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24)
- 2023(19967)
- 2022(16914)
- 2021(15746)
- 2020(13396)
- 2019(30609)
- 2018(30569)
- 2017(58758)
- 2016(32229)
- 2015(36565)
- 2014(36650)
- 2013(36358)
- 2012(33244)
- 2011(30251)
- 2010(30750)
- 2009(28868)
- 2008(28857)
- 2007(26034)
- 2006(23516)
- 2005(21084)
- 学科
- 济(132215)
- 经济(132023)
- 业(112264)
- 管理(103162)
- 企(92590)
- 企业(92590)
- 方法(59290)
- 农(50856)
- 数学(49137)
- 数学方法(48354)
- 财(38760)
- 业经(37159)
- 中国(35236)
- 农业(33765)
- 制(30459)
- 学(27349)
- 务(25668)
- 财务(25580)
- 财务管理(25536)
- 地方(24664)
- 企业财务(24196)
- 贸(23734)
- 贸易(23717)
- 理论(23679)
- 和(23124)
- 易(23087)
- 技术(22964)
- 体(21548)
- 银(21040)
- 银行(20975)
- 机构
- 学院(473388)
- 大学(470571)
- 济(187754)
- 管理(185699)
- 经济(183613)
- 理学(159548)
- 理学院(157797)
- 研究(157424)
- 管理学(154821)
- 管理学院(153974)
- 中国(121634)
- 京(101235)
- 科学(99231)
- 农(91255)
- 财(89999)
- 所(81048)
- 业大(75443)
- 研究所(73371)
- 江(72675)
- 中心(71924)
- 财经(70853)
- 农业(70749)
- 经(64193)
- 北京(63930)
- 范(60470)
- 师范(59874)
- 州(57925)
- 院(56543)
- 经济学(55272)
- 财经大学(52135)
- 基金
- 项目(314025)
- 科学(246198)
- 研究(227025)
- 基金(226957)
- 家(199217)
- 国家(197506)
- 科学基金(168885)
- 社会(142131)
- 社会科(134466)
- 社会科学(134427)
- 省(123656)
- 基金项目(120019)
- 自然(111172)
- 自然科(108483)
- 自然科学(108457)
- 自然科学基金(106505)
- 教育(103676)
- 划(103658)
- 资助(93817)
- 编号(93419)
- 成果(75638)
- 重点(70624)
- 部(68788)
- 发(66912)
- 创(65782)
- 课题(63983)
- 创新(61078)
- 科研(60016)
- 教育部(58101)
- 国家社会(58097)
- 期刊
- 济(215158)
- 经济(215158)
- 研究(137653)
- 中国(94367)
- 农(86856)
- 学报(77977)
- 科学(71646)
- 管理(70581)
- 财(70145)
- 大学(58863)
- 农业(58642)
- 学学(55754)
- 教育(49416)
- 融(43792)
- 金融(43792)
- 技术(41563)
- 业经(39140)
- 财经(34664)
- 经济研究(32088)
- 业(31370)
- 经(29639)
- 问题(28996)
- 技术经济(24213)
- 版(23747)
- 科技(22634)
- 图书(22453)
- 资源(22143)
- 理论(21864)
- 现代(21809)
- 统计(21775)
共检索到709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宏广
我国农业是一个“资源制约型”农业,又是一个“资源奢侈型”农业。发展道路上在经过良种化、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生态化”等诸“化”的更替之后,又提出“立体化”、“持久化”。为什么会出现“资源奢侈”与“名称更替”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业资源及生活要素组织不合理。对要素组合的理论模式与实际组合特征,均缺乏系统的研究与了解。本文以十二个耕作区为例,对此进行了初步尝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新艳 李恒鹏 杨桂山 张欢
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近60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种植制度从偏重粮食生产转向粮经作物协调发展,用地作物增多而养地作物减少,作物品种经历了改进与优化过程,作物熟制经历了从"双三制"恢复到两熟制。施肥种类从有机肥为主转变为完全施用化肥,氮磷钾肥投入比例从长期严重失调发展到逐渐趋于协调。在总结近60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对地表水土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太湖地区 耕作制度 土壤 施肥 水环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国勤 张桃林
本文在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15年来,南方稻田耕作制度调整与改革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南方稻田耕作制度调整与改革对策和思路,对指导目前南方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长青 柯建国 柳建国 卢忠良 黄晓红 王华
将人工智能、知识库和数据库有机结合,建立耕作制度专家系统(FSES),实现了耕作制度的计算机辅助设计。FSES引入数据库关联技术,结合传统的产生式规则法和框架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以关系型知识库为主的农业生态系统知识库体系。采用似然推理法,用FSES对江西临川市耕作制度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实例分析。
关键词:
耕作制度 专家系统 优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辛艳 王瑄 邱野 徐璐 刘宇
为了确定辽宁省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的特征,采用6°坡耕地,选取大豆作为种植作物,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顺垄、横垄、免耕、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模式进行组合试验,观测分析降雨后氮、磷养分流失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说明了降雨对各土壤养分流失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顺垄+平翻模式下,氮、磷流失浓度最高,总氮为24.2mg.L-1,总磷为2.013mg.L-1;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在顺垄布置下与传统平翻耕作相比,分别减少总氮流失30%和32%,减少总磷流失18%和30%;与顺垄耕作组合模式相比,横垄耕作组合有效地减少径流中的各种养分流失浓度,减少总氮流失35%,减少总磷流失3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薇 赵志忠 王军广 赵泽阳 吴雯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在0~30 cm土层中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方法】选择了海南省定安县4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的稻田(一熟制、二熟制、三熟制、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不同季节0~30 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差异。【结果】研究区二熟制和三熟制稻田在不同季节各个土层中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都高于一熟制和撂荒地。一熟制稻田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各个季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差异显著。旱季有利于表层易氧化有机碳的累积,雨季有机碳分解速率高,不利于有机碳固存。【结论】一年内不同季度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这与土壤自身的理化性质和耕作制度的选择存在一定相关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正琴 邢光熹 鹤田治雄 施书莲 沈光裕
研究了红壤丘陵地区大田条件下旱地种植冬季豆科作物、油料作物、休闲 ,以及水稻田冬季休闲、种植紫云英绿肥后 ,土壤氧化亚氮 (N2 O)的排放。结果表明 ,水稻田冬季种植紫云英 ,N2 O平均排放通量 (以N计 ,以下同 )为11 1μg·m-2 ·h-1,比休闲田 (18 3μg·m-2 ·h-1)降低 39% ;旱地种植豌豆 ,N2 O平均排放通量只有 6 9μg·m-2 ·h-1,显著低于休闲田 (9 6 μg·m-2 ·h-1) ,也显著低于油菜田 (12 2 μg·m-2 ·h-1)。各作物施肥后土壤N2 O的排放量均增加 ,豌豆田N2 O平均排放通量为 10 0 μg·m-2 ...
关键词:
农田 N2O排放 耕作制度 豆科作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海棠 彭德良 曾昭海 武保悦 金凤柱 胡跃高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制度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索以土壤线虫为指示生物评价不同耕作制度下甘薯地土壤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方法】试验中对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线虫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SR指数、J指数、成熟度指数及土壤线虫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连作甘薯地极优势属为植物寄生茎线虫属(Ditylenchus),轮作、休闲状态下极优势属为头叶线虫属(Cephalobus)、真头叶线虫属(Eucephalobus),滑刃(Aphelenchoides)和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连作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同一土层线虫属数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线虫数量间有显著差异。连作使P...
关键词:
甘薯地 耕作制度 线虫群落 结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华军 林北森 赖洪敏 农世英 杨金广 覃迎姿 姚文艺 冉德辉
为全面提升百色烟区"水稻-烤烟""玉米-烤烟"两大耕作模式烟叶的品质特色,采用烟叶品质分析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两大耕作模式烟叶的质量特征。结果表明,百色烟区"水稻-烤烟"和"玉米-烤烟"模式烟叶化学成分含量总体较适宜,协调性比较好。但两种耕作模式烟叶化学成分间存在一些差异,"玉米-烤烟"模式烟叶淀粉、烟碱含量高于"水稻-烤烟"模式,钾含量低于"水稻-烤烟"模式。两种耕作模式中烟叶淀粉含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增加趋势明显。采用化学成分指标赋值法对两大耕作模式烟叶化学品质进行综合评定,各化学指标评分能反映出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高低及化学成分间比例的协调性,"水稻-烤烟"模式中部烟叶还原糖含量较高...
关键词:
烤烟 耕作模式 质量 特色 广西百色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庆媛 陈展图 信桂新 曾黎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当前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现实背景,归纳轮作休耕国家试点和地方试验的做法,分析传统耕作制度对轮作休耕的经验意义,提出完善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路。研究发现:(1)中国主要经历了撂荒耕作、休闲耕作、连作耕作和复种轮作4种耕作制度,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土地用养结合模式及相关的一整套技术措施。(2)目前高度集约化的复种轮作制使耕地产能严重透支,耕地总体健康状况堪忧。(3)中国实行轮作休耕可从传统的用地养地模式中汲取经验,但并非简单的复制。(4)实行轮
关键词:
轮作休耕 耕作制度 制度演变 耕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晔 冯利民 陈立峰 周玉梅 宋学功
本文介绍河北省昌黎县农业"双千工程"的四种基本模式及其四个特点。并就进一步发展农业"双手工程"提出五条措施及五点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晓娅 董雪娇 徐艳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及描述性研究法,从耕作单元角度出发,分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耕作单元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各时期地块单元与耕作单元关系,揭示我国耕作单元演变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耕作单元形成,是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除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这段时间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导致的耕作单元面积较大较为集中以外,我国的耕作单元一直处于面积较小且分散存在的状态。解放初期以来,受自然条件限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影响,我国耕作单元经历了面积小且分散—面积较小较分散—面积较大且较集中—面积小且分散—面积较小且较分散—面积较大且较集中的变化过...
关键词:
耕作单元 演变 细碎化 规模化经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国勤
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在我国农业生产及整个耕作制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不断调整、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产量增加、品质改善、模式增多和功能增强等。当前,我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熟制缩减、耕地撂荒、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衰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效益降低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等。针对存在的以上问题与挑战,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对策与措施,具体是:(1)明确一个目标,即建立我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2)遵循三大原则,即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发展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3)采取"一保""二扩""三建""四改""五节"的具体措施,即保护耕地资源;扩种冬作、扩大稻作;建设绿色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单季稻改双季稻、籼稻改粳稻、普通品种改优质品种、连作改轮作;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铁城 沈华山
本文对湖南中低产稻田耕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其改革的主要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新研制的耕作制度进行了效益评价。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大鹏 姜晶 曹敏建
分析辽宁省作物结构、种植方式、轮作方式以及施肥制度等方面的50多年来变化,揭示了辽宁省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并在优化区域布局、实施专业化生产,发展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发展设施型农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发展节本农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耕作制度体系及其相应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
辽宁省 耕作制度演变 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