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61)
2023(5517)
2022(4483)
2021(4369)
2020(3434)
2019(7769)
2018(8077)
2017(12197)
2016(7693)
2015(8722)
2014(8867)
2013(7797)
2012(7385)
2011(6959)
2010(7327)
2009(6180)
2008(6136)
2007(5962)
2006(5417)
2005(5116)
作者
(19968)
(16732)
(16300)
(15984)
(10612)
(7889)
(7590)
(6599)
(6396)
(6105)
(5730)
(5672)
(5424)
(5395)
(5262)
(5146)
(5046)
(4954)
(4942)
(4877)
(4666)
(4193)
(4028)
(3988)
(3843)
(3778)
(3773)
(3625)
(3450)
(3361)
学科
(23273)
经济(23255)
教育(20255)
管理(19520)
(18875)
(15806)
企业(15806)
中国(13899)
技术(12655)
理论(9414)
方法(9243)
(8275)
数学(7356)
教学(7270)
数学方法(7243)
(6176)
技术管理(6112)
(5899)
(5411)
业经(5285)
发展(4800)
(4672)
(4593)
思想(4581)
政治(4439)
农业(4410)
研究(4382)
(4096)
贸易(4092)
(3995)
机构
大学(110820)
学院(104311)
研究(40005)
(35681)
经济(34685)
管理(31150)
教育(29273)
(25792)
理学(25752)
师范(25703)
(25658)
理学院(25335)
管理学(24759)
管理学院(24506)
中国(23384)
科学(22997)
师范大学(21331)
(20048)
(18290)
研究所(18090)
北京(17328)
(17197)
技术(16702)
中心(16278)
职业(14880)
(14154)
(14000)
财经(13200)
(12399)
业大(12252)
基金
项目(61729)
研究(54682)
科学(49682)
基金(40321)
(34225)
教育(33957)
国家(33781)
社会(32018)
社会科(30036)
社会科学(30027)
科学基金(27706)
(25411)
编号(24725)
成果(23667)
(23522)
课题(20798)
基金项目(19973)
(17937)
(15888)
重点(15801)
规划(15559)
资助(15483)
项目编号(15243)
(14862)
自然(14665)
(14551)
教育部(14458)
自然科(14338)
自然科学(14337)
自然科学基金(14077)
期刊
教育(50719)
研究(44716)
(42879)
经济(42879)
中国(33475)
技术(16417)
学报(15750)
(14253)
科学(13834)
大学(13516)
管理(12861)
职业(12713)
(10957)
学学(10770)
(8495)
论坛(8495)
技术教育(8430)
职业技术(8430)
职业技术教育(8430)
财经(8324)
农业(7611)
(7387)
图书(7326)
技术经济(6348)
(6247)
金融(6247)
经济研究(6235)
高等(6102)
科技(5714)
书馆(5560)
共检索到178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克·莱索  蒋开君  
由于世界的技术化,教育也随之技术化。人们追求更高的效率和选择化。学生成了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以便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海德格尔以面向思的事情来抵抗这种计算性思维。教育即让人获得辨别能力、素质和鉴赏力。教就意味着"让-学习",真正的教师除了学习本身以外一无所教。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教育是教化,有固定的范式。另一种教育则是面向思的教育。最激发思的东西是一种空,一种缺乏,一种不足,一种缺席,一种非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缺失命名为"奥秘",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培养"对于奥秘的虚怀敞开"。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养育泰然让之和敏锐。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忍受他们的世界的无基础性。这要通过历史的教育,历史教育强调风格的非连续...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漫  刘同舫  
技术统摄下的现代性时代促使教育走向技术化的危险,人性扭曲与教育被动化成为当下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海德格尔批判适应于技术世界的教化教育,认为以范型为前提的固化培养模式使人被异化为无思想的个体。他提出面向思的教育来抵抗技术世界的霸权控制,引导学生在可待思虑的缺失面前保持开放态度,培养学生泰然任之与沉思的能力,促使其返回人的本己性。这种哲思倾向的教育方式对教育中唤醒沉思思想、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和倡导参与性情境化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但其理论所潜含的形而上学困境及由此所导致的践行困难需要我们审慎对待。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鑫   鞠玉翠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的思路,即追溯和还原教育的本质之源。从本源意义来看,教育担负着尊重、发现、彰显生命存在的重要责任。但人们却在追求更高远教育目标的途中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二者的关系,习惯地栖居于由暂时确定的“存在者”建造的大厦,而忽视儿童的存在。诚如海德格尔所主张的“回到生命本身”,教育的本源即指向儿童与世界相遇的生命发生过程。相遇性的世界并非面向被观看的对象,而是以一种浑然的置身性与儿童共同构成“活的事件”。教育中的本源性相遇意味着构建起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也意味着直面教育生活的多重可能。儿童与世界的相遇视角奠定了“领会自身”“面向操劳”“共在共长”等教育生长点。教育者应积极投身于儿童与世界美好相遇的本源性行动,还原儿童的“活的体验”,守护儿童的运思勇气,欣赏儿童的诗意置造,让儿童在相遇中体验、思考和创造美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尚云丽  于洪波  
教育中的非道德主义思潮,极容易侵袭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诉求,最终致使教育成为某种精于算计和谋取利益的工具。从海德格尔"构境论"的视角解读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可以深入地把握到:教育是在周围世界、公共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异变,正是通过教育自身与环境的"循环建构",酿成了教育中对道德由怀疑嘲弄到麻木不仁等诸多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的蔓延。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学国  单虹泽  
《存在与时间》阐明了人们日常制作、使用和修理用具的操劳包含的存在揭示机制,它事实上揭示出人类劳动的真正存在论向度,因而也将劳动异化问题置于存在论的视域之下。无论是海德格尔早期对于此在在制作和使用用具活动中的沉沦现象的阐释,还是晚期对技术生产对人类早期劳动之扭曲的分析,都在本质上涉及人类劳动实践的异化;它们实际上揭示出劳动异化的存在论向度,在本质上深化了我们对劳动异化的理解。这些思考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存在明显的呼应和实质的互补性,必能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今天的创造性发展提供重要启迪。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勇  
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自然的规定也发生了一次“转折”(Kehre)。在其早期思想中,自然被规定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这与康德哲学中世界概念的实践转向一脉相承,它们都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的规定。在其后期思想中,自然则被规定为“涌现”与“道”。发生这个转折的原因在于前一种自然概念依然属于主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意味着对于自然之本义的遗忘,而在后一种自然概念中自然则开启并保持为道。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对于自然以及道的规定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性差异。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磊  刘瑞  
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生态,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教师突显智慧性、育人性、整全性和群体联通性四方面角色特质。人工智能在赋能教师教学革新的同时,也让教师陷入角色转变的困境,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缺失引发教师角色的"脱嵌"与"消匿","唯技术观"导致教师角色的"被促逼"与"被订造",人文迷失造成教师角色的"数据化"与"单一化"。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进路是: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由"识"转"智";彰显教师人文关怀,回归教育育人之本;在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平衡的张力,关注学生身体和心智的全面协同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易然  易连云  
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对于"存在"问题的追问已是迫在眉睫。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思想直接从追问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入手,进而追问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生存境遇与状态的关注。他对于人类精神幸福的描述和当今教育界提倡的"教育应使人幸福"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哲学里对于"思"和"自由审美"的描述对于教师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从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反思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他在哲学上的贡献,而且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反思当下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教育问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莹莹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没有正确认识存在,他们将一切真实存在的东西看作为存在,进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关于实体的解说形成他们的存在论理论。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不是存在者。如果要正确认识存在,必须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让存在者"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所以他首先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并阐述了自己的存在理论,力求在思存关系中寻求到通达存在的道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伟  唐晓东  
中西方哲学及语言学史上关于存在的本体论研究各具特色,存在范畴的典型用语在中西方语言上也各有不同,在汉语中“有”充任存在论意义上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作为全人类所共享的存在现象,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同样适用于表存在意义的动词“有”。通过从西方系词“存在”到汉语“有”的本体论诠释,我们找到了共同性,并由此阐释其存在论意义。以海德格尔基于“此在”的存在论为视角,进而发掘存在动词“有”及所关涉对象的本质内涵,其存在方式的展现与海德格尔的空间性及时间性理论相互印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时家贤   张晶晶   裴雨墨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在论层面根基。如果说黑格尔面对的问题是真理与对象能否“符合”,海德格尔则认为真理在于作为存在者本身如何去除对“存在”的遮蔽。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达成真理即是要完成对存在本身的领悟,达成存在意义的“显现”——作为澄明的无蔽状态。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宝东  
海德格尔认为,作品要成为艺术作品,首先要建立一个世界,但这世界又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即"大地"。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阐释了"大地"这一概念,认为"大地"是作品精神世界得以展开的物性基础,其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是世界自行涌现与回归之所。艺术作品中的"大地"为真理所利用,真理发生需要敞开一个世界,而此世界则需要一个基地。于是,"大地"就这样被制作出来了。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伟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公案之一,他对于政治的介入及引发的争议,为世人反思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文章通过梳理当前学术界对于"海德格尔公案"的三种不同解读,力图揭示知识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群体性心理图景,并就知识人处理与权力的关系时应坚守的价值取向提出建议和思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伯飞  李菁  
多年来,学术界对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比较关注,但是对他的死亡观探讨的很少。文章指出海德格尔的死亡观不是"死亡哲学",乃是"自由哲学"、"生存哲学"、"实际哲学"、"性命哲学"、用畏死来激发人对生命的热情与执着。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其美学意义在于:呼唤人们在死亡意识中探寻生命的存在及其生命的美好;在死亡意识中探求生命意识的升华与超越;在死亡意识中追求人生的崇高之美。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献军  
宾斯旺格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不只是一种精神病理学进路,也是一种哲学进路。尽管宾斯旺格不是一名专业的哲学家,但他在与海德格尔的亲密交流以及自身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达在分析,以及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创造性解读——爱的现象学。爱的关系就是我和你之间的平等互惠关系,而且个体自我的本真状态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实现的。宾斯旺格的这种解读,不仅与现代的主体性哲学一脉相承,而且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哲学基础。在宾斯旺格这里,现象学与精神病理学呈现出了互相澄明的良好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