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96)
- 2023(12638)
- 2022(10762)
- 2021(9909)
- 2020(8729)
- 2019(19938)
- 2018(19821)
- 2017(39058)
- 2016(21590)
- 2015(24408)
- 2014(24506)
- 2013(24869)
- 2012(23218)
- 2011(21070)
- 2010(21432)
- 2009(20734)
- 2008(21067)
- 2007(19451)
- 2006(17415)
- 2005(15770)
- 学科
- 济(96592)
- 经济(96475)
- 业(92798)
- 企(74456)
- 企业(74456)
- 管理(71389)
- 农(47826)
- 方法(43633)
- 数学(35253)
- 数学方法(34965)
- 农业(31323)
- 业经(30959)
- 财(29892)
- 中国(24748)
- 制(21868)
- 务(20741)
- 财务(20711)
- 财务管理(20673)
- 企业财务(19520)
- 技术(18554)
- 贸(18362)
- 贸易(18354)
- 易(17901)
- 策(17100)
- 和(16850)
- 地方(16779)
- 体(15680)
- 学(15334)
- 划(15299)
- 理论(14994)
- 机构
- 学院(325964)
- 大学(319207)
- 济(139339)
- 经济(136615)
- 管理(129448)
- 理学(110667)
- 理学院(109570)
- 管理学(108075)
- 管理学院(107486)
- 研究(105942)
- 中国(84924)
- 农(72067)
- 京(66990)
- 财(65271)
- 科学(64196)
- 农业(55821)
- 所(55321)
- 业大(53185)
- 江(51560)
- 财经(51332)
- 中心(49816)
- 研究所(49604)
- 经(46298)
- 北京(41876)
- 经济学(41230)
- 州(40202)
- 范(38920)
- 师范(38541)
- 经济管理(37556)
- 经济学院(37553)
- 基金
- 项目(205355)
- 科学(161213)
- 研究(151827)
- 基金(147435)
- 家(127480)
- 国家(126232)
- 科学基金(107983)
- 社会(96680)
- 社会科(91299)
- 社会科学(91268)
- 省(83487)
- 基金项目(78578)
- 自然(68491)
- 划(68088)
- 教育(68052)
- 自然科(66855)
- 自然科学(66829)
- 自然科学基金(65647)
- 编号(63283)
- 资助(59575)
- 成果(50318)
- 部(46114)
- 重点(45655)
- 发(45625)
- 创(45099)
- 业(44725)
- 课题(42562)
- 创新(41555)
- 国家社会(39272)
- 科研(39235)
- 期刊
- 济(163769)
- 经济(163769)
- 研究(93205)
- 农(72254)
- 中国(63133)
- 财(52828)
- 学报(49330)
- 农业(48728)
- 管理(47774)
- 科学(46626)
- 大学(37630)
- 学学(36000)
- 融(33517)
- 金融(33517)
- 业经(33015)
- 技术(29498)
- 教育(27493)
- 业(26249)
- 财经(25600)
- 经济研究(23889)
- 问题(22963)
- 经(22040)
- 技术经济(19515)
- 版(16879)
- 商业(16668)
- 世界(16617)
- 贸(16604)
- 统计(15918)
- 现代(15665)
- 农村(15628)
共检索到492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康蕾 张红旗
为探讨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对抗旱能力影响较显著的敏感性因素,对主产区农业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从指标选取、指标权重及指标合成方法3个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五大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抗旱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同一指标对不同区域的农业抗旱能力评价结果影响程度不同,耕地有效灌溉率、农机动力系数和人均GDP中的任何一个指标都会引起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农业抗旱能力排名发生变动,而对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排名却无影响。同时,不同区域影响农业抗旱能力的敏感性因素有所差异,除农业干旱程度、耕地有效灌溉率是各粮食主产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康蕾 张红旗
农业抗旱能力反映了地区防旱减灾的水平。对农业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及时掌握我国农业抵御旱灾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强抗旱管理、提高抗旱能力。本文选择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区,采用特定时间尺度下的干燥度指标分析了研究区的自然干旱程度,并选择土壤质地、高低需水作物面积比、耕地有效灌溉率、农机动力系数、农林水利事务支出、人均GDP等6个指标,应用加权求和法评价了研究区的农业抗旱能力现状,进而分析了其自然干旱背景下的实际农业抗旱能力。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自然干旱程度高且抗旱能力弱,较低的耕地灌溉水平以及严重滞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使得两区实际农业抗旱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地区;黄淮海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丹丹 刘春明 鲍丙飞 许波
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5个子系统选取21指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用熵值法、协调度方法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2004—2015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态差异和协调度。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均值呈先波动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波动幅度较大,其综合指数均值为0.3983;从空间维度看,粮食主产区所在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均值由东部向西部递减,其中,华东地区综合指数均值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内蒙古及华中地区居中,西部的四川、华东的安徽、东北的吉林等三省综合指数均值最低;从农业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协调度看,2004—2015年粮食主产区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的协调度有所趋好,但整体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志强 刘居东 韩晓增
本文在对我国 3 1个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系统辨识分析后 ,运用评价分析结果与 3 1个省区的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出 1 5个粮食生产主产区和 1 6个非粮食主产区 ,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以国际国内农产品需求为调整方向 ,根据各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优势 ,确定农产品重点产区和优势产业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成福
粮食补贴是许多国家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的政策。对我国农业主产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具体评价和分析,并在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实行的相关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主产区粮食补贴政策的发展对策,如国家应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补贴方式,构建农业收入支持体系,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等。为今后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科学实施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研究资料和理论思路。
关键词:
农业 粮食 直接补贴 评价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颖明
本文通过计算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和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发现,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的压力普遍偏大,而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偏低与资源利用浪费的现象同时存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压力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得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呈反向变化。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将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大的空间。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叶明华
为从定量视角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北旱"与"南涝"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本文收集1978年~2010年粮食主产省份水灾与旱灾成灾率数据,采用典型相关分析计算四个主要粮食产区之间水旱灾害相关系数。研究发现:东北、华北粮食主产区旱灾风险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及江淮粮食主产区水灾风险间具有较高相关性,易造成农业保险赔付的系统性风险;据此,从补贴、税收和防洪抗旱区域协调等视角提出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
水旱灾害 相关性检验 农业保险 财政支农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明梅
我国农业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农业做为弱质产业,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得到政府扶持。对我国而言,农业的这种弱质性更为复杂: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生产者素质较低,经济形态表现为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户经营,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很不完善,等等。这意味着,我国农业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与保护。长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粮食主产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科学地把握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强度、区域差异及成因是合理构建农业碳减排政策体系、实现农业碳减排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基于8方面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强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湖南、山东、湖北农业碳排强度居前三位;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则位于后三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碳排效应区域差异评价矩阵,对13个地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湖南、江西、河南、安徽4省属于"高强度—低效益"地区;湖北、江苏、山东3省属于"高强度—高效益"地区;四川、河北2省属于"低强度—低效益"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属于"低强度—高效益"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展开讨论。
关键词:
中国 粮食主产区 农业碳排强度 区域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孝新 孙自敏 刘戒骄
全面认识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空间特性,为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启示。本文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权法测度2003—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其发展的区域差异大小及其来源,并采用多种收敛方法考察其收敛性特征。结果显示: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在波动中呈总体上升趋势;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差异在波动中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交替成为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备典型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分区域和分时期的收敛性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因此为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缩小区域差距,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并通过“追赶效应”和“以高带低”拉动机制,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跨区域协同提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大伟 刘彦随 卢艳霞
基于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问题分析,指出近5年来导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结构调整。大规模的“压粮扩经”趋势若不能有效控制,必将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冲击。对2 0 0 5 -2 0 10年我国粮食需求及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进行测算,提出不同粮食自给率下国家粮食安全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目标要求。粮食主产区具有满足国家粮食安全产量需要的生产潜力。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业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辛岭 高睿璞 蒋和平
[目的]通过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认清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方法]从农业生产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一套包括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方面14项具体指标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和统计数据,对2004—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及排序。[结果](1)与非主产区比较,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物质装备水平、资源禀赋水平和粮食产出能力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从2004年以来呈下降趋势,非主产区降低得更快。(2)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4—2015年间,主产区及全国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4个一级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主产区5个一级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各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且保持稳定的有3个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排名提高较快的有3个省;排名下降较快的有2个省。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生产的现状,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结论] 2004年以来,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上逐年提高。其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呈下降趋势。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因此,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和技术等潜力,而且粮食生产要向低碳化转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慧爽 付帮杰
论文利用IPCC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从农业物质投入、水稻种植、动物反刍三个方面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进行计算,并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和低碳目标情景对农业碳排放和减排压力进行了测度与对比。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趋于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均处于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来源结构占比按高低排序为农业物质投入、动物反刍和水稻种植。以碳强度减排目标为基准的低碳目标情景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碳减排带来的压力仍然存在,内蒙古、吉林、辽宁3个地区的碳减排压力尤为突出。基于此,应合理减少农业物质投入,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合理调整牲畜养殖模式,提高农户的低碳意识。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业碳排放 碳减排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红 关博 孙文娇
本文运用两步DEA方法,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基础数据,测算环境规制强度对全要素效率的影响,揭示粮食主产区农业环境效率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度直接影响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效率且各省份的时空影响差异较大,环境规制从静态看会降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且环境规制越严格,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越多,但从动态看却可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粮食主产区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红 关博 孙文娇
本文运用两步DEA方法,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基础数据,测算环境规制强度对全要素效率的影响,揭示粮食主产区农业环境效率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度直接影响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效率且各省份的时空影响差异较大,环境规制从静态看会降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且环境规制越严格,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越多,但从动态看却可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粮食主产区 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