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25)
2023(6888)
2022(5768)
2021(5587)
2020(4431)
2019(9972)
2018(10161)
2017(18955)
2016(10863)
2015(12477)
2014(12811)
2013(12540)
2012(11834)
2011(10738)
2010(10993)
2009(10382)
2008(10431)
2007(9741)
2006(8720)
2005(8138)
作者
(32812)
(27000)
(26913)
(25636)
(16914)
(13011)
(12441)
(10262)
(10134)
(10093)
(9028)
(9019)
(8767)
(8645)
(8450)
(8239)
(8195)
(8032)
(7947)
(7821)
(6870)
(6715)
(6644)
(6313)
(6131)
(6131)
(6113)
(6066)
(5514)
(5362)
学科
(38913)
经济(38867)
管理(28060)
(25485)
(18477)
企业(18477)
方法(15135)
(14857)
中国(14452)
数学(13040)
数学方法(12751)
(10785)
(10409)
业经(9591)
农业(9422)
(8793)
银行(8775)
(8524)
贸易(8515)
(8375)
地方(8337)
(8311)
(8014)
理论(7388)
(6777)
金融(6774)
教育(6676)
(6353)
教学(6311)
(6138)
机构
学院(157348)
大学(152754)
(57982)
经济(56379)
研究(53466)
管理(53045)
中国(43690)
理学(43482)
理学院(42905)
管理学(41995)
管理学院(41695)
(34396)
科学(33318)
(30961)
(29433)
(28667)
(26690)
研究所(25339)
中心(24581)
农业(23434)
业大(23208)
财经(23191)
北京(22389)
(21859)
(21803)
师范(21560)
(20691)
技术(20038)
(19268)
(18085)
基金
项目(90456)
研究(70482)
科学(67367)
基金(59321)
(52096)
国家(51584)
科学基金(41213)
社会(40096)
社会科(37727)
社会科学(37718)
(37153)
教育(33172)
编号(32445)
(31244)
基金项目(30517)
成果(27786)
自然(24853)
资助(24832)
自然科(24143)
自然科学(24130)
自然科学基金(23613)
课题(23217)
重点(20918)
(20677)
(19847)
(19330)
项目编号(19143)
(18621)
(18533)
创新(17319)
期刊
(74362)
经济(74362)
研究(49037)
中国(36636)
(28214)
学报(24795)
教育(24519)
(24166)
管理(20991)
科学(20533)
农业(19690)
大学(18172)
(17144)
金融(17144)
学学(16609)
技术(16297)
业经(13854)
经济研究(11212)
图书(10983)
财经(10840)
(10322)
问题(10210)
(9379)
(8875)
理论(8743)
职业(8371)
书馆(8111)
图书馆(8111)
实践(8050)
(8050)
共检索到255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璇   杜森   徐洋   傅国海   胡江鹏   吴雨清  
[目的]畜禽粪污是我国最主要且优质的有机肥料资源,约占有机肥资源的67%[1]。受养殖业和种植业规模化发展影响,传统农业循环模式逐渐转变,种养脱节问题日益凸显。大量畜禽粪污未被有效利用,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方法]文章以三大粮食作物为例,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途径、大田作物粪肥还田潜力和我国粪肥还田发展情况等方面对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概况进行阐述,深入分析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粪肥还田技术推广应用的限制因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加快推进粪肥在三大粮食作物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 (1)肥料化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途径,未来我国畜禽粪污还田的潜力主要是在大田粮食作物上;(2)从作物养分需求角度测算粪肥还田潜力,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基本可以消纳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但在实际生产中,经济效益、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了粪肥的还田利用效率;(3)我国大田粮食作物粪肥还田利用受粪肥还田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还田窗口期短、专业社会化服务缺乏、粪肥施用存在安全风险和田间配套设施设备缺乏等因素影响;(4)从种植端出发,坚持“以地定畜、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原则,构建合理的种养结构布局,通过加快粪肥还田服务组织培育,加强对粪肥原料监管,建立污染防控的限量指标体系,筛选适宜的粪肥施用机械,制定适应不同区域的粪肥还田技术方案,打造示范区,强化培训宣传等手段,推进三大粮食作物粪肥还田利用。[结论]新形势下,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重点在大田作物上推广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是补足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短板,破解当前种养脱节难题,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骞   祝辰辉   寇相涛   白鲁佳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背景下,聚焦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利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揭示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产能提升的源泉。研究发现:对于稻谷和小麦而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这两类作物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对稻谷、小麦产能提升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5.39%、100.93%,拉动稻谷、小麦产能分别提升0.91%、2.39%。就玉米而言,党的十八大之前,土地是玉米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贡献率达到64.13%,拉动玉米产能提升4.1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玉米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贡献率达到64.38%,拉动玉米产能提升1.27%。研究结果为粮食品种结构优化及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世鑫  李二玲  邓晴晴  崔之珍  
基于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及配方肥用量核算数据,运用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2016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特征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1)2016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普遍存在化肥施用过量现象,且不同区域之间单质肥料施用过量程度差异显著,其中,小麦和玉米种植单质肥料存在施用过量的空间范围及过量程度整体上要高于水稻。(2)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环境风险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且处于相同风险等级的区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邻近性。(3)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总化肥环境风险水平整体较低,但内蒙古、新疆和江苏的小麦种植以及内蒙古、甘肃和湖北等地的玉米种植化肥施用环境风险仍达到了中度或重度风险等级,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区域。针对当前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过量现象严重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快三大粮食作物配方肥的推广应用,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按大配方生产配方肥,并引导企业在适宜地区进行销售,制定补贴政策以提高农民选用配方肥的积极性,开展科学指导和技术服务以提高农户科学施肥能力和认知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强  田兴帅  马吉锋  姚霞  刘小军  田永超  曹卫星  朱艳  
氮素是粮食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快速准确诊断作物氮素营养状况是进行精确氮肥管理的前提,而氮素营养诊断指标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是作物临界氮浓度(作物获得最大干物质所需要的最小氮浓度)与作物植株干物质的幂函数关系,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获得的氮营养指数被广泛应用到作物氮素营养诊断中。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先后基于植株干物质、叶片干物质、叶面积指数等建立了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提高了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效率和精度。本文综述了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构建、影响曲线参数的因素以及氮营养指数的获取与应用,为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彬  陈柳  高艳琼  兰晶  
为了解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基础研究现状及我国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变化,基于文献计量视角,对过去15年间(2002—2016)在生物学和农业科学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刊载的水稻、玉米和小麦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从所使用文献计量指标来看,通过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和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国水稻和小麦基础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开始领跑全球。玉米基础研究,中国科学家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部分优秀科学家已经走在了国际竞争最前沿。相信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基础研究很快将能全面引领全球,为保障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德水  刘兆辉  
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协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是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1-2]),也是当前国际农业科学界高度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4]),保证粮食安全决定了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首要地位。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常年的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部粮食作物的80%和90%以上~([5]),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未来农业的可持续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兆辉  吴小宾  谭德水  李彦  江丽华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过量施肥、氮肥利用率低和农业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探讨主要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环境效应的影响,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简化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系统分析了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三大粮食作物上的应用效果,针对一次性施肥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其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一次性施肥是一种生产轻便、节本增效和保护环境的技术模式。当前农业生产中,通过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氮肥减量施用技术以及化学调控技术均可以实现三大粮食作物的一次性施肥。与农民传统施肥方式相比,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产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1%—31.7%、6.2%—86.6%;显著减少农田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氮素淋溶和径流损失,分别减少18.1%—81.3%、22.4%—73.4%、0—53.0%和0—43.2%。氮肥减量施用技术可在减少20%—37%氮肥施用量的条件下,维持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不降低,提高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2.3%—20.4%,以及降低氮素的损失。添加硝化抑制剂可使三大粮食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6.5%—20.1%、5.0%—78.3%,使氧化亚氮排放显著降低22.1%—51.0%;添加脲酶抑制剂显著提高三大粮食作物产量5.8%—22.8%,显著提高玉米、小麦氮肥利用率25.4%—40.7%,同时显著降低三大作物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46.1%—51.2%、11.9%—45.2%。在全国主要粮食主产区的应用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技术既实现了作物稳产高产、氮肥高效和氮损失减少,又节省了农业劳动力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因而,一次性施肥技术协同实现了作物高产、养分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解决了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难题,是适宜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全面推广和应用的新技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志宇  宋振伟  陈武梅  邓艾兴  陈阜  张卫建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我国2006年县(市)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为基本单元,系统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明显,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差异。但综合分析发现,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指数分别达到了1.45、1.30和1.14;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西北和华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33和1.02;玉米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地区为华北和东北地区,优势指数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忠芳  徐明岗  张会民  张文菊  高静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态势及其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主要长期试验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3个处理的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700多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长期不施肥的玉米和小麦产量总体上表现为极显著(P<0.05)下降趋势,年下降量分别为110.9和33.4kg·hm-2,而水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施用化肥,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量分别为90.9、48.5和25.3kg·hm-2。化肥配施有机肥,3种作物的产量随时间没有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孔凡斌  郭巧苓  潘丹  
基于2002—2015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采用C-D生产函数从经济学角度测算水稻、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过量施肥程度,并探索过量施肥程度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作物的过量施肥程度较高,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过量施肥程度分别为43.48%、34.58%和32.76%,三者平均过量施肥程度达到36.94%。(2)从时序变化来看,三种粮食作物过量施肥程度的变动态势均经历了先持续下降(2002—2004年)再波动上升(2005—2015年)两个阶段。(3)从空间差异来看,粮食作物过量施肥程度由高到低的区域排序依次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北部高原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4)三类粮食作物化肥减量潜力较大的省份分别为:水稻集中在海南、广东、广西、河北、山东和江苏,可减少化肥使用总量为137.48万t;小麦集中在山西、安徽、山东、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江苏,可减少化肥使用总量为208.78万t;玉米集中在吉林、广西、湖北和云南,可减少化肥使用总量为102.75万t。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艳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更好地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近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逐步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粮食主产省份产粮大县的全体农户提供覆盖农业生产完全成本或种植收入的保险保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瑞法  
农民的种子更换行为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农业技术进步。本文提出的种子更换模型较好地描述了我国农民的种子更换行为,较为圆满地解释了我国农业生产与种子经营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修正了Heisey-Brennan模型,并提出了加速我国新品种推广的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立新  秦富  白人朴  
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法并结合成本分析进行综合比较 ,定性定量地研究我国大豆、小麦、水稻、玉米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 ,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娟娟   路昕蕾  
以2003—2022年四大主粮生产消费数据为实证基础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持续上升,从结构安全的单一支撑已经转变为供给、经济、结构和生态安全共同支撑粮食安全的格局,但是四大主粮的安全水平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此外,粮食作物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在区域和作物维度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为验证相关性,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以粮食安全和四大主粮为被解释变量,在4部门范围内确定控制变量,并以数字产业化为替换变量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但对四大主粮安全水平的赋能程度不同,大豆安全主要依靠有为政府保障,稻谷安全以有为政府主导带动有效市场发挥作用来保障,小麦和玉米的安全则以有效市场为主导保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安全的负相关性,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将更多地肩负粮食安全重任。通过重视粮食作物安全水平差异、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制定差异化保障措施和加大数字技术在粮食全流程中的应用,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将进入质量并进轨道。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立军  褚庆全  胡志全  吴永常  
本文结合农业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以基于GIS的中国耕作制度分区为基础,系统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变化,为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区域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即各主要粮食作物的区域变化趋势为:水稻主要产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和华南区,虽然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各区总播种面积的60%—70%,作为首要产区的长江中下游区的区位生产系数有所下降,东南区和华南区的区位系数呈上升趋势;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区和西北区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50%左右,尤其黄淮海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