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93)
- 2023(11104)
- 2022(9590)
- 2021(8514)
- 2020(7423)
- 2019(16936)
- 2018(16742)
- 2017(32963)
- 2016(18347)
- 2015(20488)
- 2014(20530)
- 2013(20632)
- 2012(19533)
- 2011(17854)
- 2010(17848)
- 2009(16565)
- 2008(16471)
- 2007(15062)
- 2006(13225)
- 2005(11678)
- 学科
- 济(76959)
- 经济(76881)
- 管理(51419)
- 业(48910)
- 企(36679)
- 企业(36679)
- 方法(36339)
- 数学(32906)
- 数学方法(32671)
- 农(23591)
- 中国(21031)
- 财(19746)
- 学(17803)
- 贸(16759)
- 贸易(16754)
- 易(16320)
- 地方(16071)
- 环境(16061)
- 业经(15817)
- 农业(15617)
- 制(15120)
- 银(12762)
- 银行(12700)
- 行(12109)
- 融(11701)
- 金融(11699)
- 和(11641)
- 务(11523)
- 财务(11508)
- 财务管理(11475)
- 机构
- 大学(274078)
- 学院(273141)
- 济(113326)
- 经济(111035)
- 管理(102213)
- 研究(94054)
- 理学(88672)
- 理学院(87631)
- 管理学(86205)
- 管理学院(85711)
- 中国(69803)
- 科学(61286)
- 农(58142)
- 京(57043)
- 财(51624)
- 所(50020)
- 业大(48038)
- 农业(46642)
- 研究所(45867)
- 中心(43196)
- 财经(41591)
- 江(41207)
- 经(37617)
- 北京(35304)
- 经济学(35188)
- 范(34552)
- 师范(34066)
- 院(33024)
- 经济学院(32301)
- 州(32255)
- 基金
- 项目(183559)
- 科学(142197)
- 基金(132232)
- 研究(126872)
- 家(118200)
- 国家(117231)
- 科学基金(97857)
- 社会(80483)
- 社会科(76259)
- 社会科学(76229)
- 省(74826)
- 基金项目(71248)
- 自然(65104)
- 自然科(63509)
- 自然科学(63481)
- 划(62419)
- 自然科学基金(62342)
- 教育(57750)
- 资助(53462)
- 编号(50369)
- 重点(42093)
- 发(40583)
- 部(40353)
- 成果(39819)
- 创(38082)
- 计划(36720)
- 科研(36323)
- 创新(35780)
- 课题(34778)
- 教育部(33510)
- 期刊
- 济(120163)
- 经济(120163)
- 研究(75174)
- 学报(52046)
- 农(52001)
- 中国(48250)
- 科学(44352)
- 财(38191)
- 大学(37436)
- 学学(35792)
- 农业(34986)
- 管理(33479)
- 融(24217)
- 金融(24217)
- 教育(22465)
- 业经(21069)
- 技术(20900)
- 财经(20217)
- 经济研究(19698)
- 业(18412)
- 问题(17349)
- 经(17307)
- 版(14430)
- 贸(14429)
- 技术经济(14024)
- 商业(13763)
- 业大(13477)
- 理论(13313)
- 科技(13218)
- 统计(12854)
共检索到391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传江 黄桂然 章铭
估算了1995—2009年期间我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乡消费结构的角度,对碳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系数,分析其具体影响,并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各省的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碳排放情况看,各省的碳排放均来自第二产业和燃煤;经济规模的扩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系数变化对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因素分解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新运 吴学锰 马俏俏
系统的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并筛选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S法更新了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采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2007-2010年行业碳排放量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间接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且受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负向影响效应比较大;进出口结构调整将成为减少进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重要突破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颖 张鹏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与向量自回归方法构建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对比性实证分析模型,并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探索影响系数大小和时期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一方面,我国碳排放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GDP、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其次是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得出我国碳排放量对人均GDP、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的冲击反应比较敏感,而对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随时期变化的响应则比较稳定,各变量影响系数在短期和长期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峰 龙定洪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科学预测其碳排放量对“双碳”背景下探索省级控碳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各类碳源和碳汇进行核算,得到了广东省1995—2019年的净碳排放量;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广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将其作为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经鸡群算法优化的快速学习网CSO-FLN预测模型,对广东省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FLN、ELM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CSO-FLN模型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净碳排放量在研究期间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规模、富裕度、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对外开放、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CSO-FLN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FLN、ELM模型,可作为后续碳排放量预测的有效建模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峰 龙定洪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科学预测其碳排放量对“双碳”背景下探索省级控碳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各类碳源和碳汇进行核算,得到了广东省1995—2019年的净碳排放量;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广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将其作为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经鸡群算法优化的快速学习网CSO-FLN预测模型,对广东省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FLN、ELM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CSO-FLN模型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净碳排放量在研究期间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规模、富裕度、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对外开放、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CSO-FLN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FLN、ELM模型,可作为后续碳排放量预测的有效建模方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金荷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影响因素包括4种,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分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结果也提醒国家需要对这一时期内的产业政策、能源发展措施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凯 李娟 唐宇凌 刘浩龙
随着第一、二产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快速释放及其节能减排成果边际递减效应日益明显,服务业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亟需开拓的新领域。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估算了1995-2010年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并探讨其总体变化趋势;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辨识与分解研究样本区间内影响我国服务业CO2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贡献值。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高碳化能源燃料,CO2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产业规模和人口效应是服务业CO2排放最为主要的增量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则是服务业CO2排放减量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交通运输、仓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于维洋
本文根据学者研究成果,确定人口数量、GDP、第二产业比重、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为碳排放量主要影响因素。为了分析各影响因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河北省1995~2010年数据,建立碳排放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方程。根据碳排放量各影响因素1995~2010年数据,分别建立各自的一元回归方程,并对其未来值进行预测。依据各因素预测值及多元回归方程预测未来碳排放量,同时也预测降低第二产业不同比重情况下的碳排放量,结论为降低碳排放量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提出了降低碳排放量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彩明 李健
基于IPCC碳排放恒等式,采用LMDI分解法建立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河北省2005—2014年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次之;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力较弱;产业结构抑制了碳排放增长。并提出加强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LMDI模型 河北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磊 肖光年
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无锡1995-2008年的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出对无锡碳排放量起关键作用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多种对应的建议,改变影响因素的量从而最终减少无锡碳排放量,这一系列的建议能够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在无锡发展低碳城市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决策参考。此研究能够在应用层面提出无锡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控制的主要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地把碳减排的目标落在实处,使减排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更加量化,也更加便于社会考核。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跃辉 蒋盼
采用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区域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能源价格、能源效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内生经济关系。运用面板模型估计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分析,认为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为人均GDP、人口数量和能源效率。
关键词:
碳排放量 能源效率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杰鲲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本文首先对我国1990-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口、产业结构和技术等四个方面,并探讨了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量 影响因素 减排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齐中英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雯 李玮
通过建立LMDI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效应并且进行省级比较。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降低能源强度有利于减少中部交通能耗,而能源结构变化影响很有限。
关键词:
碳排放 交通运输业 中部六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迪 王彤彤 支金虎 张小平 黄敏洁
【目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是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碳排放影响温室效应尤其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方法】根据IPCC法和统计年鉴,以甘肃省为例,测算2000—2017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借助脱钩分析、碳承载力和碳赤字跟踪碳排放的动态变化趋势,选取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第二产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利用灰色系统预测2018—2019的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结果】甘肃省产业为"二、三、一"结构,工业占能源总消耗量的73%。从时间来看,2000—2017年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平均碳排放量为11 367.29万t;碳排放强度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值为8.68万t/亿元;2018—2019预测结果符合趋势规律。【结论】碳排放量与GDP之间呈弱脱钩的态势,脱钩指数有减小趋势;碳承载力增长趋势明显且趋于稳定,19年间碳承载力增长了21.95%,从2011年开始出现碳赤字,并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从地区来看,嘉峪关等5市属于碳排放高强度区,兰州市的碳排放量贡献率最大,平凉市未来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从驱动因素分析,煤炭和石油是工业碳排放的主体,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为0.88和0.80。最后提出相应的低碳节能减排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