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81)
2023(8921)
2022(7865)
2021(7283)
2020(6523)
2019(15228)
2018(15132)
2017(30779)
2016(17065)
2015(19830)
2014(20158)
2013(20171)
2012(19519)
2011(17777)
2010(18140)
2009(17412)
2008(17720)
2007(16458)
2006(14625)
2005(13568)
作者
(54079)
(45016)
(44478)
(42826)
(28597)
(21688)
(20616)
(17518)
(17032)
(16189)
(15250)
(15208)
(14464)
(14400)
(14311)
(14247)
(13726)
(13323)
(13196)
(13119)
(11336)
(11328)
(11127)
(10272)
(10257)
(10132)
(10109)
(10089)
(9220)
(9052)
学科
(74374)
经济(74290)
(45732)
管理(44928)
方法(36003)
(34506)
企业(34506)
数学(32061)
数学方法(31793)
中国(22363)
(21457)
(19065)
(16847)
(16309)
(16152)
贸易(16145)
(15680)
(14184)
银行(14140)
农业(13938)
业经(13871)
(13560)
(13474)
金融(13472)
地方(12544)
(10984)
(10905)
财务(10882)
财务管理(10847)
理论(10437)
机构
大学(265165)
学院(261016)
(112269)
经济(109897)
管理(95308)
研究(94605)
理学(80447)
理学院(79496)
管理学(78159)
管理学院(77669)
中国(73348)
(57760)
科学(56834)
(54126)
(50837)
(49604)
研究所(45638)
财经(42619)
中心(42514)
(40581)
业大(40169)
农业(39658)
(38477)
北京(37552)
经济学(35658)
(33396)
(33225)
师范(32974)
经济学院(32354)
(31954)
基金
项目(160874)
科学(124093)
基金(115608)
研究(114915)
(102197)
国家(101364)
科学基金(83802)
社会(70994)
社会科(67158)
社会科学(67132)
(61492)
基金项目(60315)
自然(54651)
教育(53708)
(53413)
自然科(53334)
自然科学(53311)
自然科学基金(52384)
资助(49927)
编号(46906)
成果(40006)
重点(37050)
(37039)
(35003)
课题(33049)
(32362)
科研(31349)
教育部(31161)
创新(30404)
大学(30152)
期刊
(126619)
经济(126619)
研究(81441)
中国(52937)
学报(44467)
(44373)
(41096)
科学(39095)
管理(34840)
大学(32902)
学学(30875)
农业(29524)
(29227)
金融(29227)
教育(26390)
财经(22227)
技术(21274)
经济研究(20780)
业经(19651)
(19126)
问题(17808)
(16128)
(15700)
国际(14193)
理论(14084)
技术经济(13590)
统计(13090)
商业(12855)
实践(12497)
(12497)
共检索到403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丁小浩  
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的同时 ,不同高等教育层次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究竟处于何种位置 ?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是否具有自身的特色 ,并进而使其毕业生在不同的“岗位域”上具有比较优势 ?本文使用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 ,对我国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位置和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这两个层次的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域”上虽然具有“弱比较优势” ,但没有呈现出“强比较优势”。因此作者认为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明晰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 ,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雷  刘斌  
文章使用手工收集和整理的2001-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设置分支机构的数据,考察了地区劳动力市场比较优势与上市公司跨区域资本配置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保护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获取劳动力市场比较优势是上市公司跨区域资本配置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表现为上市公司更可能到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成本低的地区设置分支机构;(2)与上市公司注册地相比,一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比较优势越明显,上市公司到该地区设置分支机构的可能性越大;(3)加强劳动保护强化了上市公司的上述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民营性质和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中,为了获取劳动力市场比较优势,企业跨区域配置资本的可能性较大,劳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宋齐明  
供给侧改革要求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切度,明确雇主的能力素质需求可以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基于对近1.4万条网络招聘信息的内容分析和数据挖掘发现,除业务技能外,雇主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还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通用性能力;雇主的各项要求因岗位类别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对通用性能力的要求也是如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视通用性能力的同时,也需提高针对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温太璞  张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工资福利水平加速上升,人口老化趋势加速,不少地方频繁出现"用工荒",特别是2008年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一些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纷纷撤离中国,国内外有学者提出,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经济发展进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国际比较优势即将消失。由此引发了我国劳动力国际比较优势存废的争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选  
从要素禀赋分析 ,我国除了劳动力资源外 ,其他生产要素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几乎无优势可言。我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有着举世公认的比较优势。我国在积极参与国家经济竞争的同时面临完成工业化、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重新认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力要素的内涵。要保持我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就要改善劳动力资源的构成 ,从多方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将更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就需要在两个方面着力 :一方面是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 ,一方面是高效率地使用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劳动力资源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杨娟  
本文通过发展赛廷格的分配理论,建立了用来解释大学生工资及就业影响因素的优序选择理论模型。与贝克、明瑟等人提出的只考虑个人特征(即供给方面)的人力资本理论不同,该模型从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工资及就职于匹配工作概率的影响因素。该模型指出,就职于较好的工作岗位不仅与个人特征有关,还与许多宏观经济因素(如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工作特征有关。本文最后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及工资的长期变化趋势。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程晋宽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章探讨了美国高等教育对个体收益的影响,从美国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总需求、工作岗位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和需求趋势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长期需求。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孙志毅  
在日本经济由高度成长转入低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日本经营体制的变化,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严峻化,日本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新的人才活用战略—员工派遣体制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在此我们从成长的要因、人才派遣的程序、委托派遣的注意事项、派遣员工的有效利用以及就业管理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解明该体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美艳  
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男女在行业获得和工资上的差异,并且用计量方法对工资差异进行了分解。分解结果表明,男女工资差异主要由同类行业内工资差异引起,而由于两者行业分布不同而带来的工资差异不大;歧视是造成性别之间的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很小。由此,缩小行业内的工资差异,消除对女性的歧视,是缩小工资性别差异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都阳  万广华  
本文利用城市住户抽样调查数据(CULS),对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的贫困进行了仔细的度量,结果显示,如果以家庭人均收入衡量,总体的城市贫困发生率达4.15%,而外来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为5.65%,较之本地居民高出1.8个百分点。尽管农民工在非正规岗位上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他们仍然构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非正规就业的主要部分。对于处于收入分布底端的家庭而言,来自劳动力市场的收入,特别是非正规就业的收入对于减贫有着显著的作用。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意味着在城市反贫困的进程中,应当充分利用非正规就业,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正规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丙志  石良平  
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能否持续、如何挖掘与升华,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科学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实现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良性互动,强化劳动力比较优势发挥与升华的效应,进一步实现"公平与效率兼容"的效应。为此,中国政府需要结合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扮演积极的角色,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挖掘和提升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吉本圭一  鲍威  张琳  魏文默  
本研究以日本和欧洲共同实施的两个大学毕业生调查为基础,探讨日本的劳动力市场和大学教育的适切性。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在日本和欧洲,职业取向的教育是促进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适切性的重要因素;第二,在社会经验欠缺的青年学生占主体的日本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教育存在迟效性;第三,知识技能注入型并非日本特有的教学模式,在同样以适龄学生为主体的欧洲部分国家中这种教学模式同样具有适用性。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学习者特质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需要对学生特质、教学方式、环境三者关系开展理论性探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马莉萍  岳昌君  
本文以即将离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流向及择业观念。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下,存在就业部门、职业与工作起薪等相互隔离的现象,那些未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宁愿暂时失业也希望挤进主要劳动力市场。要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一方面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障碍,为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毕业生适当降低就业预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新争  
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化,东部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开始呈现。产业转移直接产生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顺应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做好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承接,才能转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保持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侯明利  
劳动力和土地作为经济社会的两大要素,二者的配比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效益,其同步发展也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指标。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密化的农业人口压力已基本缓解,但合乎逻辑的大规模快速农地流转却没有发生。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不一定引起农地流转,现实中大幅增加的兼业农户减缓了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流转的推动作用;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流转的推动作用与区位特征关系密切,较高的劳动力流动率并未带来较快的农地流转率。结合现实,可从农户、土地和政府3个方面考察其根本原因,旨在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解决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