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04)
- 2023(5283)
- 2022(4573)
- 2021(4251)
- 2020(3586)
- 2019(8391)
- 2018(8463)
- 2017(17258)
- 2016(9247)
- 2015(10321)
- 2014(10375)
- 2013(10694)
- 2012(10212)
- 2011(9525)
- 2010(9685)
- 2009(9316)
- 2008(9081)
- 2007(8005)
- 2006(7442)
- 2005(6972)
- 学科
- 济(44400)
- 经济(44353)
- 管理(22724)
- 业(20809)
- 中国(18708)
- 方法(16881)
- 数学(15474)
- 数学方法(15330)
- 企(14476)
- 企业(14476)
- 地方(13083)
- 农(11293)
- 制(10381)
- 财(9318)
- 贸(8706)
- 贸易(8696)
- 学(8583)
- 易(8428)
- 银(7803)
- 银行(7782)
- 业经(7732)
- 行(7535)
- 环境(7183)
- 农业(7158)
- 城市(6918)
- 融(6706)
- 金融(6705)
- 地方经济(6646)
- 体(6599)
- 产业(6393)
- 机构
- 大学(142380)
- 学院(140678)
- 济(62283)
- 经济(60846)
- 研究(53186)
- 管理(51364)
- 理学(43451)
- 理学院(42816)
- 管理学(42158)
- 管理学院(41880)
- 中国(40051)
- 京(31726)
- 科学(31618)
- 财(29738)
- 所(27200)
- 研究所(24463)
- 财经(23467)
- 中心(22600)
- 经(21159)
- 江(20984)
- 农(20849)
- 北京(20690)
- 经济学(20254)
- 范(19601)
- 院(19544)
- 师范(19427)
- 业大(18795)
- 经济学院(18392)
- 财经大学(17418)
- 州(17071)
- 基金
- 项目(88799)
- 科学(69788)
- 基金(64953)
- 研究(63582)
- 家(57144)
- 国家(56761)
- 科学基金(47563)
- 社会(41986)
- 社会科(39860)
- 社会科学(39849)
- 基金项目(34904)
- 省(32943)
- 自然(30067)
- 自然科(29254)
- 自然科学(29241)
- 划(29126)
- 自然科学基金(28678)
- 教育(27895)
- 资助(26409)
- 编号(24903)
- 发(20606)
- 重点(20379)
- 成果(20331)
- 部(19926)
- 课题(17911)
- 国家社会(17555)
- 创(17400)
- 教育部(16829)
- 创新(16550)
- 发展(16540)
共检索到216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盛广耀
利用人口普查资料,从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方面,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的人口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三大城市密集区发展过程中人口的结构性特点。
关键词:
城市密集区 人口结构 比较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柳坤 申玉铭 刘辉
选择京津冀都市区、长三角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并阐释了区域内服务业规模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以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构建的京津冀都市区服务业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判定系数显示拟合效果较好;②根据分维值比较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规模结构接近理想状态并且比较稳定,首位城市上海在区域服务业发展中发挥良好的辐射作用。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区服务业规模结构体系并不均衡,由于高位序城市服务业的规模效应和惯性优势,目前的结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观;③北京和上海分别作为服务业的区域中心性城市的理论地位与实际较为接近,并且北京显示出明显的集聚作用,而广州的区域服务业中心性地位面临弱化的威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渺希 钟烨 徐高峰
回顾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测度方法,并结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特性进行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进行了2001—2009年的演化研究。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跨城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城市间总部—分支机构的联系表现得更为频密且逐渐增强,区域一体化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在增强,但是城市体系的层级性却有增强的趋势,核心城市的多区位企业集聚现象更为突出,多中心程度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整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 张常明 王梦茹
城市群是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研究城市群的内在关系和演化动力对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六类代表性行业城市间资本互投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测度三大城市群2005年和2014年的产业网络及其特征值,以此分析三大城市群内在关系与演化动力。通过研究,将三大城市群网络关系定义为:京津冀为"单核辐射轮轴型网络",长三角为"三角协同蛛网型网络",珠三角为"双核联动星系型网络";三大城市群网络演化先导动力识别为:京津冀为信息技术服务业;长三角为科学研究服务业;珠三角为信息技术服务业,最后对我国城市群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魏丽华
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程度差异会对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产生影响。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看,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也都呈现明显的梯度发展结构。但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与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联系强度、空间梯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应构建京津冀城市群聚疏有序的发展格局,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城市发展水平,缓解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度极化效应,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城市群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会明 叶明确 余运江
文章基于银行网点的空间布局,利用连锁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测度1979—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中国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的空间结构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发展趋势方面,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规模均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其中1979—2000年增长速度达到最快,2018年增长速度放缓。(2)空间结构方面,三大城市群均体现出"核心—边缘"现象,城市群内部呈现明显的中心性效应。此外,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内部均呈现出清晰的等级差异特征,京津冀城市群"断层"现象凸显,长三角、珠三角的时空差异性呈现等级梯度。(3)网络格局方面,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格局异质性明显,京津冀呈现石家庄—北京—天津的倒"V"型格局;长三角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轴式框架,一核多轴的空间格局;珠三角呈现以广州为核心,广州—佛山、广州—深圳为主导的"一核两带"格局。(4)影响因素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人口因素、地理距离对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呈现典型的城市群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铁山
使用1995—2014年中国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分析其经济集聚水平和空间结构特征演化,并探讨经济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中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威廉姆森的倒U假说。同时,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显示,集聚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之间同样存在倒U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集聚水平提高,经济布局往往呈现出中心城市极化特征,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活动趋于分散化的同时,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也会向更加趋于多中心结构的方向演化。对经济集聚、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集聚的确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主要是围绕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则主要是多中心集聚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吕艳华 熊柴 王俊沣 刘春雨
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人口发展则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内容。文章在分析海西城市群人口总量、人口城乡分布和人口素质等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发现当前海西城市群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人口集聚能力不足,且集聚趋势减弱;其二,城镇化进程乏力;其三,缺乏核心大城市;其四,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文章认为,海西城市群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点培育厦门为核心城市,进一步加强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份的交通,加强中高等教育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海西城市群 城镇化 人口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帅帅 狄乾斌
在探讨城市密集区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以环渤海地区118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空间识别确定了6个城市密集区范围;利用城市GDP和人口数据,借助Theil系数、城市基尼系数和首位城市集聚度等方法,从空间差异、集聚程度和集聚效应三方面对城市密集区的集聚特征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以城市等级和社会经济数据为筛选标准确定了北京、天津等7个中心城市、38个标准市和77个其他城市;(2)以2 h通行时间确定了以京津、石家庄、沈阳、大连、济南和青岛为核心的城市密集区范围;(3)Theil系数表明环渤海地区整体差异较小,其中城市密集区区内差异大于区际,内部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超过91%;(4)集聚类型划分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刚
文章利用2010—2020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6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空间效应的差异性与协同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均不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的正向空间交叉效应,未达到一体化发展水平;三大城市群的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水平高于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荣增 王淑华
城镇密集区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密集区均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当今,其又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区域。城镇密集区的等级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而决定城镇密集区等级的要素很多,但最关键的综合性要素是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市的等级和县域经济的实力。探讨了中心城市的等级和县域经济实力对城镇密集区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城镇密集区等级的途径。
关键词:
城镇密集区等级 中心城市 县域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楠臣 姜博
鉴于空间联系研究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利用中心职能指数、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地缘经济关系模型和可达性模型综合测度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后哈大齐城市密集区空间联系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哈大齐城市密集区不同等级城市的中心职能指数相差悬殊,整体分化趋势明显,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后,除大庆、齐齐哈尔中心职能指数呈衰减态势,其余城市均呈上升趋势;哈大齐城际经济联系量均有所提升,但城市间内部联系强度差异明显、对外联系程度不均衡特性显著;振兴战略实施前,哈尔滨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为大庆、绥化和肇东,振兴战略实施后,对外经济联系方向有从大庆向绥化转移的倾向;哈齐地缘经济关系呈现竞争性由弱变强的趋势,哈大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变化趋势不明显,哈绥地缘经济关系呈现互补性由弱变强的趋势;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后各城市间经济潜力值变化较大,可达性增加率均在230%上下,哈大齐城市走廊空间极化现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梁爽 姜文宁
采用位序规模法和空间基尼系数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格局进行测度,运用全面FGLS分析其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均呈现单中心形态,专任教师的空间集聚程度高于在校学生;考虑城市群产业规模后,京津冀、长三角的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产业分布较为一致,而珠三角的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分布在广州,其他经济发达城市则资源投入不足;高校兼具教育和科研功能,不同类型的高校资源空间布局对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校生数多中心分布对城市群创新更有利,而科研资源未表现出空间分散效应,因此,教学型和应用型院校宜采用城市群多中心结构,研究型院校则应根据城市的科研基础布局。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创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毛艳华 张超 李松
城市群是制造业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2011—2021年数据,从城市层面探讨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影响。其中,数字经济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对其合理化的影响作用,大湾区城市群的情况则相反。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非线性影响特征。劳动技能结构提升是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影响机制。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数字化应用水平、数字产业化水平和数字化发展环境等维度存在差异。各地应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完善城市群内部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联动,健全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贾莉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密集区规划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措施。城市密集区规划逐渐从传统的技术工具模式向公共政策的转向。珠三角城市密集区规划的发展的回顾,可反映出这种转向,并体现出中国特色。但严格从公共政策视角分析,珠三角城市密集区规划无论在政策价值导向、政策行动主体以及政策执行过程都存在一些不足,有待社会环境的改善而得到优化。本文相应提出了提升城镇密集区规划的公共政策性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
公共政策 城市密集区规划 珠江三角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