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25)
2023(17376)
2022(14570)
2021(13413)
2020(11166)
2019(25720)
2018(25480)
2017(49487)
2016(27110)
2015(30634)
2014(31057)
2013(30858)
2012(29286)
2011(26834)
2010(27580)
2009(26191)
2008(26190)
2007(23975)
2006(21633)
2005(19815)
作者
(80603)
(67288)
(67250)
(64059)
(42825)
(32133)
(30741)
(26091)
(25474)
(24407)
(22952)
(22619)
(21640)
(21521)
(21179)
(20858)
(20103)
(19821)
(19522)
(19460)
(17160)
(16773)
(16490)
(15340)
(15298)
(15252)
(15219)
(15089)
(13688)
(13453)
学科
(120347)
经济(120199)
管理(79586)
(78379)
(60171)
企业(60171)
方法(47959)
数学(42494)
数学方法(41855)
(41660)
中国(36784)
(32172)
地方(28757)
(28677)
业经(28637)
农业(27232)
(22505)
银行(22469)
(22109)
(22095)
贸易(22076)
(21616)
(21407)
(20745)
金融(20741)
(18029)
环境(17943)
(17857)
(17722)
财务(17648)
机构
学院(400535)
大学(397985)
(168930)
经济(165142)
管理(150079)
研究(140002)
理学(126987)
理学院(125552)
管理学(123209)
管理学院(122457)
中国(109579)
(85132)
(83048)
科学(82822)
(71949)
(70310)
中心(64573)
研究所(64126)
(64053)
财经(63230)
业大(57298)
(56970)
北京(54661)
农业(54017)
(53337)
师范(52858)
经济学(51711)
(50985)
(49814)
经济学院(46459)
基金
项目(251031)
科学(197249)
研究(186934)
基金(180041)
(155234)
国家(153849)
科学基金(131240)
社会(118822)
社会科(112493)
社会科学(112461)
(99639)
基金项目(93357)
教育(86302)
(83325)
自然(81922)
自然科(79969)
自然科学(79948)
自然科学基金(78471)
编号(77514)
资助(75142)
成果(65312)
(58076)
重点(56669)
(55945)
课题(54956)
(51608)
(48823)
国家社会(48488)
创新(48287)
教育部(47964)
期刊
(200415)
经济(200415)
研究(125771)
中国(87650)
(68792)
(64129)
学报(59198)
管理(56826)
科学(55625)
(46448)
金融(46448)
大学(45884)
教育(45853)
农业(45418)
学学(43097)
技术(35742)
业经(34731)
财经(31648)
经济研究(31446)
(27181)
问题(26658)
(22186)
(21311)
统计(20934)
技术经济(20490)
(19492)
理论(19215)
(19004)
商业(18693)
国际(18111)
共检索到6302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龙花楼  李婷婷  邹健  
选取能源开发、粮食安全和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等问题较为突出的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中部传统农区和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分别对其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这三大典型类型区乡村转型发展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乡村转型发展受内在因素和外援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各异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进而呈现不同的城乡关系,而城乡关系作为乡村转型发展优劣的重要衡量标准,反过来依此可审视内在因素与外援驱动力是否合理配套。②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的城乡非均衡极化发展;中部传统农区呈现城乡低水平均衡发展;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其城乡系统呈现较高发展水平的均衡发展。③为了顺利实现未来各典型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应强调增强其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中部传统农区应侧重推进其产业分工协作与城乡土地资源统筹配置;东部地区则应注重培育乡村新型产业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印子  
本文从家庭发展的视角解释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动力机制,呈现以小规模农业经营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运行,主要依靠乡村社会内部资源来实现土地、劳动力与农业机械技术的有效结合,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在家庭经营的范围内,农民乐于在乡村社会内投资农业机械的基本动力在于获得发展性家庭收益。在以家庭为本位的农民理性的驱动下,这种农业机械上的经营性投资呈现极强的保守性面向,使得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在供给侧上具备一系列乡土特征。同时,为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和家庭发展能力,农民在农业收入并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也会选择接受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成本。这为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维系提供了旺盛的社会需求。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案例揭示了社会快速变迁中富有社会活力的小农韧性,凸显乡村社会家庭再生产中具有新时代意涵的农民理性。未来的“三农”政策需要更多考虑小规模农业的现代化,充分重视乡村社会内部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进步的社会基础因素。只有不断发挥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在乡村社会内部的有机衔接,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冯亚芬  俞万源  
[目的]以客家核心区梅州市为例,探讨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以其为客家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运用计量地理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对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客家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性特征鲜明,经历了萌芽、兴起和蓬勃发展3个阶段。空间维度上,客家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型向凝聚型演变,并呈集中分布,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中程度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的动力机制,其主要来源于外生和内生动力两方面;外生动力包括市场驱动力、政策驱动力和交通驱动力,内生动力包括资源驱动力、品牌驱动力和村落拯救驱动力。针对研究结果对客家乡村旅游发展从市场挖掘、政府支持和保护性开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启示性建议。[结论]客家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的深入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客家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舒林  
农村电商产业集群是当前农村地区发展中的新形态。其发展动力源于个体的能动性、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地方政府扶持及电商平台的引导。但不容讳言的是,在"淘宝村"面临升级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支持淘宝村发展的诸多原动力却成为未来发展的阻碍,因此,需要建构合理的淘宝村可持续性发展模式,重新界定原有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与作用边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高辉  朱侃  
消除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完全消除,如何发展和完善乡村社会政策体系既是稳固脱贫攻坚的基础问题,又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问题。立足于此,从贫困治理政策间关系视角去探究农村扶贫政策与乡村社会政策的演变动态、发展动力与未来方向。以G省L县进行历史制度分析发现:(1)贫困政治化是扶贫政策吸纳乡村社会政策的前提,作为政治任务的扶贫运动可以调动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以及行政手段等各种资源,从而呈现扶贫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悖论共存;(2)党建扶贫实践中的社会政策发展体现了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双重推进道路,其本质是中央的贫困治理政治势能转化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的过程;(3)该过程通过价值宣传路径、组织嵌入路径与资源输入路径体现了乡村社会政策发展的思想动力、权威动力与利益整合动力,并且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结构性基础。创新之处可能在于抓住了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问题,从社会政策视角进行了回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高辉  朱侃  
消除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完全消除,如何发展和完善乡村社会政策体系既是稳固脱贫攻坚的基础问题,又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问题。立足于此,从贫困治理政策间关系视角去探究农村扶贫政策与乡村社会政策的演变动态、发展动力与未来方向。以G省L县进行历史制度分析发现:(1)贫困政治化是扶贫政策吸纳乡村社会政策的前提,作为政治任务的扶贫运动可以调动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以及行政手段等各种资源,从而呈现扶贫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悖论共存;(2)党建扶贫实践中的社会政策发展体现了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双重推进道路,其本质是中央的贫困治理政治势能转化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的过程;(3)该过程通过价值宣传路径、组织嵌入路径与资源输入路径体现了乡村社会政策发展的思想动力、权威动力与利益整合动力,并且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结构性基础。创新之处可能在于抓住了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问题,从社会政策视角进行了回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崔日明  李丹  
随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的出现,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有其特定的发展动力机制。本文通过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总结在发展动力上存在的障碍和不足。最后,从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机制的角度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杨樱  古继宝  
区域发展模式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现象。论文通过归纳法给出了区域发展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认为自然、历史、居民、政府等四大要素是区域发展模式创新的基础与动力所在。论文选择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与珠江模式作为典型,通过将区域发展模式这一概念加以操作化定义,对三大模式进行了测量与比较,发现模式之间既有趋同的一面,又有差异化的一面。从区域发展模式创新的动力角度分析得出,我国模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趋同的力量与各自探索、形成自身特色的力量同时存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各自探索、形成区域特色的力量更为强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褚素萍  
目前"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城镇化等等,这些命题的提出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年了,但为什么一直没能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呢?这是因为它们都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三农"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各种不协调因素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集中体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特别关注于经济结构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是有益的。而农村城镇化正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洁  孙世芳  
随着农村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金辉  李露  
针对目前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我国先后实行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城乡协调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也是破解"三农"困境,加快乡村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探讨乡村振兴的内涵,以浙江省典型地区的乡村建设模式为例,总结提炼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结果发现,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时应立足实际,根据各区域的特有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各乡村地区特色,逐步形成乡村地区特色品牌产业链,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春琳  
多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对于乡村旅游的认识及相关研究理论不够。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进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旭刚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系统,实施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政府、涉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构成了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动力机制,影响着动力的生成。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化发育缓慢,利益相关者作用力不均衡、话语权式微及配套政策制度建设滞后,亟须构建基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行动理念的动力生成聚合机制、一主多元共治机制、利益平衡调节机制、动力系统保障机制,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路标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迅速发展,各电商平台深挖农村市场,农村电子商务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发展到社会转型等,成为影响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文首先分析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实,并从经济社会各方面分析电子商务对乡村振兴的推动机制,并给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范毅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去20年,我国城市发展不断适应进城人口增多的基本趋势;在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下房地产成为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在土地价格稳定上涨背景下,通过土地融资解决了城市建设资金供给问题;通过工业用地的充分供给和建设用地低成本等地方扶持政策,推动第二产业发展;提高贸易全球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带来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这是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土地、人口和全球化红利,形成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外部条件的根本转变,过去城市发展动力已不可持续,城市发展已到转型拐点。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明确城市发展转型方向。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转变,从地产开发向土地复合利用转变,从大尺度建设向小尺度开发转变,从追求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从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建设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