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02)
- 2023(6161)
- 2022(5719)
- 2021(5360)
- 2020(4896)
- 2019(11627)
- 2018(11798)
- 2017(23709)
- 2016(13457)
- 2015(15462)
- 2014(15792)
- 2013(16121)
- 2012(15571)
- 2011(14410)
- 2010(14668)
- 2009(14066)
- 2008(14273)
- 2007(13131)
- 2006(11509)
- 2005(10470)
- 学科
- 济(57665)
- 经济(57613)
- 业(33368)
- 管理(32909)
- 方法(28400)
- 数学(25864)
- 数学方法(25672)
- 企(24186)
- 企业(24186)
- 农(17419)
- 中国(16207)
- 财(14371)
- 学(13634)
- 地方(12456)
- 贸(12434)
- 贸易(12429)
- 制(12127)
- 易(12083)
- 农业(11239)
- 业经(10161)
- 银(10100)
- 银行(10056)
- 行(9622)
- 融(9000)
- 金融(8996)
- 和(8985)
- 环境(8229)
- 务(8056)
- 财务(8039)
- 财务管理(8010)
- 机构
- 大学(208524)
- 学院(207168)
- 济(83797)
- 经济(81971)
- 研究(74403)
- 管理(72712)
- 理学(62004)
- 理学院(61187)
- 管理学(60060)
- 管理学院(59694)
- 中国(55528)
- 科学(49297)
- 农(45781)
- 京(44839)
- 所(41403)
- 财(39943)
- 研究所(37771)
- 农业(36822)
- 业大(35999)
- 中心(33356)
- 财经(31693)
- 江(31600)
- 北京(28494)
- 经(28427)
- 范(26686)
- 经济学(26369)
- 师范(26331)
- 州(25572)
- 院(25535)
- 经济学院(24183)
- 基金
- 项目(131633)
- 科学(99128)
- 基金(92528)
- 研究(90808)
- 家(83127)
- 国家(82464)
- 科学基金(66495)
- 社会(54432)
- 省(52091)
- 社会科(51405)
- 社会科学(51384)
- 基金项目(49443)
- 划(44798)
- 自然(44203)
- 自然科(43031)
- 自然科学(43002)
- 自然科学基金(42216)
- 教育(41653)
- 资助(39042)
- 编号(37602)
- 成果(31842)
- 重点(30586)
- 发(29557)
- 部(29216)
- 计划(26847)
- 创(26411)
- 课题(26146)
- 科研(25938)
- 创新(24914)
- 科技(24603)
共检索到305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兰 徐秀德 姜钰 刘可杰
采用分离培养检验法,对采自我国13个省17市区的274份高粱籽粒寄藏真菌类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分离获得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曲霉菌(Aspergillus spp.)、镰孢菌(Fusarium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芽枝孢菌(Cladosporiumspp.)、蠕孢菌(Bipolaris spp.)和弯孢霉菌(Curvularia spp.)共7个不同类群真菌。在分离到的真菌中,链格孢菌、曲霉菌和镰孢菌等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33.61%、16.6%和14.98%,高粱籽粒带菌率、带菌种类及分离频率地区间差异明显。
关键词:
高粱 籽粒寄藏真菌 分离频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虎 达娃卓玛 次顿 王秋玲 李颖 白军平
【目的】研究青稞褐变籽粒中寄藏真菌的致病性。【方法】采用平板分离藏青2000、藏青320、藏青85和喜拉22等4个青稞品种中的寄藏真菌,同时采用孢子悬浮液回接方法对分离真菌进行青稞籽粒致病性分析。【结果】从4个品种的青稞籽粒中共分离得到86株真菌,真菌ITS区测序表明:寄藏真菌分属于13属19种,同时编号为22-1的菌株同源性仅为89%,可能是一类真菌新种。对20种寄藏真菌进行青稞种子致病性分析表明:根霉属真菌(Rhizopus sp.2000-4)、镰刀属真菌(Fusarium sp.2000-5)、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付静 刘堰凤 梅眉 黄永红
在前期研究发现,韭菜处理可以减轻香蕉枯萎病和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推测韭菜中含有能抑制病原菌及致死根结线虫的生防菌。对韭菜根际真菌和内生(叶片和根系)真菌的种群结构及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分离鉴定韭菜中抑菌和杀根结线虫的生防真菌提供理论依据。通过Illumina平台对韭菜根际真菌和内生(叶片和根系)真菌样品中的18S rRNA序列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从韭菜根际土壤、根系、叶片中获得348 484高质量序列和12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根际真菌的Chao、ACE、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内生真菌(叶片和根系),而Simpson指数则显著小于内生真菌。根际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67. 20%)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24.44%) 2个菌门组成;而内生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组成,在叶片和根系中含量分别为91. 39%和96. 60%。在检测到的5个菌门中,内生真菌中子囊菌门显著高于根际土壤,其他菌门则显著低于根际土壤。叶片和根系中内生真菌稍有不同,但是差异并不显著。该研究表明,韭菜根际真菌和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根际真菌的多样性及丰富性显著高于内生真菌。该研究为分离鉴定韭菜中抑制植物病原菌及致死根结线虫的生防真菌提供参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钰 徐婧 徐秀德 胡兰
为了弄清田间多样的高粱黑穗病症状与病原种类间的关系,将采自我国北方高粱生产田中不同症状的高粱黑穗病菌,通过病菌培养性状与r DNA ITS序列分析,研究病菌种群多样性。结果表明:虽然高粱黑穗病症状差异很大,但病菌冬孢子萌发特点、菌落形态特征等无明显差异,且与高粱丝黑穗病的致病菌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ühn)Langdon&Fullerton]的特点相符合;供试菌株r DNA-ITS序列(序列号:KC986979)与Gen Bank中的丝孢堆黑粉菌(S.reilianum)的序列相似度达99%;田间高粱黑穗病的不同症状均由丝黑穗病的致病菌——丝孢堆黑粉菌侵染...
关键词:
高粱 黑穗病菌 病害症状 ITS序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风雅 梁鹏 何其光 高青 宋洁 缪卫国 郑服丛
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一年内不同深度橡胶林土壤真菌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和土壤深度的变化,真菌18S r DNA的PCR-RFLP图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同时间不同取样深度的土壤样品酶切产生的强亮带略有差异,同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橡胶土样酶切条带相似性整体增大,说明自然状态下橡胶林土壤的真菌多样性受到土壤垂直分布的影响,优势真菌种群随土壤深度的变化略有差异。而对于不同时间相同取样深度的橡胶林土壤,土壤样品酶切后产生的强亮带有所变化,但3种取样深度下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1-12月份橡胶土样酶切条带相似性各不相同,表明在自然状态下,橡胶林土壤中真菌多样性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一些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普玥 田沛 吴涵
为明确青藏高原不同地理位点采集的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种带真菌的种类和分布,并了解内生真菌感染率是否影响其多样性,本研究选取从青海、西藏等不同地点同一生长季采集的11份中华羊茅种质资源,对种带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分析种子采集地环境因子对真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从11份中华羊茅种质资源中共分离得到199株真菌,经过初步形态学分类为92种真菌,其中对50种真菌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20属14种,种带真菌主要由枝孢属(Cladosporium)、镰刀菌属(Fusarium)、亚隔孢壳属(Didymella)、毛座球腔菌属(Trichometasphaeria)和异壳二孢属(Neoascochyta)组成,其中枝孢属(Cladosporium)为优势属;不同种质间的真菌菌种分布和真菌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冗余分析表明,生长季月平均降水量是推动种带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而内生真菌感染率对中华羊茅种带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凯 王伟林 王豪邦 裴天悦 董鑫 蔺伟虎 田沛
本研究以分布于青海、四川的6个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地理种群及其Epichlo?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带Epichlo?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的(E-)种群,比较了其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分蘖、茎粗、叶宽、株高、鲜重和干重)和营养成分(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和叶片含水量),旨在探明内生真菌和寄主基因型对中华羊茅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内生真菌对部分地理种群中华羊茅的株高、分蘖、茎粗、鲜重、粗脂肪(ether extract,EE)、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和叶片含水量有显著影响(P<0.05)。2)不同地理种群的E+和E-植株分蘖、茎粗、株高、鲜重和粗脂肪、粗蛋白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且各种群表现不尽相同。6个地理种群E-植株,种群57的分蘖数显著高于种群84和99(P<0.05),种群57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个地理种群(P<0.05),种群111的株高显著高于种群84和99(P<0.05),种群111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种群41和99(P<0.05);6个地理种群E+植株,种群111的分蘖数和茎粗均显著高于其他5个种群(P<0.05),种群141的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种群41和84(P<0.05),种群111和141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种群41、84和99(P<0.05);综合分析生长和营养指标,6个地理种群E-植株,种群57和111表现最好,6个地理种群E+植株,种群111和141表现最好。综上,内生真菌促进了部分地理种群(84)植株的生长,提高了部分地理种群(41和141)的营养品质,抑制了部分地理种群(99)植株的生长,降低了部分地理种群(57)的营养品质;寄主基因型对中华羊茅共生体的生长和营养品质显著影响(P<0.05)。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德国 陈军 高文胜 蔡明 于翠 秦嗣军
为了探讨套袋微域环境下,不同时期苹果果皮真菌种群结构变化,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套袋苹果袋内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分类,分析了不同纸袋、苹果表面不同部位真菌种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套袋的微域环境下,链格孢霉(Alternaria)在套袋后的整个生长季一直存在,随套袋处理时间延长,分别分离出青霉(Penicillium)、木霉(Trichoderma)和曲霉(Aspergillus);在内袋为黑色未涂蜡的前卫袋中,真菌种群结构为链格孢霉和青霉,未套袋果实上的真菌种群结构与前卫袋基本一致,小林袋中分离出链格孢霉、青霉、木霉和曲霉,而彤乐袋中没有分离出曲霉。可见,不同时期和不同...
关键词:
套袋 苹果 不同时期 真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姜慧明 吕国忠 刘志恒 张志博
为了解辽宁省花卉根际土壤真菌的种群分布特点,2011和2012年的5~10月间在辽宁省凌源、开原、大洼、庄河、东港、熊岳、辽中7个主要设施花卉种植基地采集土壤样品140份,通过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土壤颗粒平板法进行土壤真菌的分离和培养,共分离和鉴定出20属31种真菌,其中接合菌3属4种、子囊菌1属2种、无性型真菌16属25种。分离到的部分真菌种类是重要植物病原菌,如Fusarium moniliforme、Fusarium solani和Verticillium dahliae。结果表明: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木霉属Trichoderm和镰孢菌属Fusariu...
关键词:
花卉 真菌 形态鉴定 辽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宪时 郭全友 许钟
对养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0~10℃贮藏过程中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种群消长研究表明,初始样品挥发性盐基氮为(8.08±0.29)mg/(100g),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值为4.79±0.60;细菌种群复杂,种类繁多,分离到570株菌,其中80.5%为革兰氏阴性菌,13.6%为革兰氏阳性菌,优势菌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36.5%)、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ae)(14.2%)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15.3%),同时检出了一定比例的不动杆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肠杆菌科细菌、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延兵 王海莲 秦岭 张华文 管延安
醇溶蛋白是谷子籽粒主要的贮藏蛋白,研究谷子醇溶蛋白的差异对于谷子品种选育及种质鉴定评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SDS-PAGE方法对来自不同省份的46份谷子材料进行醇溶蛋白谱带分析,结果表明,单个品种可分离出14~24条醇溶蛋白谱带,平均每个品种18.74条带,46份品种共分离出32条醇溶蛋白谱带,其中7条为共有带,25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带数占分离出总带数的78.1%。根据迁移率大小将醇溶蛋白谱带分为A、B、C、D四个区段,四个区段内分别有6、16、15、4种带型。在B、C区段醇溶蛋白有较丰富的多态性,A、B区段弱带较多,C、D区段强带较多。醇溶蛋白分子量在13.0~55.0 kDa之间,在...
关键词:
谷子 籽粒醇溶蛋白 遗传差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园园 徐秀德 徐婧 刘可杰 姜钰 胡兰
从采自中国不同地区的高粱靶斑病病叶上病斑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中国高粱靶斑病原菌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病叶上的病斑形状、大小差异很大,但病原菌在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却极为相似;通过不同菌株的rDNA ITS序列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株与高粱生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相似度达99%,病原菌种群多样性不丰富。
关键词:
高粱 靶斑病菌 形态学 ITS区序列分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兴隆 刘竟星 吕宁 李健荣 杨金娟 于丽 杨俊丽 姬宇翔
【目的】探讨我国西北地区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种群系统发育关系,为枸杞木虱区域性发生规律和制定防控策略等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对2023年6-8月采自西北地区18个不同地理种群的512份枸杞木虱样品的mt DNA COI基因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利用MEGA7.0、Dna SP 5.0、Arlequin 3.5和Network 10.0等软件分析了mt DNA COI基因序列变异、系统发育及遗传分化等情况。【结果】1)测定片段长度为474 bp,序列碱基T、C、A、G含量分别为35.6%、22.2%、26.8%、15.4%,A+T含量(62.4%)明显高于G+C含量(37.6%),表现出明显的碱基偏倚性,核苷酸多样度为0.002 5,核苷酸平均差异数K为1.110。2)共检出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512,其中,单倍型H2为优势单倍型,该单倍型出现了344次,占所有检测个体的67.19%。3)18个枸杞木虱地理种群Taijima’s D及Fu’s Fs值分别为0.876、0.911,均未达到显著水平。4)群体遗传分化指数为0.642 78,基因流为0.21,种群内遗传变异百分率为35.72%,种群间遗传变异百分率为64.28%,种群内变异显著小于种群间变异(P<0.01)。5)单倍型NJ系统发育树及网络中介图均显示5个单倍型明显聚为4个聚类簇;6)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0 ~ 0.007之间。UPGMA聚类图结果显示德令哈(DLH)和格尔木(GEM)种群、古浪县(GLX)和石河子(SHZ)种群与其他种群相比分化明显。7)Mantel检测结果显示,18个枸杞木虱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中度正相关(r=0.675,P<0.05)。【结论】西北地区18个枸杞木虱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地理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出现了遗传变异,种群总体变异的主要因素为种群间变异,种群内遗传分化相对较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