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95)
- 2023(7726)
- 2022(6227)
- 2021(6035)
- 2020(5011)
- 2019(11404)
- 2018(11648)
- 2017(23205)
- 2016(12351)
- 2015(14283)
- 2014(14370)
- 2013(14139)
- 2012(13132)
- 2011(12216)
- 2010(12872)
- 2009(12209)
- 2008(11944)
- 2007(11011)
- 2006(10028)
- 2005(8638)
- 学科
- 济(54546)
- 经济(54494)
- 业(35515)
- 管理(32768)
- 农(27859)
- 方法(25752)
- 企(24547)
- 企业(24547)
- 数学(23609)
- 数学方法(23110)
- 农业(17907)
- 中国(17661)
- 业经(14721)
- 制(13939)
- 财(12993)
- 银(10100)
- 银行(10097)
- 行(9748)
- 贸(9506)
- 贸易(9498)
- 地方(9340)
- 易(9307)
- 体(8890)
- 发(8809)
- 策(8524)
- 融(8516)
- 金融(8514)
- 学(8197)
- 理论(8189)
- 农业经济(7599)
- 机构
- 学院(186170)
- 大学(182284)
- 济(75726)
- 经济(73951)
- 管理(72166)
- 理学(61961)
- 理学院(61386)
- 管理学(60124)
- 管理学院(59795)
- 研究(57288)
- 中国(46097)
- 京(37869)
- 财(37428)
- 科学(32491)
- 农(30331)
- 财经(29214)
- 江(27525)
- 所(27446)
- 中心(27217)
- 经(26287)
- 业大(25330)
- 研究所(24402)
- 范(24341)
- 师范(24182)
- 北京(24091)
- 经济学(23168)
- 州(22654)
- 农业(22364)
- 财经大学(21371)
- 经济学院(20928)
- 基金
- 项目(115961)
- 科学(91148)
- 研究(89713)
- 基金(82542)
- 家(69922)
- 国家(69275)
- 科学基金(59439)
- 社会(57281)
- 社会科(53997)
- 社会科学(53981)
- 省(46362)
- 基金项目(42801)
- 教育(42315)
- 编号(39263)
- 划(38154)
- 自然(35508)
- 自然科(34641)
- 自然科学(34635)
- 资助(34397)
- 自然科学基金(33957)
- 成果(33023)
- 课题(26976)
- 部(26025)
- 重点(25652)
- 发(25172)
- 创(23755)
- 国家社会(23103)
- 项目编号(22957)
- 教育部(22711)
- 性(22608)
共检索到276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璐 张东生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模式应运而生,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新时代的今天,"乡村政治"模式的效应在逐渐衰退,为了能够更好的建设新农村,乡村治理模式必须要进行完善,依靠政府、农民、社会组织等主体推行的多中心治理乡村模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首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反思和重构我国乡村治理构建模式的必要性,希望能够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构建模式 重构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廖腾芳
本文从乡村社区的发展角度出发,研究农民对社区图书馆的需求以及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管理模式,从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农村社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乡村 社区 图书馆 构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庆昉
<正>福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以“服务县域、服务乡村振兴、服务‘闽’生发展”为出发点,统筹推动政策、资金、服务、科技、知识、人才“六下乡”,积极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一是聚焦“政策”下乡,健全乡村振兴金融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用好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指挥棒”,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沈新艺
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经济、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转变乡村治理模式已成为乡村发展繁荣的当务之急。本文对转变乡村治理模式的必要性作了阐述,分析了现有乡村治理模式不适应新形势的表现,并对如何转变乡村治理模式作了自己的探索。
关键词:
乡村 乡村治理模式 行政管理 转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运来
我国乡村治理将逐步由传统精英治理转变为村民自治,治理模式更替的过程中作为基础的内生变量是亿万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中潜移默化的公民素养的培训完成。城市化进程就像一所对进城农民工进行微观至劳动技术、中观至契约意识、宏观至民主精神与责任意识进行全面培训的全民大学一般,实现了中国青壮年农民群体参与治理的意识与素质的整体飞跃。然而,这个过程曲折而具挑战性,因为我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经受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宏观影响,同时还面临新产业工人阶层形成的社会风险与稳定压力。文章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的实践历程,初步勾勒出我国乡村治理模式转变的路线图。
关键词:
乡村治理模式 内生变量 新产业工人阶级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树新
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进入乡村振兴时代。乡村振兴金融所具有的政策义务和政治责任,赋予其很强的公共品特性。公共品特性造成乡村振兴金融供给不足、供给失衡、供给失效,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治理方式的变革,建立符合我国乡村金融实际的供给模式。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金融的内涵、公共品属性及其影响,然后从近年兴起的公共事务治理"多中心"理论出发对其进行探析,提出了构建我国乡村振兴金融供给"多中心"模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敏
乡村治理作为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的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亟待完善,鼓励审计参与乡村治理是推动乡村良治的重要手段。审计包括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三个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转型,单一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乡村治理的要求。探寻乡村治理的"三维一体"审计模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三方优势,才是促进乡村治理良性发展的正确途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培刚 庞荣
本文通过考察美国阿拉斯加州具有多元文化与充权色彩的乡村治理方案、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充满实验性质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以及欧盟研究中心对欧洲乡村治理经验的比较,归纳出中国当前乡村治理所要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尊重多元文化、增加地方居民参与基层政策决策机制以及凝聚力与动员乡村社区资本等建议。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国际视野 基层组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慧 舒平 徐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乡村衰落等问题受到各国重视,学术界提出了内生式发展的应对思路。论文对内生式发展的理论内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对主要学者观点的分析与归纳,厘清了内生式发展的理论架构。同时在对我国乡村社区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详细分析基础上,从内生自主性组织建设、社区产业建构、村民主体地位与发展三方面,提出了我国乡村社区基于内生式发展的营建模式,以期为当前的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内生式发展 乡村社区 营建 产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慧 舒平 徐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乡村衰落等问题受到各国重视,学术界提出了内生式发展的应对思路。论文对内生式发展的理论内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对主要学者观点的分析与归纳,厘清了内生式发展的理论架构。同时在对我国乡村社区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详细分析基础上,从内生自主性组织建设、社区产业建构、村民主体地位与发展三方面,提出了我国乡村社区基于内生式发展的营建模式,以期为当前的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内生式发展 乡村社区 营建 产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空间为手段,构建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数字治理,能够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治理转型。数字空间的乡村治理运作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内容和形式,突出体现为完善村民协商自治、促进治理权力多元化、构建村民集体身份认同。同时,数字乡村建设运用数字信息技术,重构传统乡村治理,促使乡村治理主体增能、治理方式创新和治理共同体再造。数字治理以治理信息化为基础,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但也会产生数字负担,增加治理成本。因此,数字治理要合理运用数字评价系统,以改善村民生产和生活为目标,提升村民"数字素养",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洪涛 肖功为
本文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视角,将世界乡村治理行为从个性的层面将划分为平行模式与两栖模式两种主流模式,从共性的层面将其划分为重整机制与综合机制两种隐性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乡村治理现状,明确了"田园性"的应有边界,增强了人们对"田园性"乡村发展目标的自信;为乡村建设"田园性"这个目标的顺利达成,拓展了一条隐性通道,并将其融入了新的"田园综合体"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载体;提出走以"田园性"为取向的"规模化"和"生态化"乡村治理之路。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金海
村民自治虽然是近30年来乡村治理的制度性框架,但乡村实际的治理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除了存在"1+N"的治理体系与"横向"的权力分割外,新的社会力量也在发展,主要体现为村民小组的作用凸显、宗族复兴及各种民间组织兴起,这促使着乡村治理模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原来的村级治理单元被突破或重构,村民小组自治、片区治理等一些新乡村治理模式出现,使得乡村治理模式更加多样化。这使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利及主体地位凸显,促进了乡村治理的深化。
关键词:
村民自治 乡村治理 模式 多样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庆捷 牛乙钦
贫困治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基层工作的核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全国乡村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据产业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两项标准,可以划分出"村营市场主体""、企业承包制"和"企业示范经营制"三类产业扶贫模式。考察扶贫模式绩效,应考虑三个评价标准,即收入增加、对政府扶贫资金依赖性和贫困户参与生产程度。案例研究显示,"村营市场主体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公益性,但对村干部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企业承包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企业示范经营模式"形式灵活,有利于激发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但二者都面临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基于案例分析提炼出产业模式和扶贫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定量绩效评估提供了理论准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文龙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完善乡村自治,发展乡村经济,传承乡村文化,加强乡村社会整合,激活乡村慈善。中国长期的乡绅治理传统、浓厚的乡土情结与丰富的新乡贤资源使新乡贤治理具有内在合理性。但只有对不同地区新乡贤资源与乡村社会结构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新乡贤治理模式,实现新乡贤资源、乡村社会结构与新乡贤治理目标的有效耦合。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新乡贤治理并不能代替根本性的制度改革,也具有地区与功能局限性。只有进一步加快制度改革,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乡村具备内生发展能力,才能为新乡贤治理提供坚实平台,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