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40)
2023(10193)
2022(8639)
2021(7816)
2020(6705)
2019(14772)
2018(15026)
2017(28893)
2016(16207)
2015(18379)
2014(18742)
2013(18363)
2012(17301)
2011(15843)
2010(16253)
2009(15284)
2008(15220)
2007(14022)
2006(12659)
2005(11811)
作者
(48513)
(40415)
(40328)
(38445)
(25608)
(19117)
(18371)
(15534)
(15207)
(14623)
(14028)
(13629)
(13238)
(12992)
(12909)
(12414)
(11949)
(11933)
(11870)
(11565)
(10482)
(10080)
(9865)
(9316)
(9226)
(9106)
(9076)
(9035)
(8236)
(8167)
学科
(65716)
经济(65611)
管理(48615)
(43718)
(34215)
企业(34215)
方法(25448)
数学(22079)
数学方法(21859)
(21522)
中国(20922)
(19492)
(19150)
地方(14576)
业经(14401)
(14394)
(13713)
(13505)
银行(13474)
(12961)
农业(12689)
(12307)
金融(12298)
(11358)
贸易(11352)
(11031)
环境(10883)
(10465)
财务(10433)
财务管理(10401)
机构
大学(242370)
学院(241163)
(99320)
经济(97112)
管理(86624)
研究(85234)
理学(73652)
理学院(72732)
管理学(71489)
管理学院(71036)
中国(65175)
(52135)
(51840)
科学(51186)
(44221)
(40150)
财经(39858)
研究所(39741)
(38212)
中心(37585)
(35902)
业大(33754)
北京(33017)
(32888)
师范(32533)
经济学(31676)
农业(31605)
(30866)
(29746)
财经大学(29319)
基金
项目(154113)
科学(121412)
研究(114743)
基金(111349)
(97268)
国家(96478)
科学基金(81186)
社会(73362)
社会科(69433)
社会科学(69419)
(60179)
基金项目(58350)
教育(53365)
(51149)
自然(50202)
自然科(48971)
自然科学(48953)
自然科学基金(48064)
编号(46903)
资助(45129)
成果(40370)
重点(35650)
(35244)
(33972)
课题(33924)
(32898)
(31833)
国家社会(30670)
教育部(30013)
创新(30008)
期刊
(115494)
经济(115494)
研究(75798)
中国(50714)
(39915)
学报(38353)
(37091)
科学(35290)
管理(33318)
大学(29165)
教育(29021)
学学(27475)
农业(24823)
(24791)
金融(24791)
财经(20409)
技术(20359)
业经(18642)
经济研究(18448)
(17596)
问题(15917)
(12813)
(11882)
(11828)
理论(11666)
技术经济(10980)
商业(10970)
国际(10759)
统计(10754)
现代(10594)
共检索到371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朱斌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在理论上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建构了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成长的机制框架,接着使用CGSS2010—2021年调查数据,对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过程与成长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在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群体的整体成长以及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结构变化都不一样;经济发展未必一定推动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收入再分配政策与经济结构升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强调,要想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加强有关具体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修娜  万海远  李实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艺妮  田敏  
中等收入群体是目前我国重要的财富创造者、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也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和"缓冲器"。本文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群体规模的测度与变化趋势、这一群体的消费现状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策略四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艺妮  田敏  
中等收入群体是目前我国重要的财富创造者、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也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和"缓冲器"。本文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群体规模的测度与变化趋势、这一群体的消费现状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策略四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修娜  别雍·古斯塔夫森  史泰丽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本文使用“欧盟28国2018年收入中位数的60%与200%”作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及成长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长迅速,从2002年的不到1%增长到2018年的24.7%,人数约相当于欧盟所有国家中等收入群体人数总和、美国当年总人口。与几个大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近20年唯有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仍偏低,还处于“人均GDP”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双低的爬坡阶段。不同户籍类型的人群成为中等收入者的路径明显不同,户籍类型、父母的就业和受教育水平、出生地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出生背景,对一个人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概率有较大影响。未来应尤为关注那些出生背景不利者,为他们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提供畅通渠道和适当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谭永生  
(一)瞄准农民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源2017年,我国低收入者的比重在55%左右,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约为37%,高收入者约为8%。未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策目标的核心是让有潜力的低收入人群尽快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2017年,我国农民工数量2.8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占劳动人口的30%左右。从收入结构看,过去10年,农民的收入整体在增加,部分高收入农民工已经达到了或超过中等收入门槛。所以,无论是从数量讲,还是从收入的水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富群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涵盖九大类职业,职业规模约占劳动力总人口的14.86%,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南沿海的中等以上城市、中西部大城市,而在农村地区、中西部中小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还很小。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有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之分,呈“金字塔”型。中等收入群体的主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力军,一些新生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谭永生  
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建设"橄榄型"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举措。我国已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但在群体规模、城乡分布、区域分布、行业分布及职业分布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建议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国家战略,通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进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石飞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在不断扩大,这是建立和谐小康社会的基础。由于中等收入群体对金融服务需求增长的空间最大,并且能够引导社会消费,因此,中等收入群体将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给金融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同时,由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国金融机构应当研究他们的金融行为特征,开发其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营销组合。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渝琳  许新哲  
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对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借鉴与比较已有文献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标准与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发现以居民家庭人均年可任意支配收入作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指标,更能适应我国地区之间差异巨大的现实情况。因此,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CFPS)2010、2012、2014年的调查结果,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拟合了我国居民家庭人均年可任意支配收入分布曲线,测算了我国2010年、2012年和2014年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所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明  李梦凡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转型和增长。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背景下,社会两极分化愈益显化,其中阶层变动尤其是中等收入者群体逐渐萎缩问题不容忽视,目前社会阶层结构呈现的"M"形收入分布趋势,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基于非参数Kernel核密度估计的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发展中的判断标准与规模变动说明,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显现的两极分化程度和特征都存在着差异性。要缓解两极分化,关键在于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并针对农村和城镇的不同情况在居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上施以不同的政策措施。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何昀  曾波  
近年来,我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产能过剩、投资和出口动力不足,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充分释放我国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对于进一步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对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研究成果进行了框架性梳理,包括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与测算、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受何影响及有何影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路径等,旨在为后续的理论探讨和相关实践提供借鉴。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阮德信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导致信用与信用制度建设呈现差异化的区域信用。信用成长在区域上的反映即区域信用成长,是"量"方面的信用增长和"质"方面的信用发展的有机统一。区域信用成长机制包括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区域信用成长阶段,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分为4个阶段,从信息经济学视角可分为3个阶段。欧美信用成长是内生机制作用的结果;中国台湾地区是以微观信用主体的内生机制启动下形成的信用成长机制;我国大陆地区信用成长是由外生机制作用形成的。对区域信用成长的实证分析有助于丰富大陆地区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理论基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银锋  李云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是新时期形成内外双循环互动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本文定量评估了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并实证检验其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消费资源在核心城市的集聚以及城市网络带来的扩散效应,构成了消费中心城市的内生增长动力。在一体化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中,这种集聚和扩散效应更为明显。因此需要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夯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基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孔涛  吴琼  陈少波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执行的重要目标。实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为主“、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不仅是单维的收入增长问题,也涉及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本研究在对已有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标准及测度相关文献综合归纳的基础上,以生活质量法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界定与测算,并使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对比生活质量法与收入标准法,分析各自特点及具体适用场景,并讨论本研究的政策意涵。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例近年来逐步上升,2018年已有31.0%的家庭、约3.6亿人达到中等生活质量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