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59)
2023(7874)
2022(6082)
2021(5487)
2020(4586)
2019(10301)
2018(10665)
2017(21024)
2016(11679)
2015(13334)
2014(13510)
2013(13398)
2012(12569)
2011(11521)
2010(11721)
2009(11115)
2008(10865)
2007(10015)
2006(9456)
2005(8758)
作者
(37418)
(31066)
(30691)
(29471)
(19659)
(14752)
(14013)
(12023)
(11909)
(11102)
(10525)
(10281)
(10122)
(10029)
(9805)
(9704)
(9239)
(9155)
(9094)
(9021)
(8085)
(7814)
(7714)
(7089)
(7040)
(7025)
(6905)
(6899)
(6463)
(6271)
学科
(50372)
经济(50314)
管理(28473)
(28156)
(19641)
企业(19641)
中国(18956)
方法(18500)
(17496)
数学(16631)
数学方法(16404)
地方(12479)
(12319)
业经(11498)
(11211)
农业(11085)
(11042)
(9556)
贸易(9549)
(9428)
银行(9392)
(9267)
(9070)
(8387)
(8314)
金融(8312)
(8031)
产业(6917)
环境(6744)
发展(6689)
机构
大学(176145)
学院(174647)
(71662)
经济(70044)
研究(66914)
管理(59304)
中国(50920)
理学(49864)
理学院(49210)
管理学(48113)
管理学院(47830)
科学(42218)
(39333)
(35908)
(35561)
(34907)
研究所(32492)
中心(29164)
农业(28185)
(27726)
业大(27672)
财经(27005)
北京(25392)
(24390)
(24183)
(23826)
师范(23483)
经济学(22784)
(22210)
(20798)
基金
项目(110876)
科学(84964)
基金(78847)
研究(78011)
(71318)
国家(70764)
科学基金(57446)
社会(48671)
社会科(45929)
社会科学(45912)
(42709)
基金项目(40687)
(37235)
自然(37199)
自然科(36232)
自然科学(36215)
自然科学基金(35550)
教育(35194)
资助(33109)
编号(31641)
成果(26872)
重点(25876)
(25783)
(24336)
课题(22973)
(21976)
计划(21381)
科研(21295)
创新(20778)
国家社会(20370)
期刊
(85941)
经济(85941)
研究(56455)
中国(37002)
(33993)
学报(32560)
科学(28407)
(24208)
大学(24146)
管理(23455)
学学(22830)
农业(22812)
(19253)
金融(19253)
教育(18462)
业经(14479)
经济研究(14313)
技术(14109)
财经(13528)
问题(12553)
(11713)
(11347)
(10181)
国际(9130)
(8751)
理论(8528)
业大(8471)
现代(8382)
商业(8252)
技术经济(8057)
共检索到275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童中贤  曾群华  
推进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既要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使具有承东启西和连南进北联结作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武郑都市带共同构筑起支撑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金十字架构",也要推动中部地区跨省边际城镇联动发展。着力发展中部新兴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中部崛起、促进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武汉、长沙、郑州、南昌、太原、合肥为核心,依托长江、沪昆、陇海、京九、京广、二广"三纵三横"重点发展轴线,形成"六核六轴六组团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戴志敏  罗燕  
基于2000—2014年中国中部地区六省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具有阻碍作用,两者发展不协调;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推动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刚强  江洪  
当前,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面临着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城镇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有必要将农业和工业放在同一个市场系统里、城镇和农村放在同一生态系统里、大城市和小城镇放在同一个空间系统里、农民和市民放在同一个公共权利系统里、市场和政府放在同一个改革体系里,构建中部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方  
文章选取中部地区六省1978年-2012年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影响模型和P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为:金融发展水平、规模和效率与中部地区六省城镇化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支持中部地区城镇化存在明显差异。提出保持金融发展规模稳步增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支持效率;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提升金融精准支持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钟新桥  
分析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依据其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想:实施武汉中心增长极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省会城市次增长极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三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主导产业选择发展的调整战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高国力  刘保奎  
新型城镇化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十四五"及以后,中国新型城镇化将处于快速发展中后期,发展进程具有"五期叠加"特点,空间布局呈现"四化互动"趋势。今后应按照"有序集聚、有机疏解,形态多样、尺度多元,增量管控、存量更新,科技引领、开放包容"原则,实施"稳规模、调结构、强功能、多形态、高效益"的总体思路,促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框架,加快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转型重塑,合理引导人口集聚流动,构建与城镇化布局形态相匹配的交通系统,保障城镇化生态空间供给。为此,建议在土地制度、人口流动、投融资体制、都市圈统计考核、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石国祥  
2013年3月19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45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吉林省四平市市长石国祥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镇化的有效推进。未来城镇化需要研究和探索包括:城镇产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消费转移等新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钟少颖  陈锐  魏后凯  
系统总结了中国城镇空间布局的现状特征,分析了经济布局调整、资源环境约束、交通运输方式变革和区域政策等新因素对中国城镇空间布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城镇空间布局的总体设想,即采用以世界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四纵四横的城市发展轴线为主要支撑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中心网络化"开发模式,并提出了促进形成这一布局模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雷培梁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提供了新机遇,也对其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提出新任务、新要求。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学科专业布局。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还要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不断完善服务城乡发展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剩富  胡守庚  叶菁  童陆亿  
在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分法、变异系数分析法、地统计全局趋势分析法等方法探索了2001年以来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2010年,中部地区分类城镇化差异呈现出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省域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表现为湖北省>安徽省>河南省>山西省>江西省>湖南省。2自2001年以来,中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综合水平差异总体呈现减小趋势,但这并未带来城镇化协调度的稳步增高,而是整体降低且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3武汉、长株潭城市圈内城市城镇化综合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然而京九段等经济带所辖城市虽形成经济协作关系,但在城镇化协同发展上还未显现明显规律。4中部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中部重大经济战略体的形成、产业转移承接及集聚要素创新等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未兵  唐谭岭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未兵  唐谭岭  
本文通过对中部六省市2005年-2014年新型城镇化指标和金融指标的测度,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而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和金融支持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和金融支持之间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耦合情况处于中强度中协调度及以上,而其它地级市基本处于中强度低协调层次;金融支持中各变量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的相关性及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中主要指标和金融支持指数间的相关性均显著相关,其中城市建设资金占贷款比例和建设用地占比的积极影响相对最为明显。在未来的发展上,中部省市应通过适当控制总体货币供应量,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大教育投入和保持适当城乡建设资金投入比例;提高金融效率和开拓多层次融资渠道支持和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金融的可持续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钱明辉  胡日东  胡安其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需要面对城市如何合理布局的问题。通过2010年中国284个地级市及以上行政区(不包括白银市、拉萨市、中卫市)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以及中国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城镇化水平呈现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特征,中国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已迈入多极化发展格局;由于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着较强的空间正溢出效应,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需要重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使本地和相邻区域协同发展,发挥城市间城镇化发展的联动作用。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郭海鹏  李丽霞  李志芳  
城镇化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之一,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强劲动力之一。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切实把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统筹现在与未来,合理布局机构,培育完善的服务网络,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