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48)
- 2023(10005)
- 2022(8149)
- 2021(7486)
- 2020(6447)
- 2019(14503)
- 2018(14575)
- 2017(29476)
- 2016(15770)
- 2015(17837)
- 2014(17773)
- 2013(18161)
- 2012(16748)
- 2011(14817)
- 2010(15309)
- 2009(14995)
- 2008(15330)
- 2007(14355)
- 2006(13123)
- 2005(12120)
- 学科
- 业(86525)
- 济(75258)
- 经济(75164)
- 企(68894)
- 企业(68894)
- 管理(59571)
- 农(45589)
- 方法(32256)
- 农业(29934)
- 业经(28490)
- 财(26441)
- 数学(24821)
- 数学方法(24711)
- 中国(20965)
- 制(20177)
- 务(19310)
- 财务(19300)
- 财务管理(19283)
- 企业财务(18322)
- 技术(16095)
- 策(15484)
- 体(14707)
- 贸(14584)
- 贸易(14571)
- 易(14235)
- 划(13014)
- 银(12988)
- 银行(12977)
- 行(12532)
- 和(12493)
- 机构
- 学院(242612)
- 大学(235035)
- 济(113271)
- 经济(111357)
- 管理(102480)
- 理学(87580)
- 理学院(86912)
- 管理学(86083)
- 管理学院(85641)
- 研究(73326)
- 中国(64924)
- 财(54403)
- 农(50056)
- 京(47849)
- 财经(42815)
- 经(38750)
- 江(38085)
- 科学(37967)
- 农业(37805)
- 所(36141)
- 业大(35721)
- 中心(35519)
- 经济学(34041)
- 研究所(31513)
- 财经大学(31140)
- 经济学院(30899)
- 经济管理(30364)
- 北京(30085)
- 州(29612)
- 商学(28836)
- 基金
- 项目(145867)
- 科学(117517)
- 研究(112320)
- 基金(108737)
- 家(91322)
- 国家(90335)
- 科学基金(80036)
- 社会(75619)
- 社会科(71429)
- 社会科学(71408)
- 基金项目(57843)
- 省(57209)
- 教育(48855)
- 自然(48721)
- 自然科(47633)
- 自然科学(47621)
- 自然科学基金(46869)
- 编号(46794)
- 划(45319)
- 资助(43495)
- 成果(36756)
- 业(35505)
- 部(33987)
- 创(33155)
- 发(32073)
- 制(31329)
- 国家社会(31245)
- 重点(30762)
- 创新(30107)
- 人文(30085)
- 期刊
- 济(137391)
- 经济(137391)
- 研究(73377)
- 农(53631)
- 中国(47722)
- 财(44156)
- 管理(40430)
- 农业(35782)
- 融(32041)
- 金融(32041)
- 科学(30827)
- 业经(29202)
- 学报(28781)
- 大学(24344)
- 学学(23579)
- 财经(22551)
- 技术(21220)
- 经济研究(19927)
- 经(19407)
- 问题(19185)
- 业(18191)
- 技术经济(15256)
- 农村(14648)
- 村(14648)
- 教育(14490)
- 农业经济(14103)
- 世界(14077)
- 贸(13967)
- 商业(13808)
- 经济问题(12906)
共检索到377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丽 任保平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四级的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级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级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城市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 转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丁兆庆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仍处于原有的“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之下,而且,20世纪末期以来,又陷于“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之中。这种独特的“双二元结构”环境,不但表现在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上,而且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国民待遇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必须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构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道路。
关键词:
双二元结构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雪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葆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三农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国彩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却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减少。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1952年为88%,1984年为66%,1990年为55%,绝对量从1952年的1.8亿增长到1990年的4亿左右,增长2亿多。据统计,到1991年底,我国农村约有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进一步增加。如何适时地正确处理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不仅是一个关系到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丽
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入手,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村工业化 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丽明 郑平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东、中、西三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区。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速度、结构层次、地域选择的区域差异及主要原因,对探求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明宗 孔祥云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经历了传统的“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的产生、强化与松动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又形成了“市场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两种类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同方向的合力,成为一种“新城乡二元结构”,加速了我国的城乡分野,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加快其向现代的一元结构转换,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平稳的转移:建立统一有序的城乡市场,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经济新体制;加快农民工向城市市民的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