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64)
2023(9176)
2022(7652)
2021(7205)
2020(5885)
2019(13403)
2018(13200)
2017(26215)
2016(14113)
2015(16049)
2014(16217)
2013(16087)
2012(15514)
2011(14421)
2010(14877)
2009(14223)
2008(14173)
2007(13147)
2006(12070)
2005(10750)
作者
(42769)
(35641)
(35602)
(33823)
(22754)
(16831)
(16192)
(13571)
(13487)
(12964)
(12234)
(11894)
(11541)
(11353)
(11097)
(10899)
(10551)
(10428)
(10396)
(10344)
(9216)
(8867)
(8605)
(8276)
(8180)
(8157)
(7979)
(7913)
(7233)
(7161)
学科
(57521)
经济(57450)
(39424)
管理(35967)
(30392)
(27721)
企业(27721)
方法(22216)
农业(19663)
中国(19442)
数学(18581)
数学方法(18297)
业经(16908)
(15205)
(15129)
(12697)
(12309)
(12275)
贸易(12267)
地方(12227)
(11987)
(11936)
银行(11917)
(11563)
及其(10204)
(10031)
金融(10028)
(9773)
(9463)
(9152)
机构
学院(216545)
大学(214979)
(87914)
经济(85756)
管理(80578)
研究(75778)
理学(68292)
理学院(67444)
管理学(66243)
管理学院(65800)
中国(59521)
(45475)
科学(45292)
(44743)
(39180)
(38568)
中心(35069)
研究所(34711)
(34591)
财经(34249)
(31814)
师范(31591)
(30929)
业大(29916)
农业(29481)
北京(29037)
(27559)
(26640)
经济学(26614)
师范大学(25121)
基金
项目(134630)
科学(106770)
研究(102244)
基金(97782)
(84398)
国家(83613)
科学基金(70776)
社会(65368)
社会科(61543)
社会科学(61533)
(51799)
基金项目(51014)
教育(46309)
(44285)
自然(43735)
编号(43519)
自然科(42661)
自然科学(42648)
自然科学基金(41868)
资助(39666)
成果(38090)
(30405)
重点(30371)
(30318)
课题(30012)
(27203)
国家社会(26534)
(26489)
教育部(25973)
人文(25371)
期刊
(107917)
经济(107917)
研究(68694)
中国(43775)
(41719)
学报(32132)
科学(31598)
(30482)
管理(28165)
农业(27309)
(26260)
金融(26260)
教育(25153)
大学(25093)
学学(23505)
业经(21110)
财经(16578)
经济研究(16204)
技术(16080)
问题(14852)
(14238)
图书(11714)
(11705)
(11545)
(11004)
理论(10980)
农业经济(10610)
农村(10448)
(10448)
商业(10307)
共检索到336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春春  孙瑞英  
从政策文本角度分析我国乡村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价值理念、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及演进脉络,为乡村文化相关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参考。以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条款文本为研究样本,在政策计量视角下,基于外部结构、政策工具、主题特征三维分析框架,依次对样本进行政策主体、发布时间、效力级别等外部结构统计分析,政策工具编码分析,词频统计、构建共现矩阵、绘制网络关系图谱等主题特征分析,基于此进行政策主题时序演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政策发展呈持续、稳定状态且关注度较高,但效力级别整体不高;政策工具结构不均衡,政策子工具使用情况差异更大;乡村文化政策重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政策演进呈现出由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转向着力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颜莉  
该文通过对住房政策沿革内容与成效的分析,梳理这些政策演进的脉络,将住房政策沿革归纳成三个阶段,认为许多国家(地区)在制定住房政策时,会在充足性、公平性和适度性目标之间进行权衡,选择适合本国(地区)实情的政策目标。文章结合我国的住房发展内容与特点,对我国住房发展所处阶段作出预判,提出现阶段住房政策制定的原则,认为政策制定要点应包括:坚持市场化方向,促进住房资源配置均衡;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住房事务服务水平。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彭丽徽   顾般若   洪闯  
剖析当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系统回顾与总结相关政策的演进历程和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提供参考。以我国近二十年来113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和政策工具等方法,梳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脉络演进,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参与主体—外部特征”四维视角,利用Nvivo工具进行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结合多个维度视角进行组合评估。研究表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演进历史主要分为萌芽、起步、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过程中存在政策工具结构失衡、服务区域发展不均等问题,应加强政策工具结构优化,聚焦服务的均等化与拓展性,形成“多元联合”的参与模式,打造“一核多翼”协同共进的新格局。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丹  唐茂华  
工农城乡关系都是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惠型到割裂型,又从恢复型到汲取型的演进过程,近年来正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工农城乡之间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关系系统,也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关系形态的综合体系,需要从重塑文化基石、完善市场基础、健全制度安排、丰富话语体系、构筑空间格局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框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晓勇   熊秋良  
“党建引领”是我国基层治理实践中的重要现象和领导策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城乡关系,以及乡村治理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重要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乡村治理理论。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调整,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乡村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时代环境和治理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锚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在“变”中延续“不变”的价值追求和实践遵循,推动乡村治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涛涛  陈红喜  丁子仪  
遴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192份主要政策文本,通过对政策文本的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关键词,运用UCINET软件构建共词网络,并使用NETDRAW进行中心化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存在阶段性特征,且现行的政策体系仍存在着需求面政策工具匮乏、信息不对称、政策重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立统一的政策制定部门、重视顶层设计、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等措施。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景新  
本文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历史脉络,描述了4个历史时期、9个阶段的特征与成就,认为:"三农"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最繁重的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贯穿始终的工作重心。从苏区和根据地建设,到农业农村经济恢复、农业合作化及"四化"、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反映了中国百年乡村建设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价值取向,但其本质都是"三农"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越菲  
乡村研究所关怀的对象不仅仅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而在更深层次包含了对总体性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注。"乡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一种极具争议的理论建构。在全球乡村经历开放式转型的背景下,有关于乡村及其发展的一些传统理论假定需要得到批判性的检视和挑战。实体主义乡村发展观的关系转向为此提供了一种关系性的理论框架来重新理解、描述和建构乡村。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重构一种关系型的乡村治理体系,其对象不再简单是"人"或"物",而是涉及城与乡、本地与全球、人类活动与自然社会系统等不同空间尺度之间的空间关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祥  王路路  陈凤  
本研究以教育部1987—2018年《工作要点》为文本,选取有关民族教育的相关政策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民族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脉络是着力外力帮扶向注重内生发展能力培育演进,形成了"追赶"阶段(1987—2001年)、"跨越"阶段(2002—2013年)、内生力培育阶段(2014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民族教育政策秉持公共性的价值理念,在始终坚持促进民族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目标诉求前提下,其变迁脉络呈现出适切性、公平性和差异性特征。基于新时代民族教育工作的内外部形势,我们认为民族教育政策优化一要激发教育活力,促进内生发展;二要推进制度建设,保障教育权利;三要优化发展机制,形成共生合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梦圈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正确认识科技成果价值和推动落地转化,支撑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成果评价政策作为科研活动的指挥棒,有效发挥其激励和导向作用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关键。通过梳理历年的科技成果评价政策,把握政策发展的整体趋势,基于共词分析法,抓住政策演变的关注点和特征,从评价参与方、评价活动环节、评价方式手段这三条主线脉络梳理政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机制,针对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怎么用四大核心问题,为新时期科技成果评价政策出台提供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巴曙松  
外汇市场是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产物。在开放条件下,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会形成国家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和货币收付关系,从而产生了进行外汇交易、建立外汇市场的客观需要。从外汇市场发展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汇市场的萌生、发展和完善,始终与中国开放型市场经济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谢作诗  李善杰  穆怀中  
古典经济学没有对作为一种市场结构的竞争(完全竞争)、垄断(完全垄断)与竞争、垄断本身做出区分,错误地视垄断为竞争的对立面,认为垄断行为都是有害的,也不理解并不是所有竞争都是好的。马歇尔虽然有很多洞见,但他的分析具有"两分"的缺陷。主流的新古典分析因为未能在一般均衡中对垄断的效率特征做出说明而同样存在错误与不足:我们不能一般地讲哈伯格三角形代表了垄断的效率损失;而如果真有应该算作严重效率损失的莱本斯泰因四边形的话,那么该效率损失一定不是源自于垄断本身,而完全是产权的问题;至于塔洛克四边形,则只是行政垄断的社会成本,决不是一般垄断的社会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