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49)
- 2023(11131)
- 2022(9834)
- 2021(9064)
- 2020(7939)
- 2019(18234)
- 2018(18179)
- 2017(35466)
- 2016(19556)
- 2015(22246)
- 2014(22248)
- 2013(22082)
- 2012(20931)
- 2011(19113)
- 2010(19426)
- 2009(18504)
- 2008(18539)
- 2007(17134)
- 2006(15047)
- 2005(13511)
- 学科
- 济(85509)
- 经济(85434)
- 管理(57555)
- 业(57244)
- 企(46471)
- 企业(46471)
- 方法(37917)
- 数学(33349)
- 数学方法(33007)
- 中国(23910)
- 农(23266)
- 地方(21344)
- 财(20374)
- 技术(18875)
- 业经(17657)
- 制(16799)
- 学(16685)
- 贸(16001)
- 贸易(15991)
- 易(15484)
- 农业(15468)
- 银(14432)
- 银行(14399)
- 行(13767)
- 融(13421)
- 金融(13418)
- 和(13293)
- 技术管理(12751)
- 环境(12675)
- 地方经济(12416)
- 机构
- 大学(288877)
- 学院(288283)
- 济(120100)
- 经济(117544)
- 管理(111139)
- 研究(97851)
- 理学(95135)
- 理学院(93988)
- 管理学(92536)
- 管理学院(91975)
- 中国(74521)
- 京(61520)
- 科学(60084)
- 财(55936)
- 所(50545)
- 农(46871)
- 研究所(45773)
- 中心(45001)
- 江(44277)
- 财经(44206)
- 业大(41468)
- 经(39757)
- 北京(39277)
- 范(39167)
- 师范(38806)
- 农业(36998)
- 经济学(36675)
- 州(35715)
- 院(35019)
- 经济学院(33323)
- 基金
- 项目(186040)
- 科学(146148)
- 研究(138157)
- 基金(132034)
- 家(114716)
- 国家(113747)
- 科学基金(96397)
- 社会(86739)
- 社会科(82158)
- 社会科学(82132)
- 省(74715)
- 基金项目(70549)
- 教育(64138)
- 划(62969)
- 自然(60585)
- 自然科(59116)
- 自然科学(59097)
- 自然科学基金(58015)
- 编号(57150)
- 资助(53392)
- 成果(47095)
- 创(43045)
- 重点(42568)
- 发(42118)
- 部(41588)
- 课题(40287)
- 创新(39494)
- 科研(35276)
- 国家社会(35221)
- 教育部(35218)
- 期刊
- 济(133489)
- 经济(133489)
- 研究(85908)
- 中国(56633)
- 财(42323)
- 学报(42140)
- 农(41637)
- 管理(40232)
- 科学(40055)
- 教育(33813)
- 大学(31383)
- 学学(29281)
- 农业(28177)
- 融(27133)
- 金融(27133)
- 技术(26356)
- 业经(22193)
- 财经(21572)
- 经济研究(21271)
- 经(18570)
- 问题(18317)
- 技术经济(16484)
- 业(15824)
- 科技(15103)
- 统计(15004)
- 贸(14982)
- 策(14616)
- 商业(14464)
- 理论(14018)
- 图书(13379)
共检索到430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宗军 毛磊 王清
选取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基于涵盖区域创新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4个方面并包括22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对中部6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中部各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但略高于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中部6省中,湖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河南次之,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 区域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艳 龙子泉 苏立彬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决定着该区域长期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文章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指标体系,从指标值和排名情况对西部七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并对2008—2013年西藏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纵向比较,在此基础上从西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环境和创新型人才培育三方面分析西藏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差距,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升西藏地区企业创新能力。
关键词:
西藏 区域创新能力 对比分析 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艳 龙子泉 苏立彬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决定着该区域长期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文章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指标体系,从指标值和排名情况对西部七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并对2008—2013年西藏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纵向比较,在此基础上从西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环境和创新型人才培育三方面分析西藏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差距,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升西藏地区企业创新能力。
关键词:
西藏 区域创新能力 对比分析 对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鹏 李健 张亮
本文通过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2007—2009年各省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各省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提升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应从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大研发投入、推行产学研合作战略以及合理承接国际及东部产业转移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中部地区 自主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映铉 李顺成
本研究以中部地区84个城市为对象,对于2004~2014年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力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中部地区的创新力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中部地区城市之间在创新力量上的差异性也在逐渐缩小。此外,还通过对创新力量综合分数进行空间集群分析,对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最近10年中部地区的各种区域创新力量逐渐发展,但是对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后续对如何形成创新有关各种部门的区域间网络方面进行更有深度的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可 栾贵勤 王海龙
运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以及人口为权数的Theil指数,对1997-2007年中部地区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和构成进行分解,实证分析表明:①从人均GDP的极差和标准差来看,1997-2007年中部地区总体经济差异呈现较为明显的扩大趋势,但从相对极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来看,十一年间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表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同时远远低于同期全国经济差异水平。②对Theil指数分解发现,中部六省省际间经济差异逐步扩大,各省内部经济差异逐渐缩小,1997-2004年中部地区总体经济差异主要由各省内部经济差异造成,2004-2007年这种差异主要由省际间经济差异造成。③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可能导致中部地区省际间经...
关键词:
经济差异 实证 变异系数 中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海琳 王钊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国家创新能力在区域层次上的具体实现,区域创新能力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是支撑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条件。本文从西南地区着手考虑,通过DEA分析了西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性,得出了贵州区域创新能力还存在着非有效性,进而提出寻求提升西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数据包络分析 西南地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鹏 郭永芹
本文以创新理论为基础,运用1998-2009年我国中部地区六省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该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数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都产生了正面影响;环境规制水平对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则产生负面作用,但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中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区域技术创新 面板数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汤尚颖
20世纪后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大融合和大发展的态势,产业聚集区(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城市聚集区(城市群、带)等区域空间形态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它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区域空间形态创新为主导的新时期。为推进我国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的快速发展,笔者在总结中国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分区域、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推进为主要内容的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分层发展模式。
关键词:
区域空间形态创新 分层发展 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慧霞 刘斯文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实现中部旅游业大跨越和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模式,重点提出了合作途径的五大战略构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罗二平 龚志文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各国、各地区在经济领域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本文构建了我国产瓷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和加权TOPSIS(逼近理想解法)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对我国主要产瓷区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陈志
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和空间极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在于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投入和城市化发展,它们对区域经济极化贡献程度依次降低,进一步的评价指标变化度揭示,不同指标对关键因子变动的贡献也不一样,由此得出10项重点控制指标;通过对前两个全局主成分投影的组合分析,发现中部省份的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效果差,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该地区极化系统得以完善的根本。进一步的综合变动轨迹分析显示,中部地区经济极化程度不强,但经济极化强度随时间正逐步加强,因此,加大对极化程度较强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扶持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天祥
文章基于创新型城市群的概念和特征,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环境支撑和网络协同创新等六大方面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对比分析了中部地区四大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能力。结果表明:中部城市群创新能力偏低,内部差距较大,呈二级梯队分布;科技投入偏低,知识和技术创新力较弱等。相对珠三角城市群,中部城市群仅在人力资源、产业创新效率和自主创新等局部方面略有优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罗红梅
从城市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5个方面选取14项核心指标,对我国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太原等6个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得出若干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中心城市 中部地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广春 党春慧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结合中部六省区域科技创新的实际,从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构建出科技创新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科技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部六省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综合排名依次为湖北、安徽、湖南、河南、江西和山西。最后根据各省份发展的特点分析出优劣势,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 灰色关联分析 中部六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