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26)
- 2023(9846)
- 2022(8519)
- 2021(8157)
- 2020(7253)
- 2019(17015)
- 2018(16622)
- 2017(34154)
- 2016(18611)
- 2015(21523)
- 2014(21816)
- 2013(22107)
- 2012(20809)
- 2011(18515)
- 2010(18882)
- 2009(18015)
- 2008(18665)
- 2007(16752)
- 2006(14610)
- 2005(13321)
- 学科
- 济(82243)
- 经济(82151)
- 管理(63427)
- 业(62452)
- 企(52421)
- 企业(52421)
- 方法(43495)
- 数学(39478)
- 数学方法(39278)
- 财(38536)
- 中国(22718)
- 务(22042)
- 财务(22024)
- 财务管理(21961)
- 农(21418)
- 企业财务(21019)
- 制(20786)
- 贸(16494)
- 贸易(16484)
- 易(16032)
- 业经(15513)
- 银(15275)
- 银行(15253)
- 行(14360)
- 融(14331)
- 金融(14329)
- 财政(14266)
- 地方(14092)
- 体(13933)
- 农业(13280)
- 机构
- 大学(276875)
- 学院(274353)
- 济(123003)
- 经济(120634)
- 管理(109489)
- 理学(93866)
- 理学院(92991)
- 管理学(91958)
- 管理学院(91430)
- 研究(87193)
- 中国(71872)
- 财(69832)
- 京(56782)
- 财经(51550)
- 科学(47805)
- 经(46679)
- 所(44210)
- 中心(40816)
- 江(40731)
- 农(40416)
- 经济学(39171)
- 研究所(38712)
- 财经大学(38181)
- 北京(36325)
- 经济学院(35848)
- 业大(35667)
- 州(32001)
- 农业(31825)
- 范(31480)
- 师范(31202)
- 基金
- 项目(168060)
- 科学(132913)
- 基金(124771)
- 研究(124634)
- 家(106066)
- 国家(105221)
- 科学基金(91068)
- 社会(81190)
- 社会科(77189)
- 社会科学(77167)
- 基金项目(65965)
- 省(63533)
- 教育(57985)
- 自然(57331)
- 自然科(56012)
- 自然科学(55995)
- 自然科学基金(55066)
- 划(53346)
- 资助(52935)
- 编号(50614)
- 成果(42311)
- 部(40227)
- 重点(37220)
- 教育部(35323)
- 发(34893)
- 创(34836)
- 人文(34146)
- 课题(33791)
- 国家社会(33624)
- 性(33226)
- 期刊
- 济(133857)
- 经济(133857)
- 研究(86825)
- 财(61407)
- 中国(50131)
- 管理(39142)
- 学报(36835)
- 农(35076)
- 科学(33773)
- 融(32464)
- 金融(32464)
- 大学(28494)
- 财经(27453)
- 学学(26961)
- 经(23336)
- 农业(23006)
- 经济研究(22872)
- 技术(21262)
- 教育(20582)
- 业经(20558)
- 问题(18458)
- 贸(17152)
- 财会(15676)
- 会计(14918)
- 理论(14918)
- 技术经济(14691)
- 商业(14128)
- 统计(14004)
- 国际(14000)
- 实践(13169)
共检索到4173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廖洪 张娟
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是中国股市近些年出现的新现象。本文以 2 0 0 0— 2 0 0 2年深沪两市发生管理层收购事件的 18家MBO上市公司为样本 ,另选取 18家非MBO上市公司为对比样本 ,将两组样本在MBO前后 3年的每股净收益 (EPS)、净资产收益率 (NROA)和主业利润率 (CROA)等财务指标进行系统的定量对比分析 ,讨论了不同股份转让比例和资产负债率下MBO的不同效应和结果。文章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MBO未从根本上改善MBO公司的整体业绩成长质量 ,MBO公司持续发展潜力不足 ;MBO的股份转让比例在 10 %- 30 %较为适当 ;MBO当年的资产负债率上升幅度在 2 0...
关键词:
管理层收购 财务绩效 实证分析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毅
财务报表重述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引起了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我国在2002-2003年补充更正高峰后,证监会颁布了相关规定,要求对财务报表的差错更正按照重大事项临时报告方式进行披露。本文以2009年我国沪市上市公司发布的87份重述公告为研究对象,从市场波动方面考察了重述公告的效应。结果显示重述公告的发布产生了短期的市场负效应。
关键词:
财务重述 市场效应 资本市场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袁春生 袁建国
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2002~2004年A股财务舞弊公司的内部制衡、独立审计与政府监管制衡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司股东大会出席率与财务舞弊负相关,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对财务舞弊并无显著影响;资产审计费用率与财务舞弊正相关;上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意见差、上年度股票被特别处理的公司财务舞弊可能性较大。
关键词:
财务舞弊 制衡机制 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王灿 王文兵 干胜道
薪酬收入不公平诱发劳资纠纷,有损社会公平正义。以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程度,按终极控股股东不同,选取我国沪、深A股2004—2011年国有与非国有劳动密集型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国有公司普通员工薪酬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而非国有公司普通员工薪酬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非国有公司普通员工单位薪酬创造的营业收入高于国有公司,国有与非国有公司高管薪酬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研究证实我国非国有劳动密集型上市公司普通员工存在劳资财务不公平现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储一昀 仓勇涛
本文以2000~2005年353家IPO公司及1323个分析师定价预测的观测值,研究了分析师定价预测的一致性、意见分歧以及分析师跟进的人数对公司首日上市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析师定价预测的一致性与公司上市首日收盘价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并能很好地解释公司上市首日收盘价,这表明分析师预测的价格是值得信赖的,可以作为公司IPO上市首日价格的估量。此外,我们的研究还为分析师意见分歧作为风险衡量替代的假说提供了证据支持,并发现分析师人数对公司首日回报率的影响是抑制股价非理性增长效应和不确定性拓展效应的复合。
关键词:
分析师 定价预测 意见分歧 抑价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成颂 唐伟正 钱春丽
以2008~2013年沪市A股制造业为样本,通过将在职消费划分成正常、超额两部分,研究发现:以薪酬管制、冗员负担为代表的制度背景与上市公司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显著正相关。并且,高管超额在职消费会显著损害企业绩效,而正常在职消费则能显著提升公司业绩,证明调和在职消费两种理论的关键在于一个合理的"度"。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前约束中国上市公司高管攫取超额在职消费的力量主要来自公司内部治理以及外在政治因素,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并未能产生明显的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革森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产融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出现了依托资本市场的产融结合现象,本文以上市公司为例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产融结合的绩效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随着产融结合程度加深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会有显著的提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产融结合参股临界值假说。
关键词:
产融结合 绩效检验 上市公司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崔玉英 李长青 郑燕 长青
使用中国上市公司十一年度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Poisson回归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财务分析师跟踪决策受公司成长、盈余波动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检验。本文发现,中国财务分析师会根据公司的前期盈余波动和长期成长能力状况来决定是否对一家公司进行跟踪的决策;在财务分析师中决定跟踪公司的人数与公司长期成长能力成正比;同样,前期高盈余波动的公司会吸引更多的财务分析师加入跟踪研究,这种效应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都较为显著。此结论在诸多敏感性测试和内生性问题检验之后仍然成立。本研究表明,中国分析师具有相当的预测和选择能力,他们时刻关注着公司成长以及盈余变动等方面的信息,他们的活动有效降低了资本成本以及投资者与...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文兵 干胜道 段华友
组织理论认为,财务松懈缓冲外部环境突变(波动),促进组织绩效提升;而代理理论认为,财务松懈诱发管理层自利,产生代理成本,有损组织绩效。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11年报数据为样本,观察上市公司滞留财务松懈资源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不同,滞留财务松懈水平不同;财务松懈水平越高,公司绩效越差、绩效波动幅度越大,研究结论支持代理理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睿智 丁远丙
本文基于RKRV(2005)估值模型,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数据,对价值被高估的上市公司是否进行盈余操纵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未来一期的操纵性应计与价值被高估的程度显著正相关,控制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经营业绩,上市年龄等因素后相关性仍然显著。说明Jensen(2005)提出的估值过高的代理成本在我国也同样存在,因此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资本市场定价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价值高估 代理成本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骏
已有研究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债务水平与管理层权力会影响高管薪酬激励。本文在此基础上将高管薪酬激励的扭曲分为激励过度与激励不足,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研究了大股东、债权人和管理层对激励扭曲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股权越集中,激励过度程度越弱,激励不足程度越强;相对长期借款而言,短期借款会限制高管薪酬激励过度的现象,这一关系在激励不足组中并不明显;管理层权力越大,则会加大激励过度与不足的程度。在考虑了产权性质的差异后,这三个方面对激励过度与不足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激励过度与激励不足会受到大股东、债权人、管理层和产权性质的不同影响,这为进一步理解高管薪酬激励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剑
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通常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比较,所以,为争取投资者的有限资金,上市公司会采取措施取得或保持相对业绩优势,而进行盈余管理就是措施之一。假定证券市场指数的变化反应了上市公司平均盈利水平的变化,那么,单个上市公司为保持相对业绩优势就会随市场指数的上涨而进行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市场指数下降时会将以前多计提的利润转回或储存一部分利润。当单个公司的策略成为所有上市公司的策略时,盈余管理行为就会影响市场的整体盈利水平,并进而影响股市指数的走势。这一现象的存在为政府干预股市提供了直接依据。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市场指数 政府干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殿锋
本文以2008年至2012年深沪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治理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国有公司、独立董事、董事会会议和管理层持股可以抑制和防范公司的财务风险;而没有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能够对财务风险有显著影响。整体上公司治理的改善能够有效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这为公司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和降低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公司治理 财务风险 风险防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晓玲 牛杰
本文以2007—2008年间发布补充、更正或补充更正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财务重述公告发布前后股票累积超额收益率变化进行实证研究,考察不同特征财务重述引起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我国财务重述的市场反应显著为负,但影响程度较小;进一步的经验证据表明,更正公告、传递坏消息的重述公告以及因会计问题和监管部门督促引起的重述公告的市场反应显著为负,且影响程度较大。本文认为,从制度规范、审计责任、证券市场和司法实践等方面强化监管,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储一昀 仓勇涛 杨勇
文章从分析师作为信息媒介和外部治理作用出发,分析了分析师跟进对标准审计意见形成的理论影响,并用2007~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师跟进提供的私有信息增强了审计师的谈判能力,提高了管理层接受审计师意见的可能性;分析师跟进对管理层行为形成的约束,使得管理层提供较高质量的财务报表,有利于审计师与管理层达成共识。因此,分析师跟进有助于审计师出具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研究的实证证据支持了这个结论。这意味着分析师不仅是私有信息的提供者,而且其行为有利于资本市场高质量财务信息的传播。
关键词:
分析师跟进 审计师 审计意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财务分析师跟进有利于标准审计意见形成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公司财务指标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来自中国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
盈余质量与公司现金持有——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财务比率的统计分析
银企关联、财务弹性与企业并购——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分析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风险的反思——来自沪、深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
定向增发资产注入与上市公司市场绩效研究——基于A股主板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公司战略影响财务重述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基于内生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高管变更与企业财务绩效的交互影响——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