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99)
- 2023(12928)
- 2022(11397)
- 2021(10884)
- 2020(9056)
- 2019(20990)
- 2018(20964)
- 2017(41706)
- 2016(22357)
- 2015(25049)
- 2014(25223)
- 2013(25058)
- 2012(23198)
- 2011(21147)
- 2010(21278)
- 2009(19648)
- 2008(19171)
- 2007(17008)
- 2006(15218)
- 2005(13465)
- 学科
- 济(92872)
- 经济(92762)
- 管理(65394)
- 业(65102)
- 企(51061)
- 企业(51061)
- 方法(41679)
- 数学(36416)
- 数学方法(36014)
- 农(28591)
- 中国(25845)
- 财(23408)
- 业经(21121)
- 地方(19455)
- 农业(19248)
- 制(18357)
- 贸(17953)
- 贸易(17946)
- 学(17866)
- 易(17464)
- 银(15280)
- 银行(15248)
- 技术(15001)
- 行(14610)
- 环境(14407)
- 和(14209)
- 策(14150)
- 理论(14098)
- 融(13747)
- 金融(13746)
- 机构
- 学院(324273)
- 大学(324123)
- 济(134888)
- 管理(132151)
- 经济(131988)
- 理学(114428)
- 理学院(113254)
- 管理学(111595)
- 管理学院(111005)
- 研究(106544)
- 中国(79898)
- 京(68550)
- 科学(63743)
- 财(63206)
- 所(52591)
- 财经(50398)
- 农(48309)
- 中心(47998)
- 研究所(47595)
- 江(46622)
- 业大(45800)
- 经(45701)
- 北京(43758)
- 范(42300)
- 师范(42000)
- 经济学(40223)
- 院(38672)
- 州(38194)
- 农业(37605)
- 财经大学(37373)
- 基金
- 项目(216773)
- 科学(171033)
- 研究(162743)
- 基金(157036)
- 家(134682)
- 国家(133543)
- 科学基金(115263)
- 社会(102489)
- 社会科(97217)
- 社会科学(97196)
- 省(84151)
- 基金项目(83533)
- 教育(74061)
- 自然(73584)
- 自然科(71779)
- 自然科学(71764)
- 自然科学基金(70464)
- 划(70300)
- 编号(67582)
- 资助(64981)
- 成果(55270)
- 部(48479)
- 重点(47675)
- 发(47008)
- 课题(45998)
- 创(44928)
- 教育部(41841)
- 创新(41776)
- 项目编号(41650)
- 人文(41449)
- 期刊
- 济(148680)
- 经济(148680)
- 研究(99855)
- 中国(56166)
- 管理(48162)
- 学报(45557)
- 财(44777)
- 农(44327)
- 科学(43596)
- 大学(35030)
- 教育(34930)
- 学学(32899)
- 农业(30974)
- 融(30540)
- 金融(30540)
- 技术(27548)
- 业经(26020)
- 财经(24043)
- 经济研究(23937)
- 经(20549)
- 问题(20192)
- 理论(17037)
- 图书(16511)
- 技术经济(16370)
- 贸(15627)
- 实践(15599)
- 践(15599)
- 商业(15556)
- 现代(15459)
- 科技(15442)
共检索到4724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董才生 栾添
我国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人均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收入结构的作用出现了分化,显著地促进了财产性收入,但是对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效应却不显著,对工资性收入则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产业扶贫政策对五保户人均收入和家庭收入的效应要弱于一般农户,但是产业扶贫对边缘贫困农户的影响效果没有对深度贫困农户的影响效果显著。因此,我国今后的扶贫工作要重点关注深度贫困户,依靠本地特色优势,加大特色产业扶贫力度;降低产业扶贫门槛,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实;切实把产业扶贫政策落实到应该扶贫的对象,缩小贫困差距,使农村经济均衡稳定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志平
产业扶贫旨在将贫困户的生产活动纳入社会产业大循环,因此其一直是全世界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和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产业精准扶贫出现了两条新路径:一是GTP路径,即向贫困户送猪崽、鸡苗和良种等资本,直接将贫困户的生产纳入当地的产业体系;二是GSP路径,即将扶贫资金折合现金并由贫困户自己决定投资项目和选择产业。文章构建了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微观主体行为模型以及基于农村公平和效率的农村福利模型,分别研究了这两条新路径上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的动态演变过程,然后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政策模拟,拟探索出我国产业精准扶贫的最优路径及其政策支持空间。结果显示:在第3~4年的时间内,GSP路径要优于GTP,但是超过4年,GTP路径上的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就会累进性超过GSP。而且,在GTP路径上的时间越长,扶贫效果就越好。在中长期,提高贫困户的技术水平,增加贫困户的初始资本额是进一步提高GTP路径上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水平的重要环节。文章的结论对于提高我国精准扶贫的理论自信,进一步完善我国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志平
产业扶贫旨在将贫困户的生产活动纳入社会产业大循环,因此其一直是全世界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和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产业精准扶贫出现了两条新路径:一是GTP路径,即向贫困户送猪崽、鸡苗和良种等资本,直接将贫困户的生产纳入当地的产业体系;二是GSP路径,即将扶贫资金折合现金并由贫困户自己决定投资项目和选择产业。文章构建了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微观主体行为模型以及基于农村公平和效率的农村福利模型,分别研究了这两条新路径上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的动态演变过程,然后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政策模拟,拟探索出我国产业精准扶贫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江鸿泽 梁平汉
完善推动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0~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面板数据,以光伏扶贫政策的下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评估光伏扶贫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光伏扶贫政策使重点扶贫县的GDP和人均GDP分别提高了3.2%、5.3%。多种稳健性检验、动态效应和工具变量结果均支持这一结论。这种促进作用在国家帮扶力度更大地区以及光照更强地区更明显。基于政策强度的分析显示,在贫困村与贫困户帮扶比例越高、光伏电站建设与覆盖规模越大的县区,光伏扶贫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益贫效应更强。从影响机制来看,光伏扶贫政策为居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拓宽了就业机会,并通过改善供电环境提高了市场活力。本文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光伏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构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扶贫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贾培煜 陈佳宁 王伟 梁航飞
产业扶贫政策对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市、县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为例,分析具体政策对实施区域的影响和扶贫政策的益贫效果。研究发现,当前山西的产业扶贫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贫困地区发展,但在产业链、相关部门联动、可持续发展设计以及成效评价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产业扶贫 扶贫政策 集中连片特困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传岩
2012年新扶贫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必将给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指出,要进一步创新扶贫思路和机制,通过提高扶贫对象瞄准和扶贫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扶贫产业和项目选择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以及推进政策协调等措施实现扶贫政策创新,开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扶贫开发 扶贫机制 政策协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陆远权 刘姜
基于2018年重庆市3个贫困县脱贫农户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利用LVI模型精准度量生计脆弱性,实证检验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产业扶持贷款政策、教育扶贫政策以及安居房工程政策对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和扶贫项目开发政策的检验结果并不显著。在考虑了遗漏变量和地区异质性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论表明:扶贫政策是提升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重要软环境,精准识别扶贫政策的影响效应、因地制宜地建策施策有利于促进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从而提高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脱贫农户 生计可持续性 扶贫政策效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孝勇 赖景生 寸家菊
本文从阐述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现状和四阶段扶贫开发历程入手,分析了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参与式整村推进、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和移民开发等扶贫模式;总结了西部农村扶贫开发的绩效。研究发现:西部农村扶贫模式创新是西部农村扶贫取得良好绩效的保证。最后提出开展扶贫模式创新、打破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消除农村制度性贫困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哈秀珍 陈小昆 陈海龙
文章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设计精准扶贫政策评价方法,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轮调查数据,从收入分项、所属区域和家庭规模等角度展开精准扶贫政策效应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精准扶贫战略显著提升了贫困农户的收入水平;政策作用下贫困农户的各收入分项呈现非均衡增长;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北地区增收效果显著,但贫困农户自主创收能力不足,增收依赖转移支付;增收效应受家庭规模影响,三口之家收入增幅最大,家庭规模较大不利于发挥精准扶贫的政策效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周迪 王明哲
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国政府为了缓解相对贫困,在东部地区率先开展的扶贫改革创新举措。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将为扶贫改革试验区创新扶贫形式的推广提供证据支撑与经验借鉴。本文以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16年东部八省共14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县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逐年倾向得分匹配法将多期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匹配,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对促进当地发展的作用,然后采用三重差分法验证地区异质性所导致的政策效应差异,最后利用中介效应分析讨论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并形成持续作用的"良性循环";并且,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上,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效应不存在省份差异,但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上存在省份差异;进一步发现,试验区的设立通过提升城镇人口数量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来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基于所得结论,本文提出应积极推广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实施经验,各地区需因地制宜地借鉴学习,坚持改革为本建设幸福乡村。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申秋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关心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体制改革下的救济式扶贫(1978-1985年)、开发式扶贫制度化和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86-2000)、"大扶贫"格局的形成和发展阶段(2001-2013)、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阶段(2014至今)四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人口基数快速减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据我们的分析,在当前中国实施的农村精准扶贫实践中,仍然存在如何精确瞄准扶贫对象、整合扶贫资金、调动扶贫对象参与的积极性等问题。
关键词:
农村扶贫 历史演变 精准扶贫 政策实践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申秋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关心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体制改革下的救济式扶贫(1978-1985年)、开发式扶贫制度化和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86-2000)、"大扶贫"格局的形成和发展阶段(2001-2013)、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阶段(2014至今)四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人口基数快速减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据我们的分析,在当前中国实施的农村精准扶贫实践中,仍然存在如何精确瞄准扶贫对象、整合扶贫资金、调动扶贫对
关键词:
农村扶贫 历史演变 精准扶贫 政策实践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杨飞虎 彭筱薇 孟祥慧
本文运用2002年-2016年中国政府对贫困地区的相关投资与收入数据,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公共投资的减贫效应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公共支出与精准扶贫战略对人均纯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各项公共投资结构中,基础性公共投资和经济性公共投资均对人均纯收入有正向促进作用,精准扶贫战略主要改善了基础性公共投资的减贫效应。通过滞后动态研究表明,基础性公共投资和公益性公共投资对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有着长期的促进作用,经济性公共投资短期内对人均纯收入起促进作用。依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冯昌扬 张佩玲
选取1994-2020年我国政府于国家层面颁布的101份文化扶贫相关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分析以及内容量化两种政策分析方法对政策文本的发布时间、政策工具使用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我国文化扶贫政策存在强相关性政策数量不足、三种政策工具使用不均衡、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发布强相关政策文件、均衡优化各政策工具使用、充分激发全社会参与积极性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文化扶贫 政策分析 政策工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雨 周宏
基于安徽省W县B镇2 033户贫困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基建投资、产业扶贫与"结对帮扶"对异质性贫困户的减贫效应。结果表明,基建投资对较低脱贫能力贫困户的减贫效应更显著,且长期减贫效果优于短期;产业扶贫能够显著促进贫困户摆脱贫困,且政府扶持政策越强的产业往往向较低脱贫能力贫困户倾斜,使其减贫效果更明显。另外,金融扶贫能够促进产业发展,而且这种减贫效应对较低脱贫能力贫困户更显著;"村外结对"帮扶对贫困户的减贫效果优于"村内结对"自助,而且对较高脱贫能力贫困户的减贫效果达到10%显著水平,而对于较低脱贫能力贫困户的影响不显著。由此提出我国在落实精准扶贫措施时,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