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01)
- 2023(4892)
- 2022(4159)
- 2021(3855)
- 2020(3371)
- 2019(7643)
- 2018(8002)
- 2017(15536)
- 2016(8601)
- 2015(9911)
- 2014(10403)
- 2013(10193)
- 2012(9687)
- 2011(8827)
- 2010(9008)
- 2009(8588)
- 2008(8542)
- 2007(7925)
- 2006(7101)
- 2005(6518)
- 学科
- 济(32622)
- 经济(32576)
- 管理(22461)
- 业(21401)
- 方法(13875)
- 企(13746)
- 企业(13746)
- 中国(13451)
- 财(12623)
- 农(12610)
- 数学(12564)
- 数学方法(12468)
- 制(10587)
- 收入(9086)
- 银(8531)
- 银行(8517)
- 农业(8387)
- 行(8217)
- 体(7908)
- 融(6992)
- 金融(6985)
- 贸(6857)
- 贸易(6853)
- 学(6852)
- 易(6705)
- 业经(6372)
- 税(5780)
- 税收(5487)
- 度(5410)
- 制度(5409)
- 机构
- 学院(127934)
- 大学(127872)
- 济(54082)
- 经济(52826)
- 管理(45299)
- 研究(44628)
- 理学(37827)
- 理学院(37427)
- 管理学(36864)
- 管理学院(36635)
- 中国(35561)
- 财(29916)
- 京(27867)
- 科学(25359)
- 所(23059)
- 财经(22608)
- 农(21372)
- 研究所(20402)
- 经(20357)
- 江(19946)
- 中心(19800)
- 北京(18292)
- 业大(17354)
- 经济学(17197)
- 范(16984)
- 师范(16790)
- 农业(16788)
- 财经大学(16544)
- 院(16075)
- 州(15748)
- 基金
- 项目(75695)
- 研究(58468)
- 科学(58189)
- 基金(52991)
- 家(45809)
- 国家(45420)
- 科学基金(37250)
- 社会(36254)
- 社会科(34297)
- 社会科学(34292)
- 省(29347)
- 教育(27247)
- 基金项目(27138)
- 编号(25103)
- 划(24858)
- 资助(22336)
- 成果(22187)
- 自然(21544)
- 自然科(20977)
- 自然科学(20969)
- 自然科学基金(20566)
- 课题(18187)
- 部(17413)
- 重点(16991)
- 发(16600)
- 性(15340)
- 国家社会(15080)
- 创(15045)
- 项目编号(15033)
- 教育部(14767)
共检索到203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渝琳 许新哲
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对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借鉴与比较已有文献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标准与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发现以居民家庭人均年可任意支配收入作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指标,更能适应我国地区之间差异巨大的现实情况。因此,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CFPS)2010、2012、2014年的调查结果,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拟合了我国居民家庭人均年可任意支配收入分布曲线,测算了我国2010年、2012年和2014年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所得
关键词:
中等收入群体 标准与规模 核密度估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孔涛 吴琼 陈少波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执行的重要目标。实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为主“、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不仅是单维的收入增长问题,也涉及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本研究在对已有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标准及测度相关文献综合归纳的基础上,以生活质量法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界定与测算,并使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对比生活质量法与收入标准法,分析各自特点及具体适用场景,并讨论本研究的政策意涵。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例近年来逐步上升,2018年已有31.0%的家庭、约3.6亿人达到中等生活质量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波 黄应绘 易欣 王淑敏
文章基于非参数高斯核密度、收入空间法等计量模型,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并测算与分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分析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低、高收入群体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城镇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且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下降趋势比城镇的下降趋势更明显;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尤其是中部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下降的变化趋势最明显。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等收入群体 收入空间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修娜 别雍·古斯塔夫森 史泰丽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本文使用“欧盟28国2018年收入中位数的60%与200%”作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及成长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长迅速,从2002年的不到1%增长到2018年的24.7%,人数约相当于欧盟所有国家中等收入群体人数总和、美国当年总人口。与几个大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近20年唯有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仍偏低,还处于“人均GDP”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双低的爬坡阶段。不同户籍类型的人群成为中等收入者的路径明显不同,户籍类型、父母的就业和受教育水平、出生地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出生背景,对一个人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概率有较大影响。未来应尤为关注那些出生背景不利者,为他们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提供畅通渠道和适当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宏
本文基于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着眼于解读和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的任务目标,基于CHIP和CFPS微观数据基础,借鉴比较"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两种思路的优缺点,建议按照"周期性调整的绝对标准"思路来确定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当前到"十四五"期间,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15万元作为全国标准,地方可在此基础上制定地区标准。以后按照社会经济五年规划的周期和节奏,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周期性调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标准。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接近总人口30%,过去十多年内群体比例平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左右。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可将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任务按"三步走"规划。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当以中等收入群体成员及其"后备军"为施策重点,在"稳中"的基础上通过"提低",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比例。
关键词:
中等收入群体 绝对标准 相对标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艺妮 田敏
中等收入群体是目前我国重要的财富创造者、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也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和"缓冲器"。本文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群体规模的测度与变化趋势、这一群体的消费现状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策略四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艺妮 田敏
中等收入群体是目前我国重要的财富创造者、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也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和"缓冲器"。本文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群体规模的测度与变化趋势、这一群体的消费现状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策略四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修娜 万海远 李实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顾纪瑞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政治上、经济发展上、分配关系上和扩大社会中间阶层上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异同,指出国内对如何界定中等收入者群体认识不同、标准不同,抽样调查样本分析的结果差别很大。认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标准是人均年收入多少及家庭年收入多少,并估算了相应数据。分析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特征,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途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等收入群体 界定方法、标准 消费特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彭十一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实现有效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企业规模、界定企业大小,是国家对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分类管理和指导的前提,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并总结出未来制订新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界定标准 历史回顾 比较优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伯驰 吕光明
现有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研究存在缺乏理论基础、操作相对机械、结果不够精准等不足。为此,本文基于脆弱性理论将中等收入群体定义为经济收入较高且足够稳定的非脆弱群体,然后依托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脆弱性估计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确定中等收入群体脆弱性水平的上下限标准,进而估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最后剖析家庭进入和退出中等收入群体的微观驱动因素并研判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演变趋势。结果发现,第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可以设定为1%和10%的脆弱性水平所对应的家庭人均持久性收入,2014年和2016年对应的比重分别为29.82%和32.71%,而且城乡和地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城镇和东部地区趋于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第二,人力资本、职业特征、家庭负担、收入结构是驱动家庭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因素;要达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应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要求,2016—2035年中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人均持久性收入增长率至少应达到3%和5%。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国 刘慧哲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直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之一,但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因为计算标准不同而一直存在争议。中等收入群体衡量标准通常分为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标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使用绝对标准界定中等收入群体较为合理。根据CHNS调查数据,以家庭人均收入介于28 470~117650元为中等收入区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快速增长,从1999年的0.8%上升到2014年的18.2%。结合我国宏观经济情况,估计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将达到52.4%。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将有助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谭永生
(一)瞄准农民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源2017年,我国低收入者的比重在55%左右,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约为37%,高收入者约为8%。未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策目标的核心是让有潜力的低收入人群尽快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2017年,我国农民工数量2.8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占劳动人口的30%左右。从收入结构看,过去10年,农民的收入整体在增加,部分高收入农民工已经达到了或超过中等收入门槛。所以,无论是从数量讲,还是从收入的水平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朱斌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在理论上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建构了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成长的机制框架,接着使用CGSS2010—2021年调查数据,对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过程与成长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在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群体的整体成长以及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结构变化都不一样;经济发展未必一定推动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收入再分配政策与经济结构升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强调,要想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加强有关具体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富群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涵盖九大类职业,职业规模约占劳动力总人口的14.86%,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南沿海的中等以上城市、中西部大城市,而在农村地区、中西部中小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还很小。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有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之分,呈“金字塔”型。中等收入群体的主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力军,一些新生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