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39)
- 2023(8454)
- 2022(7291)
- 2021(6936)
- 2020(6005)
- 2019(14206)
- 2018(14389)
- 2017(27619)
- 2016(16075)
- 2015(18619)
- 2014(19076)
- 2013(18522)
- 2012(17600)
- 2011(16218)
- 2010(16686)
- 2009(15553)
- 2008(15701)
- 2007(14510)
- 2006(12777)
- 2005(11749)
- 学科
- 济(62258)
- 经济(62183)
- 管理(39575)
- 业(38081)
- 方法(31788)
- 企(28935)
- 企业(28935)
- 数学(28794)
- 数学方法(28563)
- 中国(23236)
- 教育(19873)
- 农(17952)
- 财(17434)
- 学(14296)
- 贸(13398)
- 制(13397)
- 贸易(13394)
- 易(13057)
- 理论(11573)
- 业经(11394)
- 银(11377)
- 银行(11354)
- 农业(11274)
- 行(10841)
- 地方(10448)
- 务(10029)
- 财务(10010)
- 财务管理(9979)
- 融(9860)
- 金融(9858)
- 机构
- 大学(238607)
- 学院(233010)
- 济(94084)
- 经济(91946)
- 管理(83391)
- 研究(80080)
- 理学(71323)
- 理学院(70469)
- 管理学(69293)
- 管理学院(68829)
- 中国(56659)
- 京(51551)
- 科学(46996)
- 财(46377)
- 所(41097)
- 范(38646)
- 师范(38396)
- 研究所(37027)
- 农(36996)
- 财经(36837)
- 江(36289)
- 中心(35980)
- 北京(33687)
- 教育(33403)
- 经(33266)
- 业大(32365)
- 师范大学(31309)
- 经济学(29871)
- 农业(29293)
- 州(28544)
- 基金
- 项目(143016)
- 科学(112552)
- 研究(110783)
- 基金(100570)
- 家(86154)
- 国家(85334)
- 科学基金(71421)
- 社会(68044)
- 社会科(64294)
- 社会科学(64273)
- 教育(58250)
- 省(56378)
- 基金项目(52743)
- 划(49470)
- 编号(48445)
- 自然(43681)
- 自然科(42586)
- 自然科学(42570)
- 成果(42212)
- 自然科学基金(41813)
- 资助(41747)
- 课题(35296)
- 部(34435)
- 重点(33403)
- 发(31770)
- 教育部(30039)
- 创(29318)
- 性(29164)
- 项目编号(28980)
- 年(28749)
- 期刊
- 济(101441)
- 经济(101441)
- 研究(79965)
- 教育(52138)
- 中国(49079)
- 财(35641)
- 学报(33763)
- 农(32610)
- 科学(29951)
- 管理(27508)
- 大学(26162)
- 学学(23080)
- 技术(22818)
- 农业(21815)
- 融(21486)
- 金融(21486)
- 财经(18681)
- 经济研究(16868)
- 业经(16745)
- 经(16059)
- 问题(14665)
- 职业(12780)
- 贸(12772)
- 理论(11948)
- 技术经济(11862)
- 业(11587)
- 统计(11423)
- 商业(11307)
- 图书(10793)
- 实践(10776)
共检索到353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沈红 张青根
利用2008年全国综合调查数据,本研究考察并计量了1978-2008年我国各级教育个人收益中的文凭效应,并对不同劳动力市场及工作经历下的文凭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个人教育收益中存在显著的文凭效应,高中、大专以及本科毕业的文凭效应分别为29.6%、27.6%、35.3%;个人教育收益率存在不连续跳跃现象,受教育的第13年的收益率增幅最大,第16年的收益率最高;各级教育的文凭效应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不明显,大专和本科教育的文凭效应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显著;工作经历对文凭效应具有调节作用,降低了较低层级和提高了较高层级教育的文凭效应。本研究发现对国家教育经济政策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贺尊
对高等教育文凭信号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了系统分析,界定了高等教育文凭信号的发送成本与收益的内涵,并利用货币计量法对高等教育文凭信号的收益率进行了测算。
关键词:
高等教育文凭信号 信号发送成本 收益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爱平 甘筱青
假文凭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其泛滥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与假文凭相关的利益主体的行为决策,并从中寻找根本解决假文凭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假文凭 博弈 纳什均衡 政府行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志刚
文章引用一个无限重复博弈模型探讨个人教育投资的相容条件,并联系实际情况,结合信号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成本、教育收益、能力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的讨论和分析。着重阐述了文凭信号作用下个人教育投资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对个人教育投资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文凭信号 教育成本 博弈 能力 收益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紫薇 柯佑祥
本文利用课题组2014年对7所相关院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法克服自我选择偏差等问题,计量了接受本土留学教育对个人经济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个人性别、专业意向、家庭背景等因素对个体选择本土留学教育的概率有显著影响。同时,匹配的计量结果表明,大学本土留学教育存在显著的经济收益,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接受本土留学教育可能使个人月工资平均水平提高20.9%;本土留学教育对不同学生群体个人教育收益的影响效应存在较大差异,未接受本土留学教育学生的潜在收益明显低于已接受本土留学教育学生的收益。
关键词:
大学本土留学 个人收益 倾向值匹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青根
基于2006-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本文利用Heckman两阶段法和工具变量法纠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和内生性问题后,采用文凭效应法研究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教育信号价值差异。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显著的部门工资溢价,公共部门收入高于非公共部门收入;第二,各层次教育的信号价值存在显著的部门差异,非公共部门显著高于公共部门,在高等教育层次上更为明显;第三,分性别看,教育信号价值对非公共部门中的女性更为重要,而男性的教育信号价值并不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研究结果揭示当前我国劳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靖 张明玉
1.引言。假文凭现象侵害了用人单位、拥有“真文凭”不作假的雇员及政府教育部门的合法权益,对我国人才市场和整个市场经济体系都极其有害。虽然政府一再明令严禁,但社会上假文凭现象始终禁而不绝。本文拟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假文凭在我国泛滥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方法等问题。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明进 岳昌君
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1年、1995年、2000年和2004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采用计量回归方法,对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增加受教育的时间其实是减少了一个人获取其教育投资收益的风险;第二,近些年来教育对减少教育投资风险的能力正在逐年增强;第三,女性的教育投资风险高于男性;第四,东部地区的教育投资风险高于其他地区。
关键词:
教育投资 风险 教育收益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晓凤
资产组合的投资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分析戴晓凤在现代证券市场上,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的决策不仅仅是个别证券的选择,从分散风险的目的出发、把其资金投向多种证券或资产以构成一个资产组合,而不是将持有的资产局限在单一证券形式上,这便是分散投资的基本内容。在进行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斌红
文章通过对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的实证分析,旨在进一步证明个人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是可行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分担是合理的。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个人成本 个人收益 投资效益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学高 扶涛 薛勇军
个人和家庭对教育投资的看法直接决定了个人教育投资的增加还是减少。通过引入贴现值这一概念对个人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做出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个人增加教育投入是比较划算的;个人进行高等教育投入比进行高中教育投入更加划算。为个人和家庭增加教育投入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考虑到我国个人和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我们应该加强对个人教育投资的引导和管理。
关键词:
教育投资 成本 收益 贴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永丽 李青原 郭世慧
本文基于2017年甘肃省15个贫困村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了贫困地区农村男性和女性劳动力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收入效应较强并具有一定的代际传递效应,尤其是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接受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在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上获得的教育回报显著高于男性,但在小学阶段教育上获得的教育回报显著低于男性,两者高中阶段教育回报最高;进一步开展反事实分析,比较参与者平均处理效应(ATT)和非参与者平均处理效应(ATU)发现,部分能力较高的劳动力具有获得更高收入的潜质,却未能接受更高层次、更好质量的教育,且这一现象多体现在女性劳动力中。因此,推动贫困地区高中教育的发展,发掘女性在精准脱贫中的潜力,消除高能力贫困学生的入学障碍,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教育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贺尊
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招聘大学生是一种风险投资决策。大学毕业生择业与考研受到来自市场工资与预期收益率的影响。高等教育文凭信号仅发挥着筛选与甄别作用,是社会所需要设置的、不完备衡量大学生工作能力的“过滤分拣器”。人力资本理论在教育收益率方面已呈现出危机。笔者认为,优质高等教育文凭信号是解救当前教育体制的无效率,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