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91)
2023(15618)
2022(13672)
2021(12689)
2020(10710)
2019(24369)
2018(24369)
2017(47661)
2016(25747)
2015(28979)
2014(28877)
2013(28336)
2012(26031)
2011(23628)
2010(23300)
2009(20978)
2008(20147)
2007(17546)
2006(15503)
2005(13311)
作者
(73736)
(61263)
(61146)
(57831)
(38632)
(29332)
(27576)
(24063)
(23152)
(21569)
(20722)
(20344)
(19314)
(19168)
(18952)
(18520)
(18308)
(18237)
(17534)
(17498)
(15055)
(15010)
(14808)
(13914)
(13763)
(13625)
(13465)
(13285)
(12279)
(12052)
学科
(103869)
经济(103759)
管理(80481)
(74790)
(61591)
企业(61591)
方法(51170)
数学(45156)
数学方法(44581)
(28067)
(27986)
中国(27731)
业经(22567)
(22166)
环境(22119)
技术(20378)
(18993)
贸易(18985)
地方(18826)
农业(18640)
(18509)
(18460)
(17551)
财务(17475)
财务管理(17442)
(17015)
(16788)
企业财务(16573)
理论(16405)
(15690)
机构
大学(368549)
学院(367733)
管理(149488)
(149244)
经济(146181)
理学(130458)
理学院(129122)
管理学(126920)
管理学院(126258)
研究(117942)
中国(87124)
(77540)
科学(73019)
(67887)
(57735)
(56802)
财经(55672)
业大(55422)
中心(53722)
研究所(52832)
(51278)
(50705)
北京(48510)
(46955)
师范(46504)
经济学(45296)
农业(44646)
(43359)
(41784)
财经大学(41715)
基金
项目(256436)
科学(202166)
基金(186969)
研究(186907)
(162806)
国家(161531)
科学基金(139428)
社会(118485)
社会科(112442)
社会科学(112412)
(99602)
基金项目(99493)
自然(91016)
自然科(88870)
自然科学(88848)
自然科学基金(87223)
教育(85860)
(83865)
资助(77127)
编号(76150)
成果(59635)
重点(57120)
(57015)
(54490)
(53501)
课题(51370)
创新(50015)
科研(49316)
教育部(48992)
国家社会(48932)
期刊
(154889)
经济(154889)
研究(105106)
中国(62274)
学报(56456)
管理(54030)
科学(52636)
(50260)
(49796)
大学(43336)
学学(40919)
教育(37447)
农业(35205)
技术(34808)
(27702)
金融(27702)
财经(26431)
业经(25970)
经济研究(25385)
(22532)
问题(20837)
技术经济(19428)
图书(18787)
科技(18501)
理论(18181)
(17909)
统计(17106)
实践(16669)
(16669)
资源(16536)
共检索到517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苗壮  周鹏  李向民  
我国政府已明确"截止2015年末,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要比2010年下降17%"的减排目标,而目前学术界缺乏将国家制定的碳强度约束指标进行省级分解的系统考量。因此,制定科学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体系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基于"零和收益"思想的环境生产技术(ZSG环境生产技术)的碳排放分配模型,将"十二·五"时期省级碳强度约束指标进行效率分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ZSG环境生产技术模型对碳排放进行效率分配后,各省区的投入—产出指标同时处于ZSG前沿面上,实现经济指标、能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的整体帕累托最优;"十二·五"时期各省区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大相径庭,部分省区未来需要下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苗壮  周鹏  李向民  
欧盟的碳排放分配顾及公平原则、溯往原则和产值原则。借鉴"零和博弈"思想的分配思路,采用多阶段DEA迭代规划求解,并结合本文提出的不同权重因子,以创建兼顾效率、公平、溯往和产值原则的分配机制。实证部分以我国2010年30个省区的化石能源碳排放分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完成基于效率、公平、溯往和产值原则的初始分配,再完成兼顾效率、公平、溯往和产值原则的最优分配,并对我国的东、中、西三个地区以及30个省区的权重因子的临界值加以测算和讨论。实证分析表明:不同的权重因子,对碳排放量的分配结果影响较大;兼顾效率、公平、溯往和产值原则的分配机制,与其他导向的分配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经过多阶段计算分配后,各...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刘小敏  
在中国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均被当作是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两者在约束要求上具有一定近似性,如在规划中同时起作用的话,可能会使国家相应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出现冲突而增加操作难度。本文采用情景分析法,就能源强度目标与碳排放强度目标作如下分析:首先以"十一五"期间的实际能源消费数据来估算这两个指标变化差别,并探索成因。然后,在设计国家"十二五"产业发展情景的基础上,构造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途径,并结合国家的能源发展规划要求,分析两个目标内在要求的不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目标在执行时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苗壮  周鹏  周德群  李向民  
截至"十一五"期末,我国各省区基本完成能源强度下降20%的政府分配目标,而实际上,各省区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实际对应的技术效率相差甚远。本文在提出基于"零和收益"思想的环境生产技术(ZSG环境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非径向分配方式将"十一五"期间各省区的能源强度约束指标按照整体效率最大化思路进行分配,并与能源强度的实际下降幅度进行比较。实证分析表明:对能源强度约束指标的分配结果,各省同时处于全部省区的共同ZSG-DEA前沿面上,可以实现各省能源节约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整体帕累托最优;中央政府提出的省级行政分配机制更注重的是"公平"导向,而本文提出的ZSG环境生产技术分配机制更强调的是"效率"导...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小胜  宋马林  
本文应用一种新的碳排放效率测量方法:“零和博弈”数据包络模型,测算了“十二五”时期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并按照效率大小对各个省份的碳排放额度进行重新分配。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发达省份,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地区以及江苏省和海南省,在“十二五”时期都是处在前沿面上,其他发达省份的碳排放效率也高于中西部省份,所有省份的碳排放效率都是逐年上升的,效率的趋同趋势明显。利用计算效率过程中得到的期望产出增加量和非期望产出调整量,重新分配各地区碳排放额度,发现发达地区重新分配后的碳排放额度都较实际排放的数据大,额度应该增加,效率低的地区额度应该减少,有的地区分配的额度甚至为负。为了达到有效,期望产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妍  綦鲁明  
"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未来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17%。"碳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目前,需要在对该指标属性准确认识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政策框架。一、落实碳强度指标面临的形势(一)我国已作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与污染物排放带来地域环境外部性的特点不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全球性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任何一国有能力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球合作。只有各国共同遵守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2009年,我国政府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这是我国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李谷成  
文章使用单元调查法对全国分省粮食生产污染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将其作为"非合意产出",同时利用全国粮食传统生产投入产出省域平衡面板数据,应用超效率DEA和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重点实证分析1978~2010年湖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综合考察湖北省粮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程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吉宏  刘静  刘善庆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在外贸总额的占比持续增长,商品结构明显改善,产品增值率显著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尽管我国加工贸易在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已发展和壮大起来,但是在经济政策体系、加工贸易产业链、劳动力整体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因此,"十二五"时期应从加工贸易政策制度体系、产业配套体系以及产业和商品结构等层面加快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小胜  宋马林  
碳排放交易体系成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初始碳排放额度分配是交易体系设计的核心问题,如何从国家整体效率最大化的视角研究初始碳排放额度分配是既有研究尚未关注到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十二五"时期的数据,采用集中分配DEA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初始额度分配情况。测算结果显示:①"十二五"时期碳排放额度的空间分配表明,效率低的省份碳排放额度分配小于实际排放,因此,应该减少排放;而效率高的省份则应该增加排放。北京、上海和山西处在前沿面上,碳排放额度没有发生变化,其他发达省份的碳排放额度应该增加,但中、西部省份的碳排放额度应该减少;②对各省份"十二五"时期产出最大化下碳排放额度进...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黄建  
针对"十二五"规划中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的目标,设定两种分解路径——等比路径和等差路径,采用数理经济学理论,将之分别对应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项指标的幂函数路径和对数函数路径。根据1990~2007年全球主要地区和中国的历史经验数据,对上述两个函数的参数进行模拟,并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路径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幂函数最优路径比国际经验对应的最优路径更为激进;幂函数最优路径比对数函数最优路径更为灵活,但后者减排潜力更大。若走对数函数路径,在远期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7%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到2038年我国将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之后便逐步下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茹  吕爽  曹晓静  王信  
中国政府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但如何合理分配碳减排任务一直是个难题。当前国家和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核查主要从行业层面开展。论文基于国家整体碳减排目标,利用ZSG-DEA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预测分析了2020年中国六大行业碳排放分配效率。初次迭代后,建筑业的DEA为1,达到了有效分配;但工业的效率值只有0.319,分配效率严重偏低。应用ZSG-DEA模型,对六大行业的碳排放配额进行了重新分配,最终达到了ZSG-DEA的统一有效边界,平均效率值由0.674提高到了0.997。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行业碳减排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蓉  张庭婷  谢晓敏  黄震  
以ZSG-DEA模型为手段,设置了六种不同情景,对2020年上海市六大行业的碳减排目标进行分解和优化。结果显示,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拥有比剩余三个行业更大的减排潜力,分别达到了-70.69%、-77.62%和-65.97%,在初始分配时应当承受更大的减排压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琛  吴敬学  
土地、环境等资源制约与农村劳动力日益短缺等问题都使得我国粮食安全更为棘手。突破目前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较低的局面,是保障我国粮食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必要前提。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生物化学型的要素投入,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需要农业机械化率水平的提高,所以两种类型的技术投入是影响粮食增产增收的根本来源。文章采取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超越对数面板模型,对2001~2011年的全国省级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和非技术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技术效率与生物化学型及机械型技术投入之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玉米生产总体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其中东南部地区要...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方军  王文举  
依据诺德豪斯提出的经典边际减排成本函数,运用EPPA模型给出的中国边际减排成本数据,可推算出中国"十二五"时期各年的边际减排成本函数,并由同期全国和北京的边际减排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得到北京各年的减排成本函数。在国家下达的北京"十二五"时期碳强度下降18%的目标约束下,使北京各年减排成本总额最小化,得到北京各年二氧化碳最优减排率,给出北京"十二五"时期碳强度的年度目标分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关海玲   张华  
制定合理的碳配额分配方案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的重要内容。从产业部门视角出发,基于2025年投入产出数据,综合运用ZSG-DEA模型、熵值法等设计了基于公平、效率和综合原则的碳配额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在碳市场规制下,通过构建减排压力指数和减排成本模型对比分析了其减排效应。研究发现:与公平、效率原则相比,综合原则下的分配方案减排压力水平适中,平均边际减排成本较低,产生额外收益的产业部门最多,产业部门间减排差异较小,并且完善的市场机制产生了正向影响。在当前我国现实情况下,基于综合原则的分配方案充分平衡了能源消耗、碳排放水平差异,并且能够兼顾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益,更容易为产业部门所接受,要优于其他两种方案。研究结论为我国相关部门在碳配额分配原则和方法选择、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设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