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1)
2023(6021)
2022(5506)
2021(5095)
2020(4679)
2019(11090)
2018(11337)
2017(23359)
2016(12845)
2015(15041)
2014(15389)
2013(15653)
2012(14999)
2011(13650)
2010(13964)
2009(13336)
2008(13552)
2007(12488)
2006(10987)
2005(10004)
作者
(38993)
(32700)
(32372)
(31250)
(20713)
(15610)
(15091)
(12794)
(12075)
(11681)
(10890)
(10764)
(10351)
(10346)
(10295)
(10222)
(10146)
(9536)
(9491)
(9464)
(8208)
(8202)
(8004)
(7523)
(7426)
(7389)
(7333)
(7243)
(6649)
(6588)
学科
(56971)
经济(56918)
(35059)
管理(34127)
方法(29432)
数学(26841)
数学方法(26638)
(25418)
企业(25418)
(17698)
(17675)
中国(16815)
(12836)
(12193)
贸易(12185)
(11884)
农业(11505)
(10866)
(10779)
银行(10757)
(10245)
业经(10127)
地方(9712)
收入(9628)
(9037)
金融(9035)
(8566)
财务(8550)
财务管理(8521)
(8368)
机构
大学(198227)
学院(196235)
(85965)
经济(84168)
管理(73849)
研究(66196)
理学(63053)
理学院(62368)
管理学(61409)
管理学院(61044)
中国(51857)
(42040)
(41801)
科学(39412)
(34710)
(34268)
财经(32936)
研究所(31228)
中心(30826)
(29696)
(29689)
业大(28809)
经济学(27434)
农业(27235)
北京(27136)
经济学院(25135)
(25080)
师范(24848)
财经大学(24223)
(23530)
基金
项目(120346)
科学(93249)
研究(88578)
基金(86467)
(74747)
国家(74128)
科学基金(61799)
社会(55490)
社会科(52488)
社会科学(52466)
(46364)
基金项目(45700)
教育(41129)
(39491)
自然(38699)
自然科(37707)
自然科学(37692)
编号(37275)
自然科学基金(37018)
资助(36550)
成果(31331)
(28066)
重点(27232)
(26193)
课题(25220)
(24175)
教育部(23893)
科研(23429)
人文(22991)
(22856)
期刊
(94209)
经济(94209)
研究(59876)
中国(34438)
(31870)
(30766)
学报(29877)
科学(26881)
管理(24811)
大学(22291)
学学(20973)
(20424)
金融(20424)
农业(20359)
教育(18303)
技术(16714)
财经(16654)
经济研究(15724)
业经(15543)
(14286)
问题(13872)
(11754)
理论(11247)
统计(10987)
技术经济(10787)
(10456)
商业(10432)
实践(10111)
(10111)
(9300)
共检索到292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常兴华  李伟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内涵和划分标准中等收入阶层是指一定时期收入及生活水平稳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对平均水平的居民群体。这一概念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涵。1.发展。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重将缩小,符合一定标准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将上升。这一标准应是绝对的,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文纲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开始发生变化,其中,中等收入阶层正成长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尽管目前其所占比重仍较小。营销者必须重视这一变化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本文在对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等收入阶层的需求和购买行为特征;然后,针对企业的营销变革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晓媛  韩克勇  
中等收入阶层是推动我国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力量。因此,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是推进我国可持续消费的现实基础,也是缩小我国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郑云  
本文就我国现阶段中等收入阶层需求进行了分析, 得出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过小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回升的一个直接因素, 为此提出相关政策措施来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 以促进消费: (1) 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为重点,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2) 完善分配制度, 调节过高收入者水平, 以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 (3) 加大教育投入, 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 (4) 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为先导, 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5)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6)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刚  韦利媛  
提高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制定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相关政策,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等收入者的定义、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以及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测算三个角度对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在对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影响因素。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修娜  万海远  李实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文华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当前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税负较重、医疗教育等支出过大等突出问题。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高居民收入,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是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強  
从收入分层的角度研究社会群体与社会结构,对于我国当前的改革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收入分层时,人们习惯于将各收入群体分为上、中、下三种层次。从世界各国的统计看,上层收入群体或高收入群体都仅是社会上的少数人。换言之,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常量。这样,社会上的另外两个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就必须是互为消长的关系,即若一个所占比例较大,则另一个必然较小,反之亦然。当中等收入者构成社会的多数(或日主体)时,低收入者就必然成为社会的少数人群体。这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在结构上比较稳定。因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成员律律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种聪  
目前很多学者已经测度出我国居民收入为金字塔结构,如陆学艺、李培林等,基于效率和公平的双重角度,这种结构不利于社会的公平和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阶层是调整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重要的一环,其比重的增加对构建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等收入的阶层定义以及比重的测度方法一直被国内外学界和实践部门探讨和争论。本文从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界定、标准的划分、测度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进展,并进行了简要评价。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廖九如  
中等收入阶层是收入、生活最稳定的社会阶层,他们具有衣食无忧、重视教育、负债率低的消费特征。应通过尽可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教育投资、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晋生  
根据界定的山西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标准,2004年山西中等收入阶层总数约为385.6万人,其中约67%分布在城镇,33%分布在农村。据有关人士估计,到2020年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人口将要达到总人口的35%~40%。据此,山西中等收入阶层人口到2020年也应达到35%左右。根据1995~2004年山西省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山西中等收入阶层人口若要达到总人口的35%,2005~2020年其他各项发展指标年均增长目标值则分别应达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应为14.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应为11.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应为9.96%,全省职工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华  纪宏  
文章依据恩格尔系数对中国中产阶层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非参数角度的核密度估计对中产阶层的比重进行测度,最后将函数性数据分析方法引入中产阶层的变迁之中,进而找出中产阶层发展的规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伯驰   吕光明  
现有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研究存在缺乏理论基础、操作相对机械、结果不够精准等不足。为此,本文基于脆弱性理论将中等收入群体定义为经济收入较高且足够稳定的非脆弱群体,然后依托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脆弱性估计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确定中等收入群体脆弱性水平的上下限标准,进而估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最后剖析家庭进入和退出中等收入群体的微观驱动因素并研判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演变趋势。结果发现,第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可以设定为1%和10%的脆弱性水平所对应的家庭人均持久性收入,2014年和2016年对应的比重分别为29.82%和32.71%,而且城乡和地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城镇和东部地区趋于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第二,人力资本、职业特征、家庭负担、收入结构是驱动家庭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因素;要达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应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要求,2016—2035年中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人均持久性收入增长率至少应达到3%和5%。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庐进  
转型时期中产阶层消费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笔者以上海城镇中高收入家庭作为中产阶层的代表,以他们的消费数据为视角来考察转型时期我国中产阶层的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研究发现转型时期中产阶层的各类消费支出变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