、“江浙沪”两个核心聚集区;各省份之间研究生集聚现象明显,已经形成稳定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其中位于低–低集聚区的省份占比超70%;各省份研究生集聚指数的差异随时间而缩减,但我国区域研究生集聚的时空演进并不活跃,仅有不足17%的省份存在时空跃迁。基于此,应推动各省份落实“育人”与“留人”两手抓,并通过培育研究生引力增长极,以点带面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生人力资本布局,以推进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均衡化分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姚树俊 董哲铭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数字化、韧性、创新、绿色和安全视角多维度构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赋予权重并进行测度;利用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差异及其来源;以空间核密度估计法进一步探究空间差异;运用莫兰指数(Moran’I)检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整体水平呈先抑后扬态势,并以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呈阶梯状,提升速度依次递减;同时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空间关联性呈U形态势发展。我国应加强数字化赋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测度体系,立足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从多维度多要素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共治;正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存在的区间差异大、区内发展不平衡问题,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空间关联效应,推动周边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缩小区间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差距,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杰 刘传明
平台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经济高质量运行目标的达成。文章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之上,围绕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等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上升,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异呈“N+V”型的变化趋势;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内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内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表现为东-西差异最大、中-西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是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异、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相对较小;考察期内的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两极化或多极化趋势明显。
关键词:
平台经济 地区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兀婷
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从时间方面来看,样本期内我国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较低,但发展势头良好;从空间演进来看,东部地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优势明显,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发展滞缓;从空间相关性来看,我国各省份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据此,提出加速数字技术融合应用、积极打造数字流通网络、合理调整流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以期加速推动流通产业数字化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文章构建了包含3个维度、17个基础指标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但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不高;智能化条件和智能化效益表现良好,智能化应用问题突出;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分布特征;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态势;全国及三大地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非均衡性呈波动上升态势,全国表现出两极分化态势。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智慧物流是现代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对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政策、理论和现实依据构建多维度物流业智慧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测度2006—2020年全国及三大地区、30个省份的物流业智慧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达古姆基尼系数、全局莫兰指数以及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β收敛性检验方法,揭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分布动态、空间差异与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及三大地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整体偏低,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全国>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从核密度估计结果看,全国及三大地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并未得到有效缩减,存在极化现象,但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增速更快,有助于全国空间差异的缩小。从达古姆基尼系数相关计算结果看,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全国总体差异以及东部和西部地区内差异较大,但呈波动缩小态势,中部地区内差异较小但呈小幅波动扩大态势,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地区间差异较大。从差异来源及贡献率看,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全国总体差异主要源自地区间系数,地区内系数对其贡献次之。从收敛特征看,物流业智慧化水平在全国及三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朝着各自的稳态水平演进,收敛速度整体呈现中西部>东部态势。鉴于此,在全国层面,应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业深度融合解决方案,提高干线运输效率,扩大干线运输规模与支线运输网络覆盖面;在地区层面,应制定有梯度的区域发展策略,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在省份层面,应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智慧物流在国内大循环中的“链”接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