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59)
2023(12510)
2022(9869)
2021(8830)
2020(7215)
2019(15904)
2018(15716)
2017(30222)
2016(16708)
2015(18705)
2014(18578)
2013(18313)
2012(17169)
2011(15765)
2010(15885)
2009(15162)
2008(14954)
2007(13590)
2006(12417)
2005(10895)
作者
(53080)
(44423)
(44348)
(42171)
(28057)
(21181)
(19902)
(17222)
(16869)
(15782)
(15371)
(14642)
(14393)
(14023)
(13771)
(13575)
(13437)
(12927)
(12769)
(12739)
(11311)
(11225)
(10830)
(10204)
(10136)
(9991)
(9927)
(9792)
(9037)
(9018)
学科
(69819)
经济(69734)
(47399)
管理(43156)
(35359)
(30903)
企业(30903)
方法(26997)
数学(24012)
数学方法(23818)
中国(23519)
农业(23225)
业经(20134)
(16887)
(16355)
(14814)
(14722)
贸易(14716)
(14373)
地方(13862)
(13045)
银行(12995)
(12502)
(12495)
(11435)
金融(11433)
(10684)
发展(10383)
(10368)
环境(10356)
机构
学院(254105)
大学(253066)
(104911)
经济(102770)
研究(91869)
管理(91765)
理学(79358)
理学院(78412)
管理学(76976)
管理学院(76541)
中国(69512)
(60005)
科学(58098)
(53718)
(48683)
(47825)
农业(46577)
研究所(44582)
业大(44437)
中心(41119)
(38685)
财经(38193)
(34755)
(33829)
北京(33383)
师范(33380)
经济学(32733)
(32123)
(30383)
农业大学(29865)
基金
项目(169547)
科学(131838)
基金(122814)
研究(120017)
(110671)
国家(109662)
科学基金(90628)
社会(78206)
社会科(73779)
社会科学(73760)
(66423)
基金项目(65094)
自然(57793)
(56525)
自然科(56419)
自然科学(56394)
自然科学基金(55401)
教育(53389)
资助(48539)
编号(47904)
成果(39006)
重点(38754)
(38241)
(37335)
(34843)
课题(33453)
国家社会(33171)
创新(32679)
科研(32462)
计划(32211)
期刊
(120553)
经济(120553)
研究(72663)
(61091)
中国(49174)
学报(48803)
科学(43075)
农业(40857)
大学(36144)
学学(34617)
(33150)
管理(31014)
(26470)
金融(26470)
业经(24043)
教育(22706)
(19099)
经济研究(18817)
财经(18601)
技术(18111)
问题(17616)
(15985)
(15294)
业大(13962)
(13137)
商业(12341)
农业大学(12172)
科技(11979)
世界(11862)
技术经济(11800)
共检索到3766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祖辉   李懿芸   毛晓红  
根据2020年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乡村老龄化率为17.72%,先于城市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国乡村老龄化整体呈现出老年抚养比增速快、低龄老人务农比例高等特征,与国际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老龄人口就业占比相对较高。分区域看,粮食主产区乡村老龄化增幅更多、老年抚养比更重、老龄就业比重更高;全国乡村老年抚养比28.13%,但粮食主产省份达31.28%。通过定性梳理乡村老龄化对农户参与粮食种植及其粮食生产行为效率等的影响,提出积极应对乡村老龄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胡雪枝  钟甫宁  
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和体力下降,本文从生产决策和大田作业两个方面考察不同年龄结构农户在粮食生产方面是否具有明显差异,试图通过实证方式回答这一问题,并给出合理解释。利用农村固定明察点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老年农户与年轻农户在粮食作物种植决策上没有明显差别,老年农户的小麦、玉米和大豆(除水稻外)种植比重并不比年轻农户低;老年农户与年轻农户在粮食作物种植中的主要要素投入水平也没有明显不同,老年农户在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中的化肥、农药、机械、劳动用工等主要要素投入量均不低于年轻农户;老年农户的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单产与年轻农户相比也没有明显差异。由于生产决...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鲍国良  姚蔚  
采用"平均单产"和"产量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中国粮食作物生产风险区域以省为单位进行划分,并通过对粮食生产近70年所面临风险的回顾,归纳出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自然灾害的三个显著性特征:一是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旱灾,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随机性、区域性、连片性特点;二是我国粮食自然灾害的变动趋势日益减弱;三是我国粮食自然灾害的波动性与变异程度日益减小。通过更加细化的数据分析,对我国粮食安全风险的区域化识别以及粮食政策的"因地制宜"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代彦  文乐  
本文利用200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函数(STF)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对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南北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存在技术非效率性,从全国来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没有显著降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而女性化显著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但是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南北地区差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降低了北方的技术效率,但对南方没有显著影响;而女性化提高了北方的技术效率,而且其贡献随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增加,但对南方没有显著影响。人均机械与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自然灾害是主要的不利因素。为适应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变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需因地制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维奇  
本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其带来的挑战入手,分析了城市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关系。传统城市化过程中长期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而带动的老年人口有限,提高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这种人口转移方式是形成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又会对城市化本身产生影响,它不仅影响到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而且影响到城市化的质量。要缓解这种状态,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转变城乡人口转移方式,融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魏君英  夏旺  
文章基于2001—2015年间我国粮食主产区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变化以及投入要素边际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产量变化产生了显著负向的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下粮食产量得以保持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粮食播种面积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农村老龄劳动与化肥以及机械等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与正常劳动、粮食播种面积、农药、农用薄膜等要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农村老龄劳动比重的增加减弱了化肥以及机械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边际作用,但强化了正常劳动、粮食播种面积、农药、农用薄膜的边际作用。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重背景下,既要保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又要实现绿色粮食生产,需要在保护地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以及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等方面采取合理的政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于欣平  卢博扬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实现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的体量非常庞大,将要达到中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面对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该从:发展老龄产业、改善劳动力有效供给、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发展老年智慧健康产业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更好地提升老龄社会的治理能力和老年群体的幸福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淑红  杨志海  
本文利用1991—2016年27个省(区)的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在运用单元调查评估法测算各省份粮食生产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与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了各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样本期内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但仍处于一种低效率状态;此外,不同省份之间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差异也较大,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状况整体优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2)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我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之间呈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即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先降后增的趋势,并且这种关系在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均较为稳定。3)工资性收入比重以及受灾率的增高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均具有负向影响,而财政支农力度的提高则能够显著促进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俊鹏  冯中朝  吴清华  
针对目前中国粮食生产结构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本文将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老龄化率引入劳动增强型生产函数(C-D函数),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玉米、小麦和稻谷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内卷化",这阻碍了粮食增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粮食生产劳动投入,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与机械化,通过提高单产与种植面积促进粮食增产。此外,中国粮食增产尚处于依赖要素和资本投入阶段;从长远来看,在劳动力知识水平未显著提高的情况下,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机械、技术等现代要素的引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江建云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全国粮食供需状况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廖柳文  高晓路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人口现象,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原因,随后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视角梳理了人口老龄化对乡村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生产、社会保障、乡村治理、消费结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空间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三个维度开展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与适应相关研究,重点研究方向有:(1)基于人口流动视角的乡村人口老龄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2)乡村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及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3)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乡村振兴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佳朔  宋洪远  
基于2009—2018年鲁豫两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探究了微观农户视角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老年农户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中青年农户较慢,并且中高龄老年农户的增长水平低于低龄老年农户。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在小麦生产中更为突出。具体而言,这一负面影响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更依赖粮食或农业经营收入的农户以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程较快的农村地区更为明显。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应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壮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佳朔  宋洪远  
基于2009—2018年鲁豫两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探究了微观农户视角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老年农户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中青年农户较慢,并且中高龄老年农户的增长水平低于低龄老年农户。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在小麦生产中更为突出。具体而言,这一负面影响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更依赖粮食或农业经营收入的农户以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程较快的农村地区更为明显。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应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壮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麦尔旦·吐尔孙  杨志海  王雅鹏  
文章基于江汉平原粮食主产区400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拐点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的综合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规模效率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年轻户"对农户的综合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规模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其他环境变量中,是否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种植业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而家庭非农收入的比重、家庭劳动力中60岁及以上劳动力劳动时间的比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彭澧丽  龙方  卜蓓  
运用DEA方法测算2004—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效率。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并不显著,且呈反复波动趋势。根据我国分地区逐步推进粮食生产补偿政策实施的特征,运用双差分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了其对粮食产量增长的政策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正面效应,但其长期效应有待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