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4)
- 2023(2220)
- 2022(1841)
- 2021(1713)
- 2020(1409)
- 2019(3048)
- 2018(3074)
- 2017(5243)
- 2016(3240)
- 2015(3387)
- 2014(3364)
- 2013(3401)
- 2012(3422)
- 2011(3250)
- 2010(3963)
- 2009(4165)
- 2008(2882)
- 2007(2237)
- 2006(2078)
- 2005(1754)
- 学科
- 济(9847)
- 经济(9843)
- 管理(7568)
- 环境(7425)
- 学(7007)
- 生态(5518)
- 资源(4956)
- 土地(4829)
- 业(4593)
- 农(4521)
- 壤(3821)
- 土壤(3807)
- 划(3264)
- 农业(3118)
- 方法(2999)
- 地方(2998)
- 企(2697)
- 企业(2697)
- 和(2588)
- 融(2583)
- 金融(2581)
- 规划(2565)
- 环境规划(2529)
- 发(2507)
- 数学(2407)
- 数学方法(2363)
- 及其(2338)
- 问题(2231)
- 业经(2094)
- 域(2088)
- 机构
- 学院(48537)
- 大学(46921)
- 研究(22685)
- 科学(18893)
- 农(18229)
- 中国(16019)
- 农业(14563)
- 管理(14318)
- 济(14240)
- 经济(13898)
- 业大(13844)
- 所(13650)
- 研究所(13012)
- 理学(11980)
- 理学院(11747)
- 管理学(11348)
- 管理学院(11297)
- 京(11240)
- 农业大学(9803)
- 资源(9385)
- 中心(9367)
- 科学院(9244)
- 省(9212)
- 环境(9101)
- 室(8892)
- 院(8435)
- 实验(8422)
- 实验室(8115)
- 重点(7708)
- 江(7542)
- 基金
- 项目(38201)
- 科学(28322)
- 家(27190)
- 国家(27047)
- 基金(26887)
- 研究(22126)
- 科学基金(20773)
- 自然(16059)
- 自然科(15473)
- 自然科学(15466)
- 省(15442)
- 自然科学基金(15132)
- 基金项目(14921)
- 划(14313)
- 社会(12398)
- 社会科(11636)
- 社会科学(11632)
- 资助(10369)
- 科技(10342)
- 计划(10305)
- 重点(10159)
- 发(9024)
- 教育(8815)
- 农(7894)
- 科研(7773)
- 编号(7544)
- 专项(7437)
- 创(7377)
- 部(7325)
- 创新(7065)
共检索到69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刚 叶小丽 游婧 伍钧
本试验采集309份耕地土样,分析了土壤中铅含量水平。基于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利用地质累积指数和生态危害指数对耕地土壤中Pb污染累积特性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平原耕地土壤中Pb含量差异较大,各区域土壤Pb含量顺序为新都>郫县>新津>温江>双流>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邛崃,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地质积累指数而言,除新都和郫县为"中度污染"外,其余各区域均为"无-中度污染"。成都平原耕地Pb潜在生态风险均为低生态风险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婷 王昌全 李冰 何鑫 张隆伟 杨娟
采用随机布点方法在成都平原采集了0~20cm耕层土样及 20~40cm的底层土样共 98 个。分析了成都平原土壤铅含量状况,同时用地质累积指数法进行了污染程度评价,并对污染土壤的分布规律以及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大多数农田土壤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铅污染。在 86 个耕层土样中,只有 20 个样点没有受到铅污染。受铅污染的样点中,污染级别为1~4级,以 1、2 级为主,属无污染到中污染的过渡状态和中度污染。其中1级污染有33个样点(占总样点数的38.4 %),2级污染有30个样点(占总样点数的 34.9 %)。个别样点已接近或达到了强度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壤的分布与污染源的位...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农田土壤 铅污染 评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俊楠 贺小敏 陆泗进 李爱民 宋国强
对湖北省内5类重点行业的25家规模化企业周边土壤中的Hg、As、Cu、Zn、Ni、Cr、Pb、Cd等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法和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内5类重点行业企业周边清洁土壤的监测点位占50.0%~87.5%,有37.5%~81.5%的监测点位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矿产采选与冶炼、化学原料与化学品制造两类行业企业周边土壤中Cd、As等重金属含量水平较高,Cd的最大含量分别为10.3、4.5mg/kg,As的最大含量分别为114.0、766.0mg/kg。两类企业周边土壤中度污染的监测点位分别占3.6%和5.6%,重度污染监测点位分别占7.1%和5.6%;两类行业企业周边有7.1%和2.9%的监测点位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很强至极强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钟文挺 李浩 谢丽红 孙娟 何玉亭 王科
【目的】本文探索了成都平原-山地过渡带不同高程影响下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特征。【方法】选择彭州市为研究区,在不同高程下采集1142个耕层土样,运用传统统计、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半变异函数模型优化以及协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其养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高程与速效钾、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与碱解氮、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随高程的升高而降低,再在>913 m的区域明显回升;速效钾、有机质含量随高程升高而增加。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带过渡性最大的高程范围内。【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成都平原-山地过渡带的耕地地力提升、土壤利用与保护提供一定参考,对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我国西南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世磊 金晓斌 张辛欣 石师 施釉超 刘晶 周寅康
非粮化耕地是耕地补充来源和用途管控的重点区域,科学识别非粮化耕地整治潜力并对其进行分区调控是落实新时期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基石。论文以成都平原为研究区,遵循“内涵界定—潜力识别—分区调控”的研究思路,基于非粮化耕地整治潜力系统解析,统筹资源环境适宜性和社会经济约束性构建非粮化耕地整治潜力评价体系,明晰非粮化耕地理论和现实整治潜力阈值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借助两维图论聚类算法构建非粮化耕地整治潜力分区并提出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非粮化耕地理论整治潜力面积为2461.14 km~2,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性;(2)研究区非粮化耕地现实整治潜力约束系数对不同县(市、区)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性,规划管控约束、耕作条件约束、经济支撑约束和社会意愿约束下的非粮化耕地整治潜力分别为2348.31、1347.89、1676.52和1292.74 km~2;(3)按照“约束类型+时序引导”的规则可划分5类整治潜力分区,不同分区之间的约束类型组合与整治时序安排可为差异化调控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可为成都平原强化耕地“非粮化”治理和保障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马伟龙 任平 曾雨晴
研究目的:全面认识耕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时空演变过程和演变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影子工程法、替代市场法测算了1998—2012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各县(区、市)耕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并借助Geo Da和Arc GIS软件,分析了耕地涵养水源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1)1998—2012年间,成都平原经济区耕地涵养水源价值总体呈现急剧减少向缓慢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1998—2003年耕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从276.49×108元/a,减少到234.95×108元/a,年变化率为3.31%;2003—2012年耕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从234.95×108元/a,减少到223.77×1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晖冰 刘云国 李爱阳
采用优化的BCR连续萃取方案对湖南永州铅锌矿尾渣土壤中Pb,Zn,Cu,Cd进行形态分析,并利用Lars 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4种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永州铅锌矿尾渣土壤中Pb,Zn,Cu,Cd等4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别为6 884.1,2 948.31,547.85,105.88 mg/kg,达到严重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为:Cd,Pb,Cu,Zn.矿区土壤中的重金属易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或牢固存在于粘土矿物晶格中,酸溶解态或其他自由形式的金属含量低,不利于植物修复技术的实施,但可采用化学方法进行修复.
关键词:
尾渣 重金属 形态 生态风险评价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康智明 王彬 祝文烽 王松良 Claude Caldwell 王建明
以福建省明溪县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耕层土壤(0-20 cm)样品88个,测定其Cd、Cu和Pb等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其农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域农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与环境污染.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Cd、Cu和Pb平均含量分别为0.0119、13.9606和6.8480mg·kg-1,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Cd、Cu和Pb等3种重金属含量变异系数为22%-386%,大小排列顺序为Cd>Pb>Cu;在空间分异上,Cd和Pb元素的空间相关性较强,Cu元素的空间相关性较弱;Cd的高含量区集中于瀚...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娜 曾静 李旭 侯志勇 谢永宏
选择东洞庭湖3个典型洲滩(小西湖、六门闸和麻塘)进行土壤取样,分析其土壤重金属含量,并应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洞庭三个洲滩区域(小西湖、六门闸和麻塘)土壤重金属Cd、Cr、Ni、Pb、Hg、As的含量分别为0.59-2.40 mg/kg,114.52-119.94 mg/kg,53.49-66.59 mg/kg,42.88-83.46 mg/kg,0.09-0.21 mg/kg and 11.65-24.04 mg/kg,麻塘洲滩中的6种土壤重金属指标均高于小西湖和六门闸两个洲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龚建飞
如何有效地遏制宗教违法建筑行为呢?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民政府强制拆除该县三江街道的违法宗教建筑即三江基督教会教堂及其所引发和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为例,结合相关理论和治理实践,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完善行政作为程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建立科学执法奖惩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违法滥占耕地 行政不作为 社会危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师 金晓斌 王世磊 刘静萍 应苏辰 周寅康
中国耕地生态系统受损日趋严重,识别具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价值的耕地并进行差异化管控意义重大。参考欧盟高自然价值农田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高自然价值耕地的内涵,建立涵盖空间组成结构和关键功能的纵向传导识别方法,基于“利用强度—邻域环境—本底条件”的综合分类体系,对高自然价值耕地进行空间识别和类型划分,并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高自然价值耕地以保护资源本底为目标,在具备基本生产功能的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研究区共有高自然价值耕地21.04×10~4hm~2,占耕地总量的11.6%,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向西部山地的过渡地带以及南部浅丘地区;(3)研究区的高自然价值耕地包括自然演退防治类、综合效益提升类、人为干扰管控类、区域特色挖掘类、立地优化整理类和现状重点保护类。研究结果可为推动耕地多元功能保护,创新耕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淑敏 谢瑞芝 李朝苏 杨锦忠 汤永禄 吴春 王灵便 李少昆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 成都平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淑敏 谢瑞芝 汤永禄 杨锦忠 李朝苏 王灵便 吴春 李少昆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成都平原主导耕作模式的筛选和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通过5年对5个处理[CK:麦稻双旋(WRCT)、麦免+稻旋(WNRCT)、麦稻双免(WRNT)、麦稻垄作(WRRT)、麦免+稻旋+秋作(WNRCVNT)]的大田试验研究,系统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处理降低了0-10cm土层的容重,增加了1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小孔隙、小孔隙的比例及0-10cm土层的大孔隙,降低了10-20cm的大孔隙,使土壤孔径分布得到改...
关键词:
成都平原 耕作模式 土壤性状 作物产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晓辉 童纯菡 周四春 李巨初 朱礼学
四川唐昌地区是成都平原上典型的土壤汞含量高异常区。为研究汞异常来源,在该地区开展了多剖面地气测量,工作区面积约4 km2,布置了5条测量剖面,共121个测点,点距30 m。利用地气采样器积累式收集地气样品,采样时间为45 d,通过中子活化分析技术测试了地气样品中10余种元素。地气中As、Au、Fe、La、Sm等多个元素出现规律性异常分布,反映出该地区隐伏断裂的具体位置,断裂走向为NE 40°,宽度90~120 m。用ICP-MS分析断裂上方收集的地气样品,发现含有微量的汞。成都平原西部汞异常区的分布趋势与隐伏断裂走向一致,且位置重合;而来自地下深部的汞能够随地气迁移至地表;隐伏断裂为地气迁移提...
关键词:
地气 隐伏断裂 汞异常 成都平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珊 李启权 王昌全 蒋欣烨 罗丽婷 方红艳 秦畅
掌握土壤性质的剖面分布特征是认识土壤元素分布与迁移的重要前提。基于134个土壤剖面的523个采样数据,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了成都平原西部1m深土壤全磷的剖面分布特征,并揭示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亚类和土属)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成都平原西部土壤全磷含量较高;0~20cm土壤全磷均值含量为0.89g/kg,显著高于20~40cm(0.59g/kg)、40~60cm(0.48g/kg)和60~100cm(0.48g/kg)土壤全磷均值含量。各层土壤全磷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土壤全磷块金系数在30.65%~68.24%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其空间变异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磷均呈现出表聚趋势。成土母质、亚类、土属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全磷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可分别独立解释其9.6%~32.3%、6.0%~16.9%、8.9%~32.6%和4.2%~6.1%的空间变异。在土壤分类单元中,土属的解释能力大于亚类,可作为探究影响成都平原区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基本分类单元。成土母质与土属的解释能力相近,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主控因素。
关键词:
全磷 剖面 影响因素 成都平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