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27)
2023(11314)
2022(9594)
2021(8748)
2020(7103)
2019(16031)
2018(16083)
2017(30846)
2016(16162)
2015(18377)
2014(18578)
2013(18760)
2012(18107)
2011(16857)
2010(17487)
2009(16682)
2008(16148)
2007(14519)
2006(13664)
2005(13076)
作者
(50173)
(41970)
(41815)
(39705)
(26501)
(19941)
(19030)
(16145)
(15830)
(15212)
(14386)
(13871)
(13682)
(13524)
(13019)
(12955)
(12410)
(12042)
(11940)
(11810)
(10876)
(10369)
(10124)
(9590)
(9573)
(9492)
(9222)
(9167)
(8508)
(8141)
学科
(93601)
经济(93534)
管理(45828)
(41332)
(29953)
企业(29953)
中国(28415)
方法(28324)
地方(27773)
数学(24710)
数学方法(24540)
(23023)
业经(18416)
环境(17684)
(17280)
地方经济(16813)
(15880)
农业(15859)
(15674)
银行(15662)
(15549)
(15412)
金融(15411)
(15321)
(14706)
贸易(14690)
(14107)
(13894)
技术(12713)
(11778)
机构
学院(250618)
大学(250027)
(116438)
经济(114095)
研究(96074)
管理(90519)
理学(75546)
中国(75111)
理学院(74569)
管理学(73533)
管理学院(73053)
科学(55975)
(55372)
(52642)
(49716)
研究所(44351)
中心(42058)
财经(40568)
(38705)
(38344)
经济学(36812)
北京(36694)
(36469)
(34627)
师范(34326)
(34277)
经济学院(32780)
业大(32458)
(31830)
财经大学(29687)
基金
项目(152933)
科学(119866)
研究(114940)
基金(108844)
(94267)
国家(93515)
科学基金(78629)
社会(74307)
社会科(70556)
社会科学(70539)
(59751)
基金项目(57026)
(50202)
教育(50140)
自然(47082)
编号(45840)
自然科(45837)
自然科学(45823)
自然科学基金(44948)
资助(44380)
(40129)
成果(38440)
重点(34987)
(33384)
课题(32995)
发展(32982)
(32466)
(31712)
国家社会(31077)
创新(29900)
期刊
(145009)
经济(145009)
研究(85743)
中国(56701)
(37479)
管理(36971)
(36427)
学报(34241)
科学(33927)
(29298)
金融(29298)
大学(26186)
教育(25464)
农业(24921)
学学(24455)
经济研究(24018)
技术(23258)
业经(22364)
财经(20808)
问题(19257)
(18093)
(15696)
国际(14589)
技术经济(14560)
世界(12982)
(12855)
资源(12671)
科技(12553)
商业(12492)
统计(12297)
共检索到4125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于洋  张丽梅  陈才  
文章在对2007—2015年我国东部10个省(市)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度和发展度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度"模型评价四元系统协调和发展之间耦合现状。并通过引入核密度函数分析方法,对各个子系统、协调度、发展度和耦合度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经济子系统发展度较好,但是存在"两极分化"。②能源子系统发展度水平不高,但有所提升。③环境子系统发展度态势良好。④科技子系统发展度水平最低,"两极分化"有减弱趋势。⑤整个四元系统协调度较好,但存在两极分化;发展度水平相对偏低,提升速度明显;协调发展之间耦合度基本保持稳定。针对上述问题,文章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宗植  
"八五"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实经济条件,依靠科技力量,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一批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和企业家队伍,经济增长方式上完成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为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新焕  王文平  蔡彬清  
在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中,很多信息收集难度大,未知数据量较大。而灰色系统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的重要方法。因此,文章引入灰靶理论中的靶心距用于测度系统实际状态与理想协调状态之间的距离,构建基于靶心距的系统协调度模型,以拓展灰色理论在系统协调状态评价中的应用,为科学评价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新方法。并对2012年我国各地区3E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为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3E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建辉  韩二东  刘鑫  
为了更加精确地测度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简称3E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协调能力。文章建立了3E系统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3E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模型。最后,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名升  李治  佟连军  
为定量探索各省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演变规律,运用面板数据对1996年以来各省区经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协调度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过程,但总体上大幅提高,全国平均水平由0.399上升到0.617,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历程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②协调度在地域格局上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并且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扩大;③经济是促进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其贡献接近于环境对协调发展贡献的2倍,在经济系统内部,经济发展因素的贡献又要大于经济存量因素;④协调发展的所有障碍性因素均来自环境系统,但是制约作用并不明显;⑤经济—环境协调度与塞尔指数的变动呈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即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越高,地区差异性越小;⑥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带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为62.6%,而三大地带内部各省份的建设水平相对均衡。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安贵鑫  张在旭  吕威  
缓解能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关系一个国家全局的战略课题,本文期望应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模型,以解决能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的矛盾,实现能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绍雨  
能源、经济与环境三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三者的协调发展是3E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算了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系数,并进行了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综合发展评价。实证检验结论认为: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的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其中环境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变化幅度最大;从能源、环境与经济各系统之间的协调系数平均值可以看出,能源与环境处于极不协调状态,能源与经济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陆大道  
作者就地区差距的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情况下的地区间矛盾、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八五”期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整作了精辟分析;最后阐述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强调重视内地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盖美  聂晨  柯丽娜  
基于资源环境消耗和经济发展,应用可变模糊识别理论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5年环渤海地区沿海17个城市的经济—资源—环境三维系统(以下简称ERE系统)的承载力和协调度的时序演变规律和区域内部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环渤海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的发展力总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主要表现为较高、中等和较低的三阶段递进式,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天津、大连、青岛、呈较高水平,唐山、秦皇岛、东营、潍坊等8市为中等水平,沧州、丹东、锦州和葫芦岛水平较低,且各地的限制性因素明显。(2)10年来,17市的ERE系统的协调度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天津、大连最高,丹东、锦州、沧州和葫芦岛最低,唐山、青岛、烟台协调度较高,东营、潍坊处于中等水平,其余各市协调度较低。最后通过灰色GM(1,1)预测模型得到环渤海2016—2020年ER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一直维持在中等水平,且有微弱上升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调艳  郭筱  
文章以西部地区为对象,以2007—2017年为研究区间,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以及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经济-资源-环境耦合互动效应逐渐加强,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但是大部分省份仍处于轻度不协调或中度不协调阶段;(2)经济、资源、环境三系统综合指数来看,经济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资源子系统相对平稳,稳中略增,而环境子系统在2014年之前呈波动向下态势,2015年和2016年有所好转,但2017年又开始恶化;(3)西部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有着显著的空间格局特征,可分为四大梯队,省份差异明显,并且空间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演变规律。从不协调原因溯源来看,经济滞后型是主导,部分省份表现为资源滞后型或环境滞后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程志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继长三角、珠三角这两个经济圈之后,环渤海成为我国的第三个经济隆起带。东部经济的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东部经济发展的现状 1.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增长速度 1980年-1998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田江海  
关于地区协调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地区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但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中国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差异悬殊、源远流长、影响深广、布局错位、举步维艰。应当正视差异悬殊的事实,深刻分析其形成的综合因素,高度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洋  罗建敏  王健康  
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塌陷",通过分析发现,这与中部地区缺乏合适区域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趋同、城市群的发展滞后等因素有关。因此,中部地区应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识,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进而促使该地区经济崛起。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朱敏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在出口下滑、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而中西部经济在政策支持、产业转移和内需拉动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地区经济平衡性有所增强。而今年一季度,地区经济发展再次进入平衡状态,表现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尚志,李利锋  
长江干流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扩大、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与发达地区并存。区位和政策、经济基础、资金和市场、教育科技水平是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今后需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共同发展。具体说来,即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抓住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上马两个契机,推动干流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上游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在上游地区积极培育区域经济的生长点和发展轴;在微观上实行反梯度推进战略;发挥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实施"一帮一"工程;加上上游防护林带建设和上中游的水土保护工作.严格控制有毒物质的排放.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和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