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69)
2023(8675)
2022(7574)
2021(6922)
2020(6084)
2019(14105)
2018(13927)
2017(27851)
2016(15499)
2015(17521)
2014(17899)
2013(17990)
2012(17177)
2011(15845)
2010(16104)
2009(15355)
2008(15428)
2007(14014)
2006(12379)
2005(11156)
作者
(48431)
(40406)
(40180)
(38640)
(25502)
(19509)
(18656)
(15989)
(15032)
(14239)
(13694)
(13543)
(12827)
(12813)
(12710)
(12702)
(12537)
(11996)
(11643)
(11642)
(10283)
(9926)
(9872)
(9253)
(9107)
(9033)
(8999)
(8927)
(8240)
(8106)
学科
(72111)
经济(72051)
管理(39099)
(36115)
方法(31928)
数学(29053)
数学方法(28846)
(26142)
企业(26142)
中国(22283)
地方(18715)
(18692)
(15493)
(14590)
(13255)
贸易(13250)
(13038)
(12782)
业经(12225)
农业(12198)
环境(11464)
(11151)
银行(11116)
(10656)
地方经济(10542)
(10263)
金融(10261)
(10129)
(8709)
(8441)
机构
大学(237106)
学院(235972)
(98131)
经济(95804)
管理(85667)
研究(84042)
理学(73360)
理学院(72342)
管理学(71121)
管理学院(70664)
中国(62200)
科学(53665)
(51368)
(45179)
(44245)
(42892)
研究所(40311)
中心(37796)
业大(36420)
财经(36263)
(35670)
农业(34372)
(32689)
(32496)
北京(32493)
师范(32188)
经济学(31216)
(30142)
(28768)
经济学院(28532)
基金
项目(153734)
科学(119726)
基金(110680)
研究(108584)
(97877)
国家(97150)
科学基金(81060)
社会(68825)
社会科(65234)
社会科学(65209)
(60088)
基金项目(59835)
自然(52656)
(51787)
自然科(51338)
自然科学(51319)
自然科学基金(50338)
教育(49248)
资助(44829)
编号(44077)
成果(35810)
重点(35435)
(34813)
(34036)
课题(30884)
(30850)
科研(29702)
计划(29234)
创新(29127)
国家社会(28428)
期刊
(107792)
经济(107792)
研究(70215)
中国(40192)
学报(39065)
(37918)
科学(35387)
(32919)
大学(27798)
管理(27743)
学学(26404)
农业(25361)
(21078)
金融(21078)
教育(19833)
技术(18405)
财经(17795)
业经(17478)
经济研究(17396)
问题(17238)
(15315)
(13466)
(12686)
技术经济(12037)
商业(11970)
资源(11912)
统计(11893)
理论(11814)
现代(11132)
(10999)
共检索到3434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建科  韩增林  耿雅冬  
城市空间联系强度是测定区域经济活跃程度和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城市流模型和SOM神经网络分类器,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切入点,将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基本区域单位,通过计算2008年的城市流强度,考察不同区域,特别是省际城市空间联系的差异性,并对城市空间联系水平进行分类。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形成了沿海三大城市空间联系辐射中心,并呈连续的面状分布。不同省级区域间的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和对外服务功能存在巨大差异,地带性和区域性空间分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级区域,其城市空间联系的集中化指数存在偏高或偏低现象。根据城市流计算结果,构建了城市空间联系的指标体系,将我国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分为非...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定勇  何方国  
从生师比、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双师"结构等维度,分析100所不同区域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发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高职称人数偏少已不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双师素质的内在本质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严汉平  李冀  王欣亮  
自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划方式正式出现在国家"七五计划"中,以此为基础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层出不穷。但是相对而言,这种区划方式仍然是一种较为简单粗略的划分方式,对省际空间结构、经济联系等考虑不足,因此分析区域经济问题可能存在系统性的偏差。本文试图引入新的区划方式,以Theil指数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空间分解,并与三大地带区划方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以此说明采用更加细致且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区划方式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价值所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唐广应  展凯  贺超  
目前中国寿险业进入了发展的转型时期,了解居民的寿险需求进而满足这些需求是新时期中国寿险业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导致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将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分为7个经济因素和6个社会因素,创新性地考虑了城市化、基尼系数和平均家庭规模的影响,并利用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度统计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各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当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高教育水平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子剑  张凤荣  姜广辉  孟繁盈  金明丽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6年集体土地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区域条件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形成不同的地域特点,就内部结构多样性指数而言,半山区>平原区>山区,就集中性指数而言,山区>平原区>半山区。同时,各区域农村居民点内部不同用地类型的区位意义指数也在发生规律性变化:就宅基地而言,山区>平原区>半山区,就企业用地而言,半山区>山区>平原区,就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而言,半山区>山区>平原区,就空闲地而言,平原区>山区>半山区。今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于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并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同时,还应根据区域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村镇规模控制标准,提出各自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整模式与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晖  曾伟生  
【目的】准确评估不同区域落叶松立木材积表是否存在偏差,并掌握不同区域材积表之间的差异大小,为修订和完善我国二元立木材积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最新采集的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4大区域480株落叶松样木实测材积数据,首先利用回归方程的适应性检验方法分析不同区域落叶松立木材积表是否存在偏差,然后利用混合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二元立木材积方程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差异大小,最后利用哑变量模型方法建立含区域特定参数的立木材积方程。【结果】对部颁标准的4个落叶松二元立木材积表进行检验发现,3个材积表的估计误差均超出了±3%的允许范围,存在明显的系统偏差,最大偏差可达到12%左右。对不同区域二元立木材积方程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士泉  南亚宁  
对不同区域沉香和龙眼的土壤有机质及全量氮磷钾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全量磷钾含量差异显著(P<0.05)。海口市不同区域的沉香土壤有机质及全钾含量差异极显著,全量氮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澄迈县不同区域的龙眼土壤有机质及全磷量差异极显著,全氮和全钾差异不显著。从整体的分析结果可知,龙眼土壤的有机质及全量氮磷钾含量均高于沉香土壤的含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池仁勇  王楠  
文章采用无量纲化的标准差系数方法,实证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间物流经济的不平衡演进态势,并采用回归统计模型,研究了其成因。结果发现:我国区域间物流经济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且呈现发散性的演进态势。物流劳动力、物流资本等要素投入规模和效率的区域不平衡,从内在导致了区域间物流经济不平衡,宏观经济、交通设施、市场化的不平衡,是区域物流经济不平衡的外部成因。而从横向来看,不同区域间物流经济不平衡的成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文娟  潘焕学  
本文基于Nerlove模型,采用2006-2012年生猪出栏量及价格数据,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生猪供给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沿海地区之外,其余各地区生猪养殖户生产供给受前期出栏量的影响程度较大且显著;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各地区生猪养殖户的生产供给行为受前期生猪出栏价格的影响显著,短期内各地区供给价格缺乏弹性,长期看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供给价格富有弹性,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略显缺乏弹性;我国生猪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对中部地区影响最大且显著,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影响程度相当,且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于智媛  梁书民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于智媛  梁书民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方俊智  文淑惠  
以大湄公河次区域(GMS)4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Multilevel p2模型方法,分析GMS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结构、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GMS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呈"核心-边缘"分布的三级圈层结构,各层级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空间经济联系程度比较松散。同时,GMS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程度还受单个城市经济、资源集聚效应的影响,而城市间要素的扩散效应影响尚不显著。随着各成员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GMS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正迅速形成与拓展,中心城市的增加与城市之间相互建立新的经济联系将显著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润芝  
远程教师是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社会区域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特征,他们对远程教师能力的需求既有群体性特征又有一定差异。本研究主要面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远程学习者,通过问卷方式收集其特征及对教师能力的需求和看法,并采用卡方检验、非线性典型相关和简单对应分析等方法,对三种不同社会区域(城市、城镇、农村)远程学习者对教师能力需求及特征差异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学习者对教师的IT技能、教学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视频语言表达技巧、交互技能和引导能力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学习者的收入状况、学历层次和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朱炳耀  杨志敏  庄志鸿  陈彬  陈坚  
从台湾、贵州、云南、江西、江苏、湖北、重庆和福建省引进小油桐样品7份,苗木4份,对种子进行形态观察、纵横径测量、百粒重和含油率测试,结果发现:各地收集的种子形态相近,但在种子大小,百粒重,含油率方面各不相同,以云南勐纳种子最大,含油率最高,达59.2%。经I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发现:11个小油桐品种的遗传距离和地理位置没有必然联系;用5条ISSR引物可以鉴别出至少6种小油桐的种质资源,但分别从江西九江、贵州望谟和湖北咸丰引进的3个商品种(种子)却难以辨别,而分别从福建漳州和云南购买的商品种苗木之间也难以区别。这说明我国不同地域种植的商品种可能出自相近的种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舒本胜  王飞久  尚德荣  宁劲松  孙修涛  赵艳芳  汪文俊  李涛  翟毓秀  
通过分析不同养殖海域、不同品种海带中无机砷和总砷含量在养殖期间的变化,研究海带中总砷及无机砷的富集规律。结果显示,在生长期内海带对总砷的富集呈增长趋势,而无机砷含量则逐渐降低,其占总砷的比例由3月份1.36%~1.47%下降到7月份的0.41%~0.57%;同一海域、不同品种的海带对总砷和无机砷的富集具有差异性;同时期在不同养殖海域采收的同品种海带总砷和无机砷含量差异显著。基于监测数据对海带中的无机砷进行分析,所有海带样品中无机砷含量远低于现行食品卫生标准中的限量要求,不对食用安全性造成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