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1)
- 2023(12383)
- 2022(10948)
- 2021(10251)
- 2020(8627)
- 2019(19960)
- 2018(20003)
- 2017(38217)
- 2016(20545)
- 2015(22957)
- 2014(22864)
- 2013(22447)
- 2012(20347)
- 2011(18172)
- 2010(18161)
- 2009(16661)
- 2008(15887)
- 2007(13715)
- 2006(11872)
- 2005(10164)
- 学科
- 济(81658)
- 经济(81584)
- 管理(64808)
- 业(61955)
- 企(54260)
- 企业(54260)
- 方法(41363)
- 数学(35909)
- 数学方法(35358)
- 中国(20511)
- 技术(20107)
- 农(19332)
- 财(18650)
- 业经(18320)
- 学(17534)
- 地方(16945)
- 理论(15252)
- 和(13426)
- 贸(13279)
- 贸易(13268)
- 技术管理(13263)
- 农业(13168)
- 环境(13103)
- 制(12986)
- 易(12850)
- 划(12288)
- 务(12225)
- 财务(12151)
- 财务管理(12132)
- 银(11704)
- 机构
- 大学(286947)
- 学院(285795)
- 管理(120365)
- 济(109203)
- 经济(106774)
- 理学(105624)
- 理学院(104503)
- 管理学(102426)
- 管理学院(101902)
- 研究(89726)
- 中国(65937)
- 京(60797)
- 科学(57892)
- 财(47699)
- 所(43730)
- 业大(43575)
- 农(42088)
- 中心(41003)
- 研究所(40216)
- 江(40100)
- 财经(39098)
- 北京(38216)
- 范(37327)
- 师范(36973)
- 经(35584)
- 州(33271)
- 院(33163)
- 农业(32955)
- 经济学(31427)
- 技术(31009)
- 基金
- 项目(204541)
- 科学(161921)
- 研究(148868)
- 基金(148341)
- 家(128919)
- 国家(127852)
- 科学基金(111365)
- 社会(92750)
- 社会科(87954)
- 社会科学(87933)
- 省(81634)
- 基金项目(79258)
- 自然(74108)
- 自然科(72468)
- 自然科学(72456)
- 自然科学基金(71118)
- 教育(69029)
- 划(68265)
- 资助(61222)
- 编号(60292)
- 成果(47761)
- 创(46404)
- 重点(45338)
- 部(44113)
- 发(43012)
- 创新(42530)
- 课题(41644)
- 科研(38800)
- 大学(38117)
- 教育部(37996)
- 期刊
- 济(113126)
- 经济(113126)
- 研究(79788)
- 中国(53063)
- 管理(45555)
- 学报(44024)
- 科学(41277)
- 农(36932)
- 财(34380)
- 教育(34178)
- 大学(33426)
- 学学(31292)
- 技术(27885)
- 农业(26410)
- 融(20224)
- 金融(20224)
- 业经(19048)
- 经济研究(17916)
- 财经(17793)
- 科技(16778)
- 图书(16215)
- 技术经济(15421)
- 经(15059)
- 问题(14351)
- 业(14135)
- 理论(14110)
- 统计(13360)
- 实践(13170)
- 践(13170)
- 策(13113)
共检索到401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丽 张华
高新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增长极。国内外经验表明,协同创新已成为衡量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依据国内各类高新区的发展阶段,可以从协同创新能力视角将其划分为成长型高新区与创新型高新区。文章基于成长型高新区的发展特征,按照需求互补与功能耦合机制构建以组织协同、功能协同、资源共享、制度协同为界面的成长型高新区协同创新系统框架,并由此规划产业集群、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在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与创新行为。
关键词:
协同 成长型高新区 网络 创新系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丕斌 周喜君 王其文
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引领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但作为其创新能力支撑的创新系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文章首先以演化经济学和区域创新系统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新区创新系统所具有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影响关系,然后在高新区内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利用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假设的创新环境、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企业之间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影响关系,产业集群作为中间层次的独立性显著成立,高新区创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明显。
关键词:
高新区 创新系统 产业集群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解佳龙 胡树华
本文依据创新系统的多层级属性与共性特征,界定了国家高新区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总结出该系统的战略先导、整体关联、多元动态、自我调节4大典型特征,提炼出国家高新区创新系统"四三结构"模型,并按照结构模型的流程指向,逐一分析了系统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最终阐释了系统运行的反向牵引、要素协同、循环反馈、功能转换4大机理,以期为创新系统的后期维护和关联政策制定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镇 唐震
本文从复杂性科学视角,运用CAS理论研究RP型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重点从演化角度探讨"RP"型系统发展规律性性质和机制。深入分析复杂适应系统形成的一般过程,用适应性循环理论加以佐证,提出"RP"型系统发展过程一般需经历收敛凝聚、发散磨合、"蛛网"胶着和多元重组4个基本阶段,并以案例研究来论证这四个阶段的特性与机制,最终构建出"RP"型系统一般发展规律性模式;此外,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CAS “RP”型系统 产学研 协同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梁本部 陈云 谢科范 梁东
高新区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探究高新区协同创新影响机理,构建协同创新环境、协同创新机制和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创新绩效影响机理模型,并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采用该区创新型企业、高校和政府等相关人员的问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逐层回归分析进行路径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协同创新环境、协同创新机制和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创新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环境和协同创新绩效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协同创新模式的4个维度在协同创新环境与协同创新绩效关系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影响机理 东湖高新区 创新企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袁旭梅 蔡书文 王伟 张旭
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愈来愈凸显。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基于协同学理论,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创新实体和创新环境子系统,确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给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因果关系和系统流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仿真模型,设计了5种动态仿真实验方案,并结合近6年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Vensim软件进行了仿真。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协同创新系统 系统动力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欧光军 孙骞
目前我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的投入产出绩效,忽视了高新区系统内生的结构与协同关系。本文从协同视角出发,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高新区协同创新体系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用AMOS软件对56个国家级高新区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发现知识主体、政府和企业三大主体系统对高新区产出协同关系较弱,而且知识系统与产出系统没有正向影响关系。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对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新区 协同创新 结构方程模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智国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颇多,涵盖了协同创新的机理、效应、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但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单一区域的产业集群内部的协同演化。从现实发展来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区域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成为一种经济新常态。本文基于跨区域的视角,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模型,分析不同区域产业集群之间协同创新的动力演化路径,以期能够对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和政策设计提供有益思路。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国秋 黄小勇
基于南昌市高新区构建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设想,需要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发现,超过半数科研机构都有进驻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意愿。进驻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方式主要是租赁场所和购买土地,而且大多数会选择整体入驻。入驻机构在硬件设施方面比较关注地理位置和信息中心,生活配套方面是技术交流中心和人才公寓,政策支持方面是资金和税收优惠。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分阶段推进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构建;做好整体规划,打造智慧协同共生创新中心;完善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软硬件配套条件;优化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环境主体。
关键词:
协同共生创新中心 问卷调查 实证研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玉莲 张峥
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以通信设备制造和化学药品制造为代表的两类行业协同演化水平较高,航天器制造的创新吸收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庆金 袁壮 蒋天峰
考虑随机因素干扰的情形下,运用HJB方程和动态规划方法分别求解Nash非合作博弈和协同创新博弈模型下大学与企业的知识共享策略。结果表明:(1)两种博弈情形下,知识共享的成本越高,共享的知识量越少,知识共享边际收益越高;(2)协同创新博弈模式下的知识共享量、系统总收益均高于Nash非合作博弈,更易于达到Pareto最优,即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提升系统总收益;(3)在合作情形下,大学与企业的决策目标定位于整体收益最大化,使得双方在知识共享努力程度与整体收益情况均优于Nash非合作博弈,在对知识共享行为有效协调下,合作策略是大学与企业构建协同创新系统,促进系统内知识共享的最优选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晓云 赵伟峰
如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运用协同创新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根据系统自身特点和制造产业特点,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系统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合作信任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了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四个机制相互支撑、相互作用,能够保障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行,进而提升制造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波 吕慧文
文章基于自然生物群落概念,从组成要素、存续状态、演绎形式等层面,挖掘产教融合生态内涵,剖析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系统结构特征。分别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和形式化描述语言,横向梳理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形成发展路径,纵向建立产教融合系统循环逻辑框架。运用催化反应机理,阐述产教融合系统在动力介入下的运行过程,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保障措施,期望对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协同创新 生态系统 催化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建中 赵伟峰 刘琳
文章按照投入产出的结构从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了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在传统C2R模型基础上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1省市的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处于规模收益不变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总体向好的情形,总体来看创新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基本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区域间系统运行效果有很大差距,发展不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