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81)
2023(9041)
2022(7370)
2021(6970)
2020(5567)
2019(12215)
2018(12078)
2017(22816)
2016(11917)
2015(13389)
2014(12846)
2013(12534)
2012(11625)
2011(10525)
2010(10947)
2009(10333)
2008(9935)
2007(9045)
2006(8230)
2005(7350)
作者
(32777)
(27149)
(27028)
(25567)
(17334)
(12730)
(12185)
(10264)
(10085)
(9488)
(9099)
(8889)
(8436)
(8390)
(8372)
(7906)
(7883)
(7879)
(7758)
(7724)
(6617)
(6526)
(6348)
(6167)
(6107)
(6071)
(6000)
(5908)
(5267)
(5256)
学科
(48127)
经济(48086)
管理(39203)
(38703)
(31875)
企业(31875)
中国(21717)
技术(17493)
方法(17053)
数学(14526)
数学方法(14388)
(13892)
技术管理(12326)
业经(12125)
地方(11705)
(11370)
(11148)
(10396)
银行(10387)
(10022)
农业(9264)
(8867)
贸易(8857)
(8790)
金融(8789)
(8595)
理论(8014)
环境(7683)
(7537)
(7396)
机构
学院(171529)
大学(169715)
(72497)
经济(70779)
管理(67694)
理学(57620)
理学院(56956)
管理学(56296)
研究(56256)
管理学院(55933)
中国(43810)
(36079)
(35036)
科学(31738)
财经(27374)
(26285)
(25898)
中心(25583)
(24754)
(23391)
研究所(23340)
北京(23307)
师范(23233)
经济学(22161)
(21250)
(21060)
财经大学(20160)
业大(20078)
经济学院(20021)
(19623)
基金
项目(109341)
科学(88440)
研究(86342)
基金(77826)
(65816)
国家(65207)
科学基金(57190)
社会(56169)
社会科(53337)
社会科学(53324)
(44188)
基金项目(41785)
教育(39317)
(36727)
编号(35234)
自然(33599)
自然科(32890)
自然科学(32882)
自然科学基金(32288)
(29350)
资助(28766)
成果(28729)
创新(26337)
课题(25594)
(25248)
重点(24311)
(23805)
国家社会(23021)
(22231)
项目编号(21590)
期刊
(83779)
经济(83779)
研究(57110)
中国(37545)
管理(28278)
(24543)
教育(23471)
科学(20682)
(18289)
金融(18289)
学报(18170)
(18014)
技术(16617)
业经(14894)
大学(14884)
学学(13726)
经济研究(13555)
财经(13165)
问题(12901)
农业(12307)
科技(11958)
(11466)
技术经济(9766)
(9424)
论坛(9424)
现代(9366)
(9221)
商业(9093)
(8657)
理论(8522)
共检索到264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伟男  申玉铭  
文章以我国35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与主观赋值法相结合、变异系数、相对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演变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提升路径等。研究表明:(1)我国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呈缩小趋势,并且差距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产出和投入之间。(2)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整体上呈现出由低水平层次逐渐向高水平层次演变,高水平能力和较高增长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少数创新极核,低水平能力和较低增长的城市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贺曲夫  曾万涛  
我国城市化率过半并加快推进必然要求行政区划建制向城市型政区建制转变,新型城镇化对我国中心城市市辖区体系改革与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在梳理我国市辖区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其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未来我国科学合理的市辖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在市辖区层级上改变"二层四等五级"市辖区;明确市辖区类型,包括中心城区市辖区、半城半郊区与远郊区及相应职责权偏重,并根据不同类型探索不同的设区模式,如县区整合优化设区、县区合并、各式开发区设区等,构建与完善一个符合我国东、中、西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指标体系科学完善的设区标准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和军  杨雪婷  
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提升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效果的重要途径。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科学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和沈阳的各指标综合评分,发现沈阳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稍有优势,而在对外开放功能、区域辐射功能、文化创新功能上落后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沈阳要成为继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后的又一国家中心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沈阳应以抓住"工业4.0"机遇、走数字化转型道路为契机,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为抓手,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效益为主线,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为途径,以培养科技人才、引进高端人才为手段,提升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朱阿丽  倪良明  温立武  
资源型城市的中小企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其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目前,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面临尚未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创新意识淡薄且科技创新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有限、融资环境亟待改善、科技创新层次低导致科技创新资源浪费严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创新协调沟通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应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科技创新发展道路,加强财税和金融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意识地把握主动权,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形成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用科技创新带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高玫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支点,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价值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中心城市近年来现代服务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中心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中心城市已经进入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时期,国内经济平稳较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引致需求和产业扶持政策,为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应通过走产业融合之路、集聚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开放提升之路,促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新华  
经过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开始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城市不得不面对土地、能源等各类资源环境的紧约束。为了摆脱困境,需要借鉴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产业结构升级、组织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集约利用四大策略为取向,创新我国中心城市工业发展策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于扬  卢载贵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11-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提升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于扬  卢载贵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11-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提升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婼青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学术界关于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研究多从企业和产业创新的视角出发探讨创新产出效率,对于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的研究不足。然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内在潜力,认清其中的客观规律并科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基于创新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内涵,立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具体表征,讨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在科技统计的框架下,构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为例,本文采用“专家咨询约束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估计量,形成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发展综合指数。通过探索,本文得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影响因素来自前瞻性的创新思想、多样化的创新活动、合理性的创新要素和产业化的创新成果,这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期间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政策制定提供前期的理论准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陆菊春  沈春怡  
在创新价值链视角下,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创新成果吸收、创新成果商业化三个阶段,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网络RAM模型分析了11个国家中心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异质性以及各阶段效率的关联性,并用核密度估计了国家中心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从综合效率看,西安、杭州和厦门的效率始终为1,达到了投入产出最优化,重庆、南京和成都从有效城市转为无效,天津和沈阳在2015年由无效城市转为有效,武汉、青岛和郑州始终为非有效城市;从阶段性效率看,重庆、沈阳、武汉和郑州为低研发低吸收低商业化效率型城市,南京和青岛为低研发低吸收高商业化效率型城市,天津和成都为低研发高吸收高商业化效率型城市;知识创新阶段的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最大,中心城市综合效率和创新成果吸收阶段效率差距在逐渐提高,知识创新阶段的效率差距在降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汤苍松  
利用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4项指标,对52个中心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行多指标聚类分析并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是,聚类结果呈哑铃型,我国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高于中西部地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高于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市。基础教育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治理强度相关性不显著,基础医疗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城市治理强度显著相关,基本社会保障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易伟义  余博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围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各个地区都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区域自主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区域自主创新的产出不断提高,但从总体看来,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比较研究(一)利益内驱导向下的"企业自发创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这种路径下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主要依靠企业自发的创新行为,是区域企业在市场利益导向下为追求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治兰  
1.制定核心行业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逐步提高政府驾驭创新驱动的水平与能力。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战略性产业中的企业大多弱小、不掌握核心技术,处于追赶阶段,无法单独承担自主创新的重任。因此,政府必须制定这些行业、领域创新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根据市场变化和技术动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产业技术部署和政策。比如,整合研究所、大学、企业的科技资源,组建产学研联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龙继林  刘光才  
提升创新能力,是航空公司实现服务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运用分析研究方法,在回顾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航空公司创新能力的整体现状,探讨影响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提升我国航空公司服务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伍玉林  于东亮  
有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针对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地创新促进自身发展,即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战略、提高创新的能力和创新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依据中小企业的创新特点给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方向的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