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95)
- 2023(6726)
- 2022(5657)
- 2021(5092)
- 2020(4419)
- 2019(9887)
- 2018(9678)
- 2017(19531)
- 2016(10322)
- 2015(12015)
- 2014(11707)
- 2013(12184)
- 2012(11560)
- 2011(10462)
- 2010(10729)
- 2009(10246)
- 2008(10016)
- 2007(9185)
- 2006(8459)
- 2005(7748)
- 学科
- 济(48901)
- 经济(48847)
- 业(33475)
- 管理(32397)
- 企(27187)
- 企业(27187)
- 方法(20068)
- 数学(17421)
- 数学方法(17277)
- 中国(15766)
- 农(13561)
- 业经(12272)
- 制(10789)
- 产业(10507)
- 财(10355)
- 贸(9926)
- 贸易(9918)
- 地方(9728)
- 易(9685)
- 银(8804)
- 技术(8792)
- 银行(8780)
- 学(8698)
- 行(8496)
- 农业(8219)
- 融(7412)
- 金融(7411)
- 体(7153)
- 和(6685)
- 供销(6408)
- 机构
- 学院(160534)
- 大学(160395)
- 济(71796)
- 经济(70483)
- 管理(60847)
- 研究(56453)
- 理学(51878)
- 理学院(51353)
- 管理学(50621)
- 管理学院(50345)
- 中国(43048)
- 京(34854)
- 科学(33399)
- 财(33238)
- 所(29241)
- 农(27233)
- 研究所(26246)
- 财经(26059)
- 中心(24597)
- 江(24565)
- 经(23469)
- 业大(23180)
- 北京(22649)
- 经济学(22591)
- 农业(21801)
- 经济学院(20553)
- 院(20487)
- 范(19641)
- 师范(19364)
- 州(19326)
- 基金
- 项目(101097)
- 科学(79639)
- 研究(73764)
- 基金(72652)
- 家(63756)
- 国家(63251)
- 科学基金(53328)
- 社会(47455)
- 社会科(45183)
- 社会科学(45175)
- 省(40384)
- 基金项目(37346)
- 划(33869)
- 自然(33579)
- 教育(33140)
- 自然科(32759)
- 自然科学(32746)
- 自然科学基金(32204)
- 资助(30597)
- 编号(28930)
- 发(24022)
- 成果(23437)
- 重点(23048)
- 部(22492)
- 创(21818)
- 课题(21245)
- 创新(20436)
- 国家社会(19730)
- 发展(19642)
- 展(19366)
共检索到246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卢周来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新一轮全球化高歌猛进,世界各国发挥比较优势、相互合作,构成了高效运转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这其中,中国与美国更是逐渐形成了产业链的互嵌态势。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经济民粹主义与逆全球化在全球蔓延,国际经济版图进入动荡与重构阶段。特别是,作为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和多边贸易体制的主要创立者的美国,围绕"再工业化"以及维护其高端产业垄断地位出台了各种政策,并最终不惜对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挑起贸易摩擦,并进行科技封锁,同时也开启与其他产业同梯度国家的"互怼"模式。现存国际经济秩序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并成为"百年未之大变局"的关键肇因。
关键词:
基础能力 产业链 全球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宁宁 张敏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链所处的内外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文章从分工理论着手,探究产业链发展的内在逻辑、必要条件和未来方向,并从国际分工形式演变中分析指出产业链是当代分工最新表现形式,但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并位于产业链中低端;回顾总结我国产业链发展历程,认为我国产业链已进入本土强化期,并就此阶段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约束条件,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产业链应着重加强本土化,增强自主可控性,加快提升产业链尖端化、数字化、开放化、高端品牌化。
关键词:
产业链 分工理论 产品附加值 新发展格局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越
当前,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直接关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与挑战进行系统研判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第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利用国际循环“延链”“稳链”;第二,构建“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积极寻求破解国际围堵的有效路径;第三,破除国内大循环堵点、卡点,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赋能“补链”“强链”;第四,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魏长升 陈琦
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前提,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产业链正面临着空间链上“锁链”、供应链上“断链”、创新链上“堵链”、价值链上“弱链”和服务链上“短链”等风险。为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化解产业链风险方面的作用,本文从产业链的基础环节是否安全可靠、核心环节是否自主可控和配套环节是否支撑有力三个维度来分析我国税收政策的现状,明确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的内在要求,并针对税收政策的不足之处,从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等主要税种提出相应的政策优化建议,推动形成有利于我国产业链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体系。
关键词:
产业链 抗风险能力 税收政策 供应链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杰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以"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为主的世界经济再平衡战略,对全球以产品内分工和中间品贸易主导的价值链分工和贸易体系,造成了冲击性影响。中美之间的"科技脱钩"现象正在凸显,必将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原有分工定位格局和贸易体系造成重构性冲击。世界经济再平衡下中国产业链水平升级的主要模式有内需驱动型、全球市场竞争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针对制约产业链水平升级的障碍,要正确判断对外开放和自主可控间的平衡关系,矫正对内开放滞后于对外开放的现象,调整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推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和高端人才激励机制。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高凤勤 徐震寰 王春春
产业基础能力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支撑。本文在分析产业基础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公共品属性、外部性和风险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增值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必要性,分析了现行增值税政策对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存在的不足,建议通过降低工业基础产品增值税税率,完善基础产品应用环节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政策,加大工业"四基"企业、基础软件企业和工业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等措施,以促进我国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产业基础能力 增值税 税收优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姚树俊 董哲铭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数字化、韧性、创新、绿色和安全视角多维度构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赋予权重并进行测度;利用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差异及其来源;以空间核密度估计法进一步探究空间差异;运用莫兰指数(Moran’I)检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整体水平呈先抑后扬态势,并以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呈阶梯状,提升速度依次递减;同时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空间关联性呈U形态势发展。我国应加强数字化赋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测度体系,立足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从多维度多要素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共治;正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存在的区间差异大、区内发展不平衡问题,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空间关联效应,推动周边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缩小区间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差距,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晓东 刘洋 周柯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关键环节。产业链韧性表现为产业链的抵御风险能力与恢复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应有序推进补链、延链、固链、强链等。数字经济时代,新要素、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新动力。目前,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还存在着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产业链不完整、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产业链不稳、基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不强等问题。鉴于此,应依托数字经济大力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加快打造新型数字示范平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注重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向更完整、更稳定、更强健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早日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动态评估机制及治理体系缺乏,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策略是:通过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动态评价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加速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姜长云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现有研究,可以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界定为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或外部冲击时,产业链供应链免于断裂并能较快恢复原状的能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往往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息息相关。要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政策思维,科学把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方法论,找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着力点,注意发挥深化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培育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兴奋点。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朱宏任
围绕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与大家分享以下看法。一要高度重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缺乏动态评估机制及治理体系,面临断链风险等。鉴于此,笔者认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策略是:通过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动态评价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导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邱灵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国高度重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这将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带来多重影响。对此,应重视供应链“断链”风险、产业链“外迁”风险、高技术“掉链”风险、创新链“脱钩”风险、政策端“壁垒”风险,强化动态监测预警、关键环节根植、自主自立自强、多元开放合作、产业政策转型,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关键词:
产业链供应链 产业安全 新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燕
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可理解为产业链供应链在遭遇外部冲击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迁时表现出的安全发展能力、抗冲击能力、自我调整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体现,较强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国家经济韧性的基础和抗风险能力的关键。我国总体已形成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但在新形势下也暴露出局部脆弱性问题。这既有外源性因素,也有产业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和阶段性特征等内在原因。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格局为重要战略引领,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化组织协同能力,促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强产业链生态化集群化建设,积极主动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内外布局,努力构建安全可控、开放多元、协同高效及富有创新力、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产业链供应链 韧性 安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钞小静 廉园梅 元茹静 陈思宇
以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基础支撑作用。本文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刻画了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产业链韧性的理论机理,通过手工收集2014~2021年中国60条产业链的微观企业数据、构建产业链恢复能力指标测度产业链韧性,同时整理获取中国地级市层面每万人4G基站数表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形成技术互补机制和协同效率机制,提升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链韧性的积极影响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链、垄断产业链、重点支持行业、低技术活跃度行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地区较为显著。这也意味着进一步激发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需要以高技术活跃度行业为关键着力点,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本研究为经济恢复关键期合理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