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14)
- 2023(5676)
- 2022(4976)
- 2021(4693)
- 2020(4311)
- 2019(9711)
- 2018(9881)
- 2017(19900)
- 2016(10907)
- 2015(11970)
- 2014(12001)
- 2013(12217)
- 2012(11905)
- 2011(10840)
- 2010(11205)
- 2009(10638)
- 2008(10764)
- 2007(9691)
- 2006(8818)
- 2005(8308)
- 学科
- 济(42828)
- 经济(42778)
- 管理(26276)
- 业(25868)
- 企(19613)
- 企业(19613)
- 方法(18799)
- 数学(16604)
- 数学方法(16401)
- 中国(14058)
- 财(11734)
- 学(11318)
- 农(11037)
- 制(11009)
- 贸(10159)
- 贸易(10153)
- 易(9962)
- 银(9651)
- 银行(9616)
- 行(9285)
- 融(9016)
- 金融(9013)
- 业经(7608)
- 体(6906)
- 农业(6655)
- 务(6414)
- 财务(6396)
- 财务管理(6376)
- 地方(6179)
- 税(6089)
- 机构
- 大学(164489)
- 学院(160399)
- 济(64843)
- 经济(63446)
- 研究(61132)
- 管理(53806)
- 中国(46488)
- 理学(45458)
- 理学院(44859)
- 管理学(43917)
- 管理学院(43613)
- 科学(38608)
- 京(36623)
- 财(34250)
- 所(33857)
- 农(32144)
- 研究所(30549)
- 财经(26779)
- 业大(26391)
- 中心(25819)
- 农业(25488)
- 经(24263)
- 江(24242)
- 北京(24043)
- 院(22453)
- 经济学(20727)
- 范(20485)
- 师范(20214)
- 财经大学(20034)
- 州(19733)
- 基金
- 项目(100404)
- 科学(76233)
- 基金(72294)
- 研究(69213)
- 家(65947)
- 国家(65476)
- 科学基金(52348)
- 社会(42481)
- 社会科(40185)
- 社会科学(40174)
- 省(37752)
- 基金项目(37334)
- 自然(34554)
- 自然科(33726)
- 自然科学(33712)
- 划(33160)
- 自然科学基金(33114)
- 教育(31653)
- 资助(31193)
- 编号(26510)
- 成果(23761)
- 重点(23214)
- 部(22682)
- 发(21426)
- 性(20098)
- 科研(20013)
- 创(19976)
- 课题(19822)
- 计划(19675)
- 创新(18855)
共检索到251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戈峰 李镇宇 谢映平 李艳芳
该文以马尾松、油松、华北落叶松 3种我国主要针叶树为对象 ,分析比较了 3种松树在受松毛虫危害后 ,所产生的迅速诱导抗性和滞后诱导抗性 ;研究了取食相应的受害针叶后 ,其生长发育情况的变化 ;探讨了松树诱导抗性对松毛虫种群动态的作用过程 ,总结了我国主要松树诱导抗性的一般规律 ,为分析松毛虫发生机理及松毛虫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兴平 陈春平 王国红 李镇宇 戈峰
从 4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松树诱导抗虫性研究进展 ,重点阐述了受害松针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 ,受害松针对松毛虫种群特征的影响以及松树诱导抗虫性的特性和影响因子等。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受害后松针内化学物质有较大变化 :一些营养物质 (糖、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等 )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而体内的某些次生代谢物质 (挥发性的和非挥发性的次生代谢物质 )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一抗性机制将使松毛虫的发育期延长、死亡率增加、生殖力减弱 ,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种群数量的下降。由此进一步分析了松毛虫周期性暴发的机理 ,旨在为松毛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松树 化学物质 诱导抗性 种群动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镇宇 王燕 陈华盛 许志春 路永波
对当年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份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受害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份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生物碱含量及总糖/ 氨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单宁、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重减轻、死亡率比对照高19-2 %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滞后诱导抗性至少在半年以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雄帅 周国娜 高宝嘉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既复杂又微妙的关系。以往关于植物对昆虫的防御反应及机制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关于昆虫对植物抗性的反防御反应近年来才受到关注,尤其是昆虫对植物诱导抗性反应的研究已有明显进展(Mainguet et al.,2008;Zeng et al.,2008)。当植物产生防御物质时昆虫能利用自身代谢系统对食物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解毒和排毒,大大削弱了植物的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春富 严善春 鲁艺芳 胡晓
为了解不同诱导处理与落叶松诱导抗性及广食性昆虫舞毒蛾协同抗性之间的关系,以喷施茉莉酸甲酯、茉莉酮、舞毒蛾幼虫取食和松毛虫幼虫取食4种方法处理落叶松幼苗,检验舞毒蛾幼虫取食不同处理诱导的落叶松后,其中肠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KP)、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4种解毒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处理诱导的落叶松后,舞毒蛾幼虫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取食经舞毒蛾幼虫取食诱导的落叶松后,试虫中肠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除此之外,取食其他3种处理诱导的落叶松后,幼虫中肠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均受到抑制;幼虫羧酸酯酶活性也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
关键词:
诱导抗性 舞毒蛾 解毒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宝君 胡凯基 王秋丽 孙玉林 吴政民 汪企明
通过23种松树、5种松树的105个种源及13种非松属树木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松树的抗性差异很大,火炬松、班克松、刚松均未感病。马尾松1年生幼苗感病,2、4年生幼苗及10年生幼树抗病。湿地松3年生幼苗感病,10年生幼树未感病。美国五针松在不同地方的抗病性差异很大。其它17种均不同程度地感病。华山松21个种源均严重感病,油松21个种源均感病。马尾松、火炬松及湿地松的供试种源均未感病。除雪松外,其它12种非松属树木均感病。环境条件影响松树的抗性。低温不利病害发展。不同来源的松材线虫对同种松树的致病力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的线虫致病性差异要...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松树 种源 抗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明旭 罗宽
为了解抗病松树后代对松树线虫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松树线虫,相隔一定时间调查其枯死情况,用3%酸性染料染色研究了抗性松与普通松水分输导情况,线虫的数量,结果表明,普通黑松3个月后枯死率为91.1%,次代抗性赤松枯死率为4.46%,除中央髓部的水分输导受影响外周边木质部和形成层未受影响;次代抗性黑松除两株水分严重受阻外,其他与赤松相似,接种线虫1周后从次代抗性松树上分离线虫最多,以后逐渐下降,5周后则很少.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次代抗性松树 抗性 水分输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桢 胡小平 杨之为 李振岐
弱小种尤诱导接种后,PAL活性始终大于同期其他处理;先诱导接种尤再挑战接种条中29号处理的POD活性于72h和120h时产生两个高峰;用条中29号小种挑战接种后PPO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单独接种尤的处理相同,均高于单独接种条中29号小种和对照处理;挑战接种条中29处理的SOD活性远比同期其他处理的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桢 胡小平 杨之为 李振岐
从28个供试品种中筛选出新麦9号、咸阳117和辉县红为供试品种,以弱毒小种尤为诱导菌系,以条中29号小种为挑战接种菌系。试验结果表明,弱小种诱导接种可以降低挑战接种菌系的孢子萌发率、孢子堆数量、产孢量。诱导接种和挑战接种间隔12h发病率最低,但不同品种间略有差别。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诱导抗病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A.A.格里哥里耶夫 赵冬
关于针叶林和混合林地带的某些特性现在让我们来观察温带过湿地带的地理环境结构和动态中最特殊的方面。在温带过湿地带,热量与水量之间的不均衡首先是与一年内过剩的(对年幅射平衡量而言)降水有关。这种不均衡,像我们上面指出过的,从热力与水分对比的指标接近0.9的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地带的北界起,向着上述指标接近0.35的温带的北界遞增。在这一地区内,仅分怖着一个地理带——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А.А.格里哥里耶夫 江美球 赵冬
(纪念发现地理地带性规律五十周年) 五十多年前,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В.В.杜库恰耶夫(В.В.Докучаев)发现了地理地带性的规律,并奠定了它的研究基础。从那时起,天然地理带成了各方面研究的对象。В.В.杜库恰耶夫所没有划分的高维和低维地理带,也是由几个明显的地带所组成。收集有很多说明各个地带地理环境结构的资料,证明大多数地带是由一些明显的亚地带所组成。这些亚地带在地带的南北向地段中是极不相同的。它们有着不同的宽度,长轴延伸的程度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建玲
植物诱导抗性的理论及其应用前景杜建玲(河北林学院,保定,071000)植物在其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始终朝着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向进行,因而形成了一整套抗性基因。我们知道,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有些抗性基因没有得到表达。那么,能否通过某种方式的诱导使这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邱业先 汪金莲 罗泽民
早在1909年Bernard就发现,在兰科植物圆球茎组织上接种Rhizctoniarepens而诱发了抑菌现象,后来类似现象不断被发现和证实。1951年高又曼首先提出“诱导的抗侵染保护反应”概念,当时的观点只局限于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刺激后产生的保护反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尚坤 唐艳龙 张彦龙 杨忠岐 王小艺 路纪芳 王健 司徒春南 付甫永
作为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最重要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已成为控制松材线虫病的重点。明确松褐天牛各虫态在不同地区寄主树干上的分布,对因地适宜地释放天敌昆虫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解剖受害马尾松,结合林间调查,系统地研究了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幼虫和蛹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主要分布在树干的2.5 6.5 m范围内,刻槽数量与树干高度和胸径显著相关;松褐天牛幼虫数量与树干胸径关系不显著;多数蛹室位于侵入孔正上方,少数蛹室位于侵入孔下方,两种蛹室数量差异显著;两种蛹室与侵入孔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93 cm和4.39 cm,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海波 张真 王鸿斌 孔祥波 刘随存
使用PorapakQ吸附剂,采用动态顶空的吸附方法,连续抽取11个不同阶段的对照、损伤与虫害油松的挥发物成分。运用GC、GC-MS与图谱峰面积进行挥发物成分定性与单萜相对含量的定量分析。与对照和损伤油松相比,虫害油松含有高比率的(+)-α-蒎烯(超过90%)和月桂烯,但(+)-3-蒈烯,(-)-β-蒎烯,莰烯和柠檬烯含量较低。(+)-3-蒈烯含量对照和损伤油松高于虫害油松(低于4%)。(+)-3-蒈烯含量从损伤4天后的最低水平逐渐恢复到对照油松中含量水平。(-)-β-蒎烯和柠檬烯在不同处理的油松中含量相近,但在接入雌雄虫后3个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尽管目前不确定我国的红脂大小蠹是否在危害油松后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