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3)
2023(8343)
2022(7408)
2021(6889)
2020(6369)
2019(15109)
2018(15125)
2017(29838)
2016(16458)
2015(19016)
2014(19115)
2013(19429)
2012(18738)
2011(17300)
2010(18008)
2009(17183)
2008(17559)
2007(16117)
2006(14399)
2005(13235)
作者
(51951)
(43520)
(43147)
(41492)
(27648)
(20751)
(19860)
(16878)
(16316)
(15696)
(14842)
(14533)
(13980)
(13820)
(13671)
(13533)
(13375)
(12725)
(12708)
(12586)
(11063)
(10938)
(10752)
(9907)
(9809)
(9805)
(9791)
(9747)
(9029)
(8803)
学科
(71108)
经济(71032)
管理(42168)
(40903)
方法(34378)
(31749)
企业(31749)
数学(30195)
数学方法(29727)
中国(20465)
(19377)
(18120)
(17430)
(14744)
(14427)
贸易(14419)
(14013)
业经(12890)
地方(12368)
农业(12322)
(12282)
银行(12241)
(11710)
(11512)
(11201)
金融(11197)
理论(11142)
(9883)
财务(9848)
财务管理(9811)
机构
大学(257099)
学院(251265)
(101838)
经济(99523)
管理(90871)
研究(90654)
理学(77214)
理学院(76209)
管理学(74534)
管理学院(74057)
中国(69066)
科学(57794)
(56770)
(49727)
(48908)
(46823)
研究所(44334)
中心(40507)
(39440)
财经(39049)
业大(38951)
农业(37253)
北京(36858)
(35314)
(35131)
师范(34978)
(31891)
经济学(31735)
(31306)
经济学院(28780)
基金
项目(156275)
科学(120484)
研究(111809)
基金(111680)
(98776)
国家(98009)
科学基金(80700)
社会(68047)
社会科(64330)
社会科学(64303)
(59694)
基金项目(58405)
自然(52632)
教育(52406)
(52020)
自然科(51354)
自然科学(51330)
自然科学基金(50399)
资助(47852)
编号(46102)
成果(40410)
重点(36116)
(35524)
(33412)
课题(32432)
(30977)
科研(30469)
教育部(29686)
计划(29320)
创新(29073)
期刊
(114039)
经济(114039)
研究(77896)
中国(49674)
学报(44776)
(42137)
科学(39767)
(37931)
大学(33012)
管理(32656)
学学(30669)
教育(29855)
农业(28156)
(23738)
金融(23738)
技术(21224)
财经(19565)
经济研究(18576)
业经(17774)
(16808)
问题(16102)
(15020)
(14386)
统计(14307)
图书(13535)
(13291)
理论(13248)
技术经济(13196)
(12072)
实践(11985)
共检索到3859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可平  吕春辉  
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我国科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话语模式,辨明他们是如何建构"科学意义"的。同时,从现象学的视角描述师生在科学课堂中使用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状况,探索如何实现科学素养的"意义"转换。研究建议,学生们通过科学课堂学习使用"科学话语"的规则,可能影响了他们形成了有关科学素养的"元知识"。这也意味着,课堂的科学话语是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社会文化建构的一个部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魏冰  
自从科学进入中学课堂以来,实验教学就是理科课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主要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文献对实验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文章回顾了实验教学的起源与发展、实验教学目标的演变,然后对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制度、教师、学生和实验教材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与分析。文章最后结合我国理科课程中实验教学的问题对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方卫华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值得关注和研究。文章提出了运用积件思想,寻求高层次整合的方法:构建实验教学模式、发挥虚拟实验室功能、构建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连松  张晓明  
环境教育和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是中学理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环境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判断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态度。本文介绍日本环境教育的发展过程,环境教育的理念和中学理科的环境教育内容,论述了理科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和谐统一,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邵朝友  周明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当前广大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实践中构建一个分析框架来判断教师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是个非常急迫的任务。在结合梅里尔的成分展示理论和新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础上,通过修订波特一史密逊模型,新的框架得以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可以发现,新的框架不仅是评价的工具,同时也是教学的工具。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涛  
教学切片分析是以课堂教学切片为载体,观察与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得失与否,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实现高效课堂为目的的一种课堂诊断方式。该课堂研究范式是传统听评课方式的超越,有着独特的问题域和思维方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应当之需。实践中,该课堂研究范式秉持实践理性,以常态课堂为研究对象,既简化了课堂的复杂程度,又突出研究的问题,它在表征教师实践性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方面具有独特效用,同时,也是归纳教学性教学理论生成的重要路径,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承印  罗航慧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保证,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效果。调查表明,教育理想与教学实际间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对实践性知识这一概念的认识不深刻,对自我实践性知识的现状存在高估现象。教师教龄、国家政策、社会支持、学校环境等因素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产生较大影响。本研究拟通过对中学理科教师实践性知识自我知觉的调查,了解其实践性知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元鹏  
"经济学理性假设"以及由该假设所演绎推理出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始终是当代主流经济学的核心。但是,人们对"理性假设"的现实性却一直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近年来,以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为代表的一些新兴经济学科,从实证和科学实验的角度,对行为人自身特性的假设、决策环境的假设、行为的追求目标,甚至理性假设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等,都提出了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挑战,其中的一些研究结论对目前主流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詹映  朱雪忠  长平彰夫  
对于专利池的形成之困,本文基于博弈分析提出一种新解释:专利池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囚徒困境"问题,无论是专门从事研发的专利权人还是既研发又生产的专利权人都存在机会主义动机背离合作而选择充当池外许可人,导致专利池难以形成。除非在动态重复博弈中出现可置信的严厉惩罚,如面临残酷的技术标准竞争或反垄断诉讼的威胁,专利权人才可能达成合作而组建专利池。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光明  
文本通过现象描述分析的方式,探究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表扬体验的意义特征。分析认为,表扬是孩子们渴望的体验。渴望表扬与他们渴望被看见(存在)、被肯定(认可)、被重视(地位)、被关爱(亲密)等自我体验及人际体验直接联系在一起。理解表扬体验的这些面相,有助于我们把握表扬的本质特征,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教育实践智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晓哲  
没有智能技术的深度运用,大规模的课堂分析难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仍然是一个"黑箱"。传统的课堂分析存在规模化困难、标准化不足、专业性缺失等问题,而片面地运用技术手段展开课堂分析,又容易陷入指标单一化和标签化的风险。本研究构建了基于课堂多模态数据的人工智能课堂分析架构,提出了高品质课堂智能分析标准(CEED)。该标准包含课堂效率、课堂公平、课堂民主三个维度。该分析架构使得课堂作为数字化智能支持系统,为教师、学校、教育研究者提供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的专业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创新人机融合的常态化教研与教学研究新方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吕炜  
与中东欧有意识设计的转轨模式不同,中国经济转轨的实践动因源于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这一动因也成为推动和评价转轨绩效的线索,并贯穿始终。迄今的转轨实践证明,转轨必然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形成过程,转轨过程、绩效与预期目标之间并不存在一元线性关系。因此,针对转轨过程的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本文试图以中国转轨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适应能力、路径选择、创新能力等指标,解释中国成功实践中的某种合理逻辑。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尝试从中国的成功中总结可用于分析的一般性方法,同时也作为对“北京共识”的一种系统阐述。希望这项研究能使“中国模式”更具普世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杜文军  
课堂人种志是教学论与人种志联姻的一种研究范式,属于微观的人种志研究。它是在对课堂现象、事件和行为作详细的、动态的、情境化描绘的基础上,探究特定课堂文化背景下师生教育信念、价值观、行为模式和职业特征的一种方法,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特点、法则和一般过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董泽华  
形成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评价过程,相关研究已从泛学科的策略探讨转向植根于学科课堂会话的非正式形成性评价研究。然而,我国教师如何开展非正式形成性评价仍缺少证据。为了探索我国初中科学课堂非正式形成性评价的话语特征,本研究以一名初中科学教师的课堂作为研究案例,对非正式形成性评价话语进行频率分析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教师出现较高比例的非正式形成性评价完整循环,教师不同的引出信息类型能产生学生不同的回答,并对教师的回应产生不同影响。这为我国课堂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教师开展形成性评价提供了相应的启示。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戴莹  杨道宇  
课堂话语不是空无所有的游戏,而是专业育人的实践系统,至少具有三重功能意义:一是语体层面的学科实践功能,主要表现为课堂话语通过再语境化实现知识原始生产过程的再生产,通过策略性行动达成教学目标;二是话语层面的世界再现功能,主要表现为课堂话语通过自身与世界的表现被表现关系而客观地再现其所言及的世界,并在客观再现世界的过程中渗入认知方式与价值立场,从而使“再现”具有社会性;三是风格层面的身份秩序功能,主要表现为课堂话语通过权力控制维持着课堂秩序,并通过意识形态所形成的个体身份建构和国民身份认同而维持着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最终形成课堂秩序、社会秩序与国家秩序的有机统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