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20)
2023(12948)
2022(11452)
2021(10622)
2020(9005)
2019(20850)
2018(20919)
2017(40965)
2016(21935)
2015(25015)
2014(25294)
2013(25295)
2012(23503)
2011(21696)
2010(21887)
2009(20584)
2008(19797)
2007(17616)
2006(15978)
2005(14442)
作者
(66043)
(54583)
(54522)
(51952)
(34729)
(26129)
(24706)
(21440)
(20720)
(19550)
(18531)
(18369)
(17420)
(17369)
(16781)
(16720)
(16169)
(15991)
(15687)
(15496)
(13713)
(13540)
(13119)
(12456)
(12417)
(12226)
(12006)
(11892)
(11070)
(10603)
学科
(109071)
经济(108942)
管理(63115)
(57497)
(46394)
企业(46394)
方法(43071)
数学(37694)
数学方法(37331)
中国(27143)
(25132)
地方(25005)
(22091)
(22083)
业经(21274)
(19776)
(16872)
贸易(16860)
农业(16694)
(16296)
环境(15412)
(15375)
银行(15342)
地方经济(15329)
(15199)
(14815)
金融(14813)
(14758)
理论(14249)
(14010)
机构
大学(332683)
学院(329171)
(141088)
经济(138134)
管理(128831)
研究(114146)
理学(111077)
理学院(109778)
管理学(108021)
管理学院(107412)
中国(84811)
(71270)
科学(68849)
(64731)
(57837)
研究所(52364)
财经(51644)
中心(49978)
(48713)
(46996)
(46640)
业大(46234)
北京(45893)
(43831)
师范(43503)
经济学(43342)
(40948)
经济学院(38755)
(38518)
财经大学(38169)
基金
项目(216387)
科学(169497)
研究(159658)
基金(156899)
(136028)
国家(134956)
科学基金(114992)
社会(101179)
社会科(95779)
社会科学(95754)
基金项目(83816)
(82499)
自然(73473)
教育(71942)
自然科(71635)
自然科学(71620)
自然科学基金(70343)
(69899)
编号(65249)
资助(64683)
成果(53868)
(48233)
重点(48162)
(46963)
课题(44626)
(43975)
教育部(41394)
国家社会(41324)
创新(41100)
科研(40785)
期刊
(163536)
经济(163536)
研究(104641)
中国(58543)
学报(48930)
管理(48415)
科学(46554)
(46285)
(44215)
大学(37024)
学学(34901)
教育(32480)
农业(30568)
(29634)
金融(29634)
技术(27730)
经济研究(26497)
财经(25994)
业经(24651)
(22192)
问题(21653)
技术经济(17545)
理论(17139)
图书(16204)
(16013)
现代(15508)
实践(15373)
(15373)
商业(14960)
科技(14718)
共检索到491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改素  丁志伟  王发曾  
基于人均、地均指标构成的经济密度综合指数,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密度2005年之前缓慢增长,2005年之后快速提升;省域经济密度呈现"河南湖北争先,山西湖南安徽力争第三,江西垫底"的局面;市域经济密度格局整体较稳,局部变动明显。总结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经济密度的变化特点及成因,提出"一个支撑点,十个增长点、一个成长片区、两大增长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得出中部经济密度格局变化中自然基础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起了重要作用,且社会服务因素作用日益强化,自然基础作用日益弱化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栋  刘小瑜  
文章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发展质量测度的理论基础,构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18年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探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时空格局,并分解其区域差距。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相关性明显,皖东地区为热点区,长江中游地区为次热点区,豫北和赣南地区为次冷点区,湘西、豫南、皖北、晋南和晋北地区为冷点区。(3)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变化较大,层次间的差异大于层次内差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伟娜  徐勇  
研究区域国土经济密度,探究某时段内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力,可以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测算1996-2016年河南省18个地(县)级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变化情况,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影响土地经济密度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96-2016年全省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呈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全省土地经济密度由中部向北部、西部、东部、南部逐渐递减,各区域间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通过分析影响土地经济密度的各驱动因素可知,未来的经济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海燕  濮励杰  张健  朱明  赵艳  符蓉  
研究目的:将城镇建设用地和经济效益两者结合,对江苏省1998—2008年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局部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用地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区域差异统计分析(变差系数、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结果:自1998年以来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所提高,存在南北分异特征,地区间差异不断降低;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重心向西北转移;县市区层面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分布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苏南地区主要表现为高值集聚,苏北地区表现为低值集聚。研究结论:区域差异统计分析与ESDA方法相结合能揭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现...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简萍  彭贤伟  吴清婷  廖佶慧  
本文重点分析中部地区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现象。根据"供给+需求+城市特征"的三维理论,建立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格局影响因素在内的特征价格模型,并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城市住宅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与空间集聚性;(2)对城市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城市住宅的供给、需求及城市特征均对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为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燃气普及率、城区人口,这说明对城市住宅的需求和城市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较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慧芳  陈虹  王国霞  
采用投资效益系数、变异系数并结合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我国中部地区六省80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探析2016年中部六省投资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点与规律,辨析影响各省投资效益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投资效益在中部地区呈现出东西高、南北低、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异特征,各省投资效益的地区差异显著;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在全区空间尺度相对均衡,但在省际空间尺度有分化,表现出既有大方向的一致性又存在各自的发展特征;基础设施条件是最重要的投资效益影响因素,但长期来看,劳动力因素和产业政策对未来投资效益影响深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冉  
对外开放度是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基于1992—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对中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度进行度量的基础上,采用VAR模型和协整理论工具对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外开放度与GDP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对外开放度的提高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该地区GDP的增长没有显著地提升对外开放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和产业格局在空间上合理配置,以形成高效的空间组织形态。面对国内外竞争,如何构建高效的空间结构,使之形成富有活力的组织体系,是"中部崛起战略"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结合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发展潜力,指出在现有人口-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构建多层次、高效运转的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体系是增强中部地区竞争能力的关键。文章在城市中心性和交通运输联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大都市经济区,长沙、郑州中等都市区,太原、合肥、南昌基本都市区的等级体系与划分方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练军  冯中朝  
本文利用1980~2004年的经济数据,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地区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进口,应该继续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同时重视进口的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坚  祖基翔  苗春蕾  毕崇明  刘云中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2004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水平由东向西递减,但强中有弱,弱中有强;不同单元水平差距悬殊,整体呈现核心—边缘效应及明显的点轴特征,并形成三大都市连绵区高密度单元高度集中的格局;而1996—2004年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分布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已经出现东部沿海用地效率的提高趋缓,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快速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洋  罗建敏  王健康  
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塌陷",通过分析发现,这与中部地区缺乏合适区域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趋同、城市群的发展滞后等因素有关。因此,中部地区应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识,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进而促使该地区经济崛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方  丁志伟  赵威  
文章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统计分析法和ESDA-GIS方法,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指标,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市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格局总体变化较小,发达地区多集中在沿海地带、各大经济区,东部靠近海岸一线发达西部远离沿海一带落后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整体差异减小,均衡性增强;各地域单元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增强,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发展的高值集聚特征明显,但有弱化趋势。基于区位条件、历史基础、经济区的集聚扩散效应和区域发展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夏兴园  胡俊超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变迁显示,中部地区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中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后发优势以及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使得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为此,根据“统筹区域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改素  丁志伟  赵萌  王发曾  马倩  
采用由人均、地均因子组成的经济密度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阐释经济密度分异的机理。结果显示:1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存在集聚分布,而且空间差异性在不断减小。2局部空间自相关显著的区域主要以HH区和LL区为主,这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密度相关性显著的县域虽然存在着扩散,但以集聚为主。3从影响因子看,人均影响因子所起作用大于地均影响因子,且在人均影响因子中人均第一产业产值、人均第三产业产值、人均社会零售品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因子起主要作用。4从回归模型看,土地投入、产业规模及交通运输条件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密度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资源、财政投入、人口素质对经济密度的影响为负;其中劳动力资源、产业规模、财政投入、产业结构因素的作用较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飞  刘明辉  
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分割,优化空间格局是我国中部地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借助人口加权变异系数、ESDA技术、空间截面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了中国中部经济地理格局及相应的演变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部地区经济核心区域的增长是以牺牲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率或发展水平为代价;第二,设定的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揭示出要素的不同作用轨迹。其中,地理距离弱化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而经济距离则强化了这种正溢出效应。财政支出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本地拉动作用较强,而对周围区域较弱甚至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