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62)
2023(9693)
2022(8346)
2021(7594)
2020(6588)
2019(15440)
2018(15130)
2017(30512)
2016(16411)
2015(18664)
2014(18895)
2013(19170)
2012(18189)
2011(16653)
2010(17222)
2009(16843)
2008(16059)
2007(14743)
2006(13048)
2005(11905)
作者
(49079)
(40796)
(40565)
(39098)
(25880)
(19583)
(18904)
(15827)
(15437)
(14562)
(13670)
(13668)
(12972)
(12845)
(12797)
(12595)
(12482)
(11885)
(11878)
(11861)
(10154)
(10036)
(10014)
(9340)
(9229)
(9217)
(9100)
(8974)
(8294)
(8161)
学科
(74389)
经济(74315)
(44215)
管理(43228)
(33440)
企业(33440)
方法(32969)
数学(30062)
数学方法(29840)
中国(29818)
(27265)
金融(27262)
(25902)
银行(25877)
(25045)
(20489)
(20224)
地方(19783)
(17787)
(14897)
贸易(14883)
业经(14487)
(14446)
农业(13744)
(13128)
(12674)
财务(12649)
财务管理(12617)
企业财务(11995)
中国金融(11314)
机构
大学(245299)
学院(244979)
(106457)
经济(104027)
管理(90428)
研究(84129)
理学(76906)
理学院(75966)
管理学(74808)
管理学院(74337)
中国(70697)
(52312)
(51594)
科学(49842)
(43140)
财经(41002)
中心(40587)
(40575)
研究所(38829)
(36902)
(36544)
经济学(34604)
业大(34494)
北京(33413)
农业(32166)
经济学院(31663)
(31440)
师范(31157)
(30530)
财经大学(30349)
基金
项目(154300)
科学(120188)
研究(113047)
基金(111297)
(96070)
国家(95286)
科学基金(80561)
社会(72080)
社会科(68456)
社会科学(68432)
(59671)
基金项目(59622)
教育(50999)
(50652)
自然(50363)
自然科(49143)
自然科学(49127)
自然科学基金(48197)
编号(46612)
资助(45922)
成果(38452)
(35026)
重点(35012)
(34652)
课题(31833)
(31561)
国家社会(29859)
创新(29684)
教育部(29592)
科研(29410)
期刊
(116081)
经济(116081)
研究(76794)
中国(44043)
(39316)
金融(39316)
(38942)
(36765)
学报(35697)
科学(33011)
管理(30190)
大学(26697)
学学(25378)
农业(23603)
财经(20641)
教育(19930)
技术(19257)
经济研究(18900)
业经(18606)
问题(18124)
(17708)
(13763)
理论(13688)
实践(12352)
(12352)
技术经济(12330)
商业(12270)
统计(12239)
(11979)
现代(11768)
共检索到371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宜庆  吕弦  
采用1990~2013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东中部城市群金融集聚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赋权法与区位熵结合计算各地区金融集聚指数,并利用断裂点模型对城市群的金融集聚辐射范围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六大城市群与中部地区两大城市群相比,金融集聚程度更高,金融集聚辐射的范围更广。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金融集聚水平最高,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这三个城市群为中心的金融辐射格局。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丹荔  吴昳  
本文对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的形成机理与意义进行了深度的分析,阐述了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的科学测度方法,全面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的评价体系,并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得分为正的城市使用威尔逊模型和引力模型分别计算其辐射半径和辐射强度,并结合长三角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的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从金融集聚还是从金融辐射的角度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且发展水平相对稳定;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金融发展与金融集聚度水平高的城市对其周边城市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作用,而且这些城市之间的辐射作用与影响会出现交叉和重叠,为金融资源共享、促进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很高的平台,从而形成了"金融马赛克"现象;上海始终是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最强的城市,杭州、苏州和南京等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较为接近,而无锡、宁波和合肥等城市则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引和应用参考。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戴志敏  郑万腾  
本文采用长三角城市群16个地市2003~2013年金融相关数据,构建金融空间集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增益水平激励模型测度各地市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并通过地理空间工具描述其空间集聚特征,同时利用断裂点理论和威尔逊模型对各地市的金融空间集聚辐射范围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金融空间集聚效应越显著的城市,集聚辐射范围越广,其中上海市最为显著,舟山市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的金融空间集聚效应,从空间特征上来看,整体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区域呈现抱团式空间集聚分布格局。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何宜庆  毛华  张艺唯  罗子嫄  
本文在众多关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金融辐射力的研究基础上,以中部六省核心的16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赋权法与隶属度函数法计算出各城市2009~2011年3年金融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对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排名,再采取威尔逊模型,计算出具有辐射效应的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以定量分析其对周边城市的金融辐射效应。实证得出,六大省会城市具有金融辐射效应,尤以武汉的金融辐射半径最大,金融竞争力最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隋钦波  佟川  
本文从金融发展、经济支撑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构建我国金融集聚指标体系,应用因子聚类分析筛选出我国的金融集聚中心,然后利用威尔逊模型测算了中心地区的金融集聚辐射半径,结果发现我国金融集聚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沪粤苏鲁等发达省市,其辐射效应较强。金融的均衡发展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金融集聚中心辐射效应的同时,加大对边缘地区的资源投入,以金融竞争力的整体协调提升促进经济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翠兰  
本文在明确金融辐射效应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从金融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总部集聚度、国际化水平、发展支撑性条件五个层面建立了城市金融辐射效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城市的金融辐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主要城市金融辐射效应得分情况,并运用经济地理学的威尔逊模型测度其金融辐射半径,得出其金融辐射范围,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论述。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惠  侯光明  孔德成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出发点,结合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以2000—2015年我国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方法,建立空间计量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我国主要城市群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估计和检验,对影响我国城市群金融集聚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惠  侯光明  孔德成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出发点,结合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以2000—2015年我国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方法,建立空间计量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我国主要城市群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估计和检验,对影响我国城市群金融集聚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伟  余峥  
利用城市群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首位度等指标,测度了我国18个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的动态趋势,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对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集聚辐射效应逐年增强,但区域差异明显,城市群间协同带动作用较弱;城市群内部人口集聚和GDP集聚形势趋同,龙头城市集聚度高,中、东部城市群尤甚;集聚辐射效应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城市群间整体经济效益的差异;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的持续扩大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在不同阶段阻碍程度不同;外向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伟  余峥  
利用城市群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首位度等指标,测度了我国18个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的动态趋势,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对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集聚辐射效应逐年增强,但区域差异明显,城市群间协同带动作用较弱;城市群内部人口集聚和GDP集聚形势趋同,龙头城市集聚度高,中、东部城市群尤甚;集聚辐射效应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城市群间整体经济效益的差异;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的持续扩大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在不同阶段阻碍程度不同;外向功能量对城市群经济效益的拉动作用亦受内部城市间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童中贤  
城市群空间整合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带规律性的重要现象。通过城市群空间整合,将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引导城市群在空间上的协调有序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部城市群的空间整合,应因群制宜采取不同的空间链接模式,并把握好中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方茂扬  
城市金融竞争力比较是分析金融辐射力的基础,是寻找区域金融增长极的依据。笔者通过因子分析法测定珠三角城市金融竞争力,确立广州和深圳两市作为金融增长极;并运用威尔逊模型,实证分析了广州和深圳的金融辐射力,为两市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的延伸提出政策意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魏良益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要从提升金融资源集聚能力、提升金融功能辐射能力、加强成渝两地协同共建等方面着手为推动成渝地区加快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于2021年12月正式出台,历时多年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终于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相衔接,该规划明确提出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齐昕  郭薛南  
基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会带动周边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群金融一体化的形成"这一逻辑,本文分别借助威尔逊模型和F-H模型,测度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能力与各个城市群的金融一体化发展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内存在金融资源分布与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各城市群不止拥有一个金融中心城市,十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能力虽然存在差异但均覆盖了各群内部所有城市;城市群内金融资源通过由金融竞争力较强的高梯度中心城市逐级流向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低梯度城市形成金融一体化关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促进城市群城市经济均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更高质量、更具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发挥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选用京津冀城市群2014—2021年相关数据,利用断裂点模型和辐射场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格局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强极核”模式凸显,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持续拉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突出但彼此之间实力悬殊;中心城市的辐射强度均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差距较大,辐射方向均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形成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形态;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腹地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与唐山四点构成的菱形结构为支撑,其他中小城市为重要节点的辐射空间格局,不同中心城市辐射腹地彼此融合、相互嵌套,通过以“点”突破、以“线”联通、以“面”扩延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