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30)
2023(17061)
2022(14611)
2021(13569)
2020(11463)
2019(26231)
2018(25741)
2017(49807)
2016(27038)
2015(30227)
2014(30081)
2013(30057)
2012(27762)
2011(25254)
2010(25470)
2009(23789)
2008(22711)
2007(19971)
2006(17836)
2005(15807)
作者
(82188)
(67953)
(67655)
(64330)
(43267)
(32663)
(30771)
(26486)
(26116)
(24298)
(23155)
(22980)
(21694)
(21380)
(21113)
(21104)
(20406)
(20063)
(19636)
(19490)
(16994)
(16742)
(16510)
(15516)
(15385)
(15136)
(15071)
(15065)
(13787)
(13516)
学科
(105150)
经济(105020)
管理(74429)
(72495)
(58406)
企业(58406)
方法(47314)
数学(41354)
数学方法(40893)
中国(37393)
(29248)
(29002)
金融(29000)
(28142)
银行(28060)
(27829)
(27075)
(24817)
地方(23892)
业经(23735)
(23019)
(20617)
贸易(20600)
(20011)
农业(19875)
理论(17649)
(17490)
财务(17424)
财务管理(17388)
环境(16896)
机构
大学(392940)
学院(389155)
(153257)
经济(149772)
管理(148892)
研究(135758)
理学(128960)
理学院(127379)
管理学(125059)
管理学院(124362)
中国(104762)
科学(86612)
(84401)
(71555)
(71060)
(70060)
研究所(64255)
业大(62520)
中心(61855)
财经(57661)
(56412)
农业(56354)
北京(53388)
(52378)
(51415)
师范(50803)
(48648)
经济学(46816)
(46447)
财经大学(43105)
基金
项目(267028)
科学(207855)
基金(193113)
研究(188811)
(171363)
国家(169956)
科学基金(143580)
社会(118469)
社会科(112241)
社会科学(112209)
(104011)
基金项目(103225)
自然(95325)
自然科(93115)
自然科学(93082)
自然科学基金(91398)
(89174)
教育(86002)
资助(79143)
编号(75944)
成果(61513)
重点(60404)
(58119)
(57309)
(55332)
课题(52674)
创新(51752)
科研(51465)
计划(50322)
教育部(49015)
期刊
(163449)
经济(163449)
研究(116292)
中国(72570)
学报(69785)
(63794)
科学(61811)
管理(52644)
(51523)
大学(51304)
学学(48673)
(46186)
金融(46186)
农业(43131)
教育(39351)
技术(30101)
财经(27885)
业经(26739)
经济研究(26499)
(23829)
问题(23263)
(21807)
科技(19328)
理论(19252)
(19048)
图书(18929)
业大(18316)
技术经济(17722)
实践(17554)
(17554)
共检索到571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楠  
文章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年与2017年流动人口从经济整合、社会适应、文化交融和身份认同四维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构建融入评价体系,划分城市等级,分析融入情况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最后进行影响因素探究。结果表明:不同省份城市间融入差异较大,省内相邻城市具有相似性;京津不再是融入中心,长三角融入中心北迁明显,珠三角融合度由沿海向内地递减。政策启示是,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地理优势,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安置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黎宁  
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当下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文章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网络密度、网络关联度等指标,从整体网络、节点网络和空间聚类3个维度剖析我国主要城市群流动人口空间关联的结构特征,研究显示:(1)流动人口空间关联网络整体上与地理位置、城市经济存在较大联系;(2)人口流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受益城市主要为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受益人口流动城市易受限流动人口,人口流出城市则不受局限;(3)流动人口空间关联网络聚类划分不以城市群为单位,板块划分影响因素由单个城市决定,板块整体上呈结构性城市分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夏贵芳  朱宇  林李月  柯文前  
以流动人口集中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35个城市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综合经济、社会、心理、制度和公共服务5个维度构建衡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和比较了三大经济区及其35个城市流动人口各维度社会融入指标和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论显示,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同一地区流动人口的融入状况在各个维度不均衡,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社会维度的融入程度最高,制度维度融入程度最低;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心理维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苑清敏  申婷婷  邱静  
在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5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应用泰尔指数从区际层面对环境效率差异进行衡量,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平均值的区域分布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境效率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总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资依存度仅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淑燕  赵祚翔  许欣  王丽  
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28家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测算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分别为最高、次高,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W"型波动上升趋势,京津冀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最低,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U"型下降趋势;三大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表现出较大的内部差距,但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创新主体、企业规模、利润规模、劳动者素质、对外开放五大因素对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效率都具有积极影响。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魏丽华  
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程度差异会对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产生影响。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看,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也都呈现明显的梯度发展结构。但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与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联系强度、空间梯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应构建京津冀城市群聚疏有序的发展格局,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城市发展水平,缓解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度极化效应,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谭江蓉  徐茂  
基于2013年重庆市流入人口的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城市融入背景下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的消费行为有着较强的约束;城市身份认同感对流动人口的本地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流动人口所享有的基础社会保障对其消费行为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差异,导致其消费行为也有所不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丽莉   杨予越   李长风   赵婷婷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构建消费中心城市,不仅可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还能起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城市竞争力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采用全局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13—2019年中国五大城市群涵盖的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划分消费中心城市层级,考察各城市群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各大城市群内部存在双核或三核消费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消费中心城市指数提升;(2)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在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演变趋势上均存在一定差异,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都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现象,且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程度最大;(3)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异呈现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韩梅   刘新智  
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及驱动因素,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我国八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详细刻画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趋于多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趋于单中心;(2)时间差异上,2014年前八大城市群空间结构趋于稳定结构,2014年后部分城市群趋于单中心的空间结构,区域差异上,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相对偏向于多中心结构,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更偏向于单中心结构;(3)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府干预、地区差异和城市群内部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均GDP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因此,依托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发展,缩小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彦瑾   倪青山   吴敌  
文章利用城市R&D支出数据、城市专利数据、城市统计年鉴数据等,采用永续盘存法、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算了中国2000—2019年14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年均上升幅度差异显著;(2)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3)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始终存在较大差距,且呈扩大趋势;(4)城市群内部R&D资本存量差异缩小以及物质资本存量积累是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书畅  叶艳妹  肖武  
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变异系数法,测度并比较了我国东部四大城市群在考虑非期望产出后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引入技术无效率函数,探索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2009-2016年,我国东部四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且城市群间差异显著,山东半岛城市群效率值最高,京津冀地区相对较低;城市群内部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特征,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创新能力、环境水平等有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改善,外资利用水平、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主要表现为抑制效应。未来应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同时要优化外资配置与利用效率,通过创新能力提高和生态效率优化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本质提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侗  张帅倩  闫金伟  吴义豪  武奇  陶菲  
基于国控点发布的2017~2019年PM_(2.5)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地理探测器和混合地理加权回归(MGWR)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PM_(2.5)浓度进行多空间尺度、多影响指标和多分析模型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PM_(2.5)浓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三年平均PM_(2.5)浓度值最低,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年平均PM_(2.5)浓度最高,但下降幅度最大,成渝城市群三年内空气质量在三大城市群中处于中等水平。(2)在季节尺度上,春冬季PM_(2.5)浓度值较高,夏秋季较低。(3)空间视角,长江以北空气污染较长江以南更为严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东部和南部的空气质量优于该城市群的其他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西北部空气质量较差,成渝城市群东部空气质量较好。(4)PM_(2.5)浓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中,城镇化率是2017~2019年PM_(2.5)污染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气象因素中,总降水量、最高气温等因素对PM_(2.5)污染有较强的削弱作用。总体上,现阶段城市化进程对PM_(2.5)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周燕   张亚飞   李慧慧  
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从系统协调的视角出发,在辨析发展质量和构建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以资源配置方式为突破口,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城市群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有利于中国三大主要城市群发展质量的提升,但二者对不同城市群的影响方式与路径有所不同。比较而言,京津冀城市群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有利于提升本地发展质量,但对周边城市发展质量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具有较强的扩散和辐射作用,在提高本地发展质量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一体化趋势明显。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何雄浪   陈贤青  
人口流动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则导致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采用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流入会促进本地创新,而人口流出会抑制本地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净流入均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净流入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会抑制人口净流出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人口流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老年人口流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不显著,但老年人口流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不同的城市群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采取差别化的人口流动引导政策,充分挖掘各年龄段流动人口的潜力,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创新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