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692)
2023(19832)
2022(16825)
2021(15449)
2020(13092)
2019(29811)
2018(29337)
2017(55847)
2016(30227)
2015(33990)
2014(34005)
2013(33582)
2012(31484)
2011(28574)
2010(28838)
2009(26948)
2008(26427)
2007(23617)
2006(21048)
2005(19003)
作者
(90858)
(75825)
(75583)
(71869)
(48189)
(36551)
(34581)
(29570)
(28767)
(27057)
(25974)
(25347)
(24342)
(23912)
(23580)
(23428)
(22868)
(22472)
(22014)
(21842)
(18984)
(18962)
(18423)
(17349)
(17317)
(16875)
(16839)
(16735)
(15378)
(15080)
学科
(138617)
经济(138401)
管理(84999)
(81243)
(65003)
企业(65003)
方法(56369)
数学(48614)
数学方法(48057)
中国(38990)
(36678)
(32365)
地方(31807)
业经(29988)
(28266)
(25144)
(24762)
贸易(24743)
农业(24539)
(23956)
(21515)
银行(21436)
(20609)
(20555)
金融(20551)
(20164)
环境(20003)
理论(19818)
(19294)
财务(19233)
机构
大学(441978)
学院(441514)
(186592)
经济(182804)
管理(165677)
研究(155312)
理学(142116)
理学院(140453)
管理学(137996)
管理学院(137183)
中国(116877)
科学(95766)
(93599)
(85583)
(79847)
(79768)
研究所(72392)
中心(70652)
财经(67761)
业大(67739)
(67263)
农业(62843)
(61380)
北京(59006)
(58394)
师范(57707)
经济学(57493)
(55392)
(53263)
经济学院(51633)
基金
项目(290832)
科学(227996)
基金(210360)
研究(207832)
(185513)
国家(183952)
科学基金(156272)
社会(133820)
社会科(126232)
社会科学(126194)
(114581)
基金项目(111173)
自然(101458)
自然科(99129)
自然科学(99099)
自然科学基金(97327)
(96949)
教育(95938)
资助(85963)
编号(83172)
成果(67817)
重点(66306)
(66104)
(64008)
(60138)
课题(58152)
创新(56285)
科研(56192)
国家社会(55241)
教育部(54555)
期刊
(210969)
经济(210969)
研究(131304)
中国(89089)
学报(73683)
(72842)
(65922)
科学(65912)
管理(61656)
大学(55080)
学学(52101)
农业(49353)
教育(46630)
(41947)
金融(41947)
技术(38517)
经济研究(34541)
业经(34134)
财经(34070)
(29395)
问题(28062)
(26219)
技术经济(22636)
(22528)
统计(22186)
(21224)
商业(20722)
(20143)
理论(20079)
科技(19941)
共检索到6681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超  马若男  
本文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经济圈作为研究对象,以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分层次指标体系以测算我国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三大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处于加速提升状态;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状况与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自然环境方面指标贡献率较高,社会保障方面指标居中,而成果分配等方面指标的贡献率较低,侧向反映出我国自然环境状况亟需改善的迫切性。据此本文提出降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的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娟  罗玲玲  崔晶晶  钱潮  
文章通过构建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全局熵值法对2011—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经济区的9个省份的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从7个方面对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构特征以及演进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京、江苏、广东的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领先,上海、浙江、天津处于中等水平,海南、福建、河北较差,地区间存在能力梯度差较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结构特征表明,三大经济区在7个二级指标上的表现参差不齐,这对认识各经济区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优缺点提供了重要参考;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演进特征表明,长三角地区发展实力最为强劲,京津冀地区次之,珠三角地区稍有逊色但潜力较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我国服务业区域发展研究"课题组  林洪  
本报告是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的第三产业各类法人单位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约160.33万个)进行整理分析、开发利用的成果。报告系统梳理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特征,分析和揭示影响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三大经济圈相对先进的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及发展经验进行比较和总结。报告最后对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服务业区域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娟  秦放鸣  
提高经济效率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文章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经济效率值,发现各区域呈东、中、西递减的分布格局。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因素。为了深入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在测算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对提高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经济发展、绿色环保、公平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只有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协调兼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檀菲菲  
在建立中国三大经济圈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比较分析了2001~2012年的中国三大经济圈,并运用复合系统耦合度模型和HP滤波分析比较了三大经济圈的耦合协调性和系统稳定性。研究表明:三大经济圈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建立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基础上,以京津冀最甚;研究时期内京津冀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长三角和珠三角间的差异较小;三大经济圈都始终处于极限发展阶段,"十二五"初期长三角的耦合度最高,且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稳定性呈现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景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宁  陈瑜  张玉英  赵云霞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西北地区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熵值TOPSIS和回归模型对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展开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2020年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且省际之间排名差异较大;西北地区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绿色发展维度评价值最高,陕西、甘肃、青海最低值为共享发展维度,宁夏、新疆最低值为创新发展维度;技术交易成交额/地区GDP、外商直接投资额/地区GDP、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地区GDP增长率对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债务余额/地区GDP、标准煤/地区GDP对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子曦  青梅  杨玉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基于2006—2019年33个指标构成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寻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成渝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及动态演进趋势;选择SDM双固定空间效用模型检验了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呈空间“U”型且“双核独大”结构。(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存在极化现象。(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σ收敛不显著,但存在显著的空间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空间相关性为负,表明经济圈内部呈现竞争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卜伟   刘珊珊   李晨曦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正在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对我国三大城市群2011—2020年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差异性比较,并进一步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呈稳定上升趋势,三者的相对差异呈现缩小的演进态势;分维度看,三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各有优势和短板。创新创业水平、城镇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市场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建科  邓昭  许妍  李振福  
文章选取沿海三大经济圈为研究区域,针对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引入"三轴图",对三大经济圈海洋产业结构及发展轨迹进行比较,并利用"偏离-份额"方法评价了三大经济圈海洋产业结构特征。最后,根据结构和竞争分量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对三大经济圈进行分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洁梅   林曾  
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区、市)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不断上升,且呈现显著空间分化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相对较低。农业技术研发力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驱动中国省(区、市)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优化农业资源投入结构、健全农村循环经济差异化发展机制、统筹农村绿色低碳资源配置的举措,以期为提升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龙如银  邵天翔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凯风  倪静池  张卓  
本文以外资转移视角,将外资转移分解为原有的基期量、经济增长的吸引量、环境管制的转移量以及非理性因素四个层面。本文实证基于DEA三阶段模型,剔除了外资转移因素,测算了三大经济圈的碳效率,并首次将其定义为内部碳排放绩效,利用面板模型考察了内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圈内部碳排放效率呈经济圈聚集态势,符合“能源的波特效应”。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政府干预程度、要素禀赋水平对实际碳效率和内部碳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方向相反,说明转移的外资是为了追逐更低的环境管制和劳动力成本并对内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国力  房娟  
针对山东省提出的新旧动能转换政策,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法、全局莫兰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府、企业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投资以及人民推动的消费水平;其发展速率呈“n”形趋势,2015—2019年为发展的“瓶颈期”;山东省各地级市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依存关系,整体上表现出东北部高、西北部和南部低的特征,空间格局演变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出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的“双核模式”;投资、消费、出口、科技的驱动效果较好。今后,山东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改善经济结构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推动绿色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向绿色转型;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鲁邦克  邢茂源  杨青龙  
文章从经济增长高质量、创新发展高质量、生态文明高质量和民生发展高质量四个维度构建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模型——组合加权主成分法,对我国2013—2017年各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领域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空间聚集效应,形成"东高""中平"和"西低"的分布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蒋蕊  张敏  骆琳  
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数字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充分问题,文章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界定,据此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错位修正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从时间上看,样本研究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升有降,大多数省份均在上升但增速不高,从空间上看,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集聚性且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