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89)
- 2023(6060)
- 2022(4991)
- 2021(4564)
- 2020(3723)
- 2019(8610)
- 2018(8716)
- 2017(16265)
- 2016(9268)
- 2015(10449)
- 2014(10219)
- 2013(10337)
- 2012(9890)
- 2011(8920)
- 2010(8792)
- 2009(7371)
- 2008(7331)
- 2007(6506)
- 2006(5843)
- 2005(4990)
- 学科
- 济(34983)
- 经济(34938)
- 管理(24321)
- 业(19637)
- 企(14849)
- 企业(14849)
- 方法(13056)
- 学(12831)
- 环境(11703)
- 农(11588)
- 数学(11275)
- 数学方法(11069)
- 地方(10727)
- 财(8273)
- 农业(8070)
- 中国(7856)
- 业经(7414)
- 和(6633)
- 划(6295)
- 资源(6248)
- 生态(5943)
- 制(5880)
- 理论(5322)
- 经济学(5015)
- 务(4945)
- 财务(4934)
- 财务管理(4920)
- 贸(4901)
- 贸易(4898)
- 地方经济(4814)
- 机构
- 大学(128664)
- 学院(127329)
- 研究(48738)
- 管理(45448)
- 济(45130)
- 经济(43961)
- 理学(38968)
- 理学院(38345)
- 管理学(37296)
- 管理学院(37057)
- 中国(36527)
- 科学(34416)
- 京(29443)
- 农(27511)
- 所(26079)
- 研究所(24165)
- 业大(23499)
- 中心(22621)
- 江(21220)
- 农业(21147)
- 财(21098)
- 范(19778)
- 师范(19572)
- 院(19210)
- 北京(18604)
- 省(17277)
- 财经(16574)
- 师范大学(16146)
- 州(16032)
- 经(14924)
- 基金
- 项目(92604)
- 科学(71967)
- 基金(66695)
- 研究(64401)
- 家(61160)
- 国家(60723)
- 科学基金(50008)
- 社会(38344)
- 省(36381)
- 基金项目(36240)
- 社会科(36075)
- 社会科学(36064)
- 自然(34920)
- 自然科(33964)
- 自然科学(33955)
- 自然科学基金(33319)
- 划(32071)
- 教育(28373)
- 资助(26476)
- 编号(25314)
- 重点(21885)
- 发(20848)
- 成果(20215)
- 部(19440)
- 计划(19066)
- 科研(18636)
- 课题(18237)
- 创(18139)
- 创新(17127)
- 科技(16860)
共检索到1908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勤 王玉宽 徐佩 彭培好
【目的】林盘是成都平原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以及农户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空间,但是当前林盘各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评估还十分欠缺,本文将科学揭示林盘的固碳释氧功能和价值。【方法】本文通过小型无人机与地面植物调查,利用材积-生物量模型和平均生产力法估算乔木与竹林的固碳释氧物质量,并采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测算其价值量。【结果】林盘内维管束植物合计106科254属310种,包括乔木81种和竹类11种,不同规模林盘的物种种类和数量具有一定差异性;小、中、大型林盘平均碳储量约为6.36、21.91和43.72 t/个,固碳能力约为0.26、0.81和1.56 t/a.个,固碳释氧价值量分别为456.05、1438.32和2762.63元/a.个;【结论】总体上看,郫县林盘2015年碳储量约为75594.36 t,固碳能力约为2885.74 t/a,固碳释氧的价值量约为509.73×10~4元/a,其中固定CO2247.17×10~4元/a,释放O2262.56×10~4元/a。
关键词:
林盘 固碳释氧 生态服务 价值 郫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勤 徐佩 王玉宽 彭培好 刘洋
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农村聚落单元,也是地域性的景观、生态和文化资源,其生态系统服务对于农户生产生活以及区域生态安全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农户问卷,估算林盘潜在和实际的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林盘内维管束植物种类106科254属310种,脊柱动物种类22目48科148种;(2)林盘的供给服务划分为20类,药用产品(145种)、园林产品(107种)、食用产品(53种)和木材产品(44种)种类较多,其他产品种类少,利用效率较低;(3)小、中、大型林盘实际供给服务价值量平均值约为2 867元/年·个、6 195元/年·个和9 842元/年·个;(4)郫县林盘实际供给服务价值量约为2 525.82万元/年,食用产品、园林产品和木材产品占比51.87%、22.64%和10.35%。
关键词:
林盘 生态系统 供给服务 价值评估 农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曲燕
非正规就业已成为当前城镇就业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对非正规就业概念模型界定的基础上,采用网站数据搜集和二阶聚类分析的方法,估算重庆11年非正规就业规模,探讨其特征及历史发展规律发现,重庆非正规就业规模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总体趋势。重庆非正规就业中存在隐性的正规就业者和灵活型的非正规就业者。根据对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判断,包含大量新型就业形态的灵活型非正规就业者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多,而隐性的正规就业者将会趋于减少。
关键词:
重庆 非正规就业 规模估算 聚类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师 金晓斌 王世磊 刘静萍 应苏辰 周寅康
中国耕地生态系统受损日趋严重,识别具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价值的耕地并进行差异化管控意义重大。参考欧盟高自然价值农田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高自然价值耕地的内涵,建立涵盖空间组成结构和关键功能的纵向传导识别方法,基于“利用强度—邻域环境—本底条件”的综合分类体系,对高自然价值耕地进行空间识别和类型划分,并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高自然价值耕地以保护资源本底为目标,在具备基本生产功能的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研究区共有高自然价值耕地21.04×10~4hm~2,占耕地总量的11.6%,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向西部山地的过渡地带以及南部浅丘地区;(3)研究区的高自然价值耕地包括自然演退防治类、综合效益提升类、人为干扰管控类、区域特色挖掘类、立地优化整理类和现状重点保护类。研究结果可为推动耕地多元功能保护,创新耕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冰 王昌全 张隆伟 代天飞 杨娟
在成都平原农田土壤和作物中Pb含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Pb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形态Pb对水稻、小麦、油菜籽Pb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土壤Pb活性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含量相对较高,占总量的40%以上,其含量主要受土壤pH、有机质的影响。作物Pb含量以小麦籽粒最高,稻谷其次,油菜籽最低,对Pb的富集能力为:水稻>小麦>油菜。稻谷与小麦Pb含量主要受土壤有机结合态Pb含量的影响,而油菜籽Pb含量与土壤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Pb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成都平原 Pb 生物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宏 邓良基 吴金涛
本文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成都市双流县1996年~2003年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研究采用斑块总面积、破碎化指数和分维数对县域各景观要素进行动态分析,引入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区域破碎度和城市化指数研究县域内4个代表性乡镇的综合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会生产时空上的变异: ①同一区域在不同时期景观格局呈现有规律的变化。1996年~2003年,水田和菜地的斑块总面积在不断下降,而城镇居住用地和工矿用地的面积却不断上升;所有斑块要素的破碎化指数除了城镇居住用地,均为下降;河流和交通廊道的分维数最大,是由于它具有最复杂的斑块形状; ②不同区域在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钟文挺 李浩 谢丽红 孙娟 何玉亭 王科
【目的】本文探索了成都平原-山地过渡带不同高程影响下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特征。【方法】选择彭州市为研究区,在不同高程下采集1142个耕层土样,运用传统统计、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半变异函数模型优化以及协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其养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高程与速效钾、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与碱解氮、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随高程的升高而降低,再在>913 m的区域明显回升;速效钾、有机质含量随高程升高而增加。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带过渡性最大的高程范围内。【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成都平原-山地过渡带的耕地地力提升、土壤利用与保护提供一定参考,对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我国西南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悦 俞文政 袁真艳
利用合肥、固始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淮北平原境内6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基于ngstr9m模型推算出淮北平原1959~2015年太阳总辐射。应用线性倾向率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地区57 a来太阳总辐射趋势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综合采用累计距平、Mann-Kendall检验以及滑动T检验法以准确判断太阳总辐射突变年份,同时结合Morlet小波进行太阳总辐射的周期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全年与四季,淮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均呈现出北部辐射强,南部弱的分布差异,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范围为4 600~5 020 MJ·m-2,南北间年辐射平均差值为200~400 MJ·m-2;趋势与突变呈现东西分布差异,淮北平原西部太阳总辐射57 a来的减少趋势明显,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夏季辐射减少幅度最大。太阳总辐射的减少突变主要集中在平原西部于1980年前后发生,且突变均至少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平原东部辐射变化幅度较小,只有夏季辐射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时间段变化不显著,东部代表区域宿州在全年和四季均无突变发生;淮北平原全区存在29 a的第一主周期以及17 a的第二主周期,西部地区以27~30 a的长周期振荡为主,东部地区以9~17 a中长周期振荡为主,西部周期振荡强度高于东部。总体淮北平原北部地区太阳总辐射资源丰富且稳定。分析表明,日照百分率的下降是导致太阳总辐射减少的主要气象因素,日照百分率还随着风速的降低而减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幸祎 黄栋
文章结合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运用IPCC推荐的参考方法,对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各产业行业碳排放量分别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排放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碳排量是1995年的2.3倍,其中工业部门碳排量比重占主导地位;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02年以来有所反弹,人均碳排放持续增加。湖北省碳排放特征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重工业化的产业结构有关。
关键词:
碳排放 参考方法 估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尹建平 向艺
商品林是特殊的投资品,其投资回报期长、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大、营林面积大导致的管理复杂和多样化,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严重制约了社会资本的投资动力。如何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商品林,以增加木材商品供应,从而弥补现实木材供需缺口、缓解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市场安全的大计。基于这一现实情况,文章以SWOT方法分析商品林投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并以案例分析在考虑商品林投资的SWOT下,国家经营扶持政策对商品林经营直接收益的影响,以增进社会资本对商品林投资的理解,激励其投资。
关键词:
林业政策 商品林 社会资本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婷 王昌全 李冰 何鑫 张隆伟 杨娟
采用随机布点方法在成都平原采集了0~20cm耕层土样及 20~40cm的底层土样共 98 个。分析了成都平原土壤铅含量状况,同时用地质累积指数法进行了污染程度评价,并对污染土壤的分布规律以及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大多数农田土壤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铅污染。在 86 个耕层土样中,只有 20 个样点没有受到铅污染。受铅污染的样点中,污染级别为1~4级,以 1、2 级为主,属无污染到中污染的过渡状态和中度污染。其中1级污染有33个样点(占总样点数的38.4 %),2级污染有30个样点(占总样点数的 34.9 %)。个别样点已接近或达到了强度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壤的分布与污染源的位...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农田土壤 铅污染 评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亦民 徐静
森林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附产业。依托1973年-2013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通过构建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计量模型对中国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量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整体呈上升趋势,涵养水源效益占森林生态效益的80%,森林物质多样化效益最高,占森林社会效益的约为90%,具有较好的社会公益性。森林效益的提高离不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退耕还林,退草还林的政策实施。从思维方式,环境账户,生态林视角提出了提升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森林。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正雨 李晓 杜兴端 赵颖文
本文采用2005—2012年成都平原主要粮经种植模式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DEA方法,测算了课题组调研的12种粮经种植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分析了不同熟制、不同模式的差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成都平原粮经种植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835,年均增长率为-16.5%,全要素生产率衰退,且衰退的根源来自于技术退步。不同熟制中,三熟制全要素生产率衰退速度慢于两熟制模式。在12种粮经种植模式中,冬小麦—玉米/大豆(C2)衰退最小,年均增长率为-12.5%;早春西红柿—中稻—秋茄子(C7)退步最大,年均增长率为-20.9%。在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的模式全部为三熟制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镱锂,张玮,丁明军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是碳蓄积研究的依据,然而各种碳蓄积研究所采用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不尽相同。根据1993年海南林业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我们按照USGS土地利用/覆被、LCCS土地覆被和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三种分类系统所定义的类别进行分类并计算了各自的碳储量和碳密度,为碳储量的进一步精确估算和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结果发现,(1)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所对应的总碳储量以及平均碳密度都有了明显的差别。林业调查资料的植被分类、FAO土地覆被分类系统(LCCS)、USGS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以及我国学者常用的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碳蓄积量(TgC)分别是28.98、28.71、21.04和21.04;碳密度(tC/ha)分别是31.24、30.95、22.68和22.68。(2)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和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之间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其碳储量相差7.67~7.94TgC,碳密度则相差8.27~8.56tC/ha;差距在26.47%~37.74%之间。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造成的碳蓄积差异的变化方向是不定的,取决于具体的分类系统和材积—生物量函数。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对于植被划分的不同,导致了材积—生物量回归方程和类别面积的差异是造成碳蓄积和碳密度估算差异的根本原因。目前常用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茂震 王广兴 葛宏立 徐丽华
以浙江省仙居县为研究区,基于200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样地(清查样地)数据和Landsat TM影像,用序列高斯协同仿真方法模拟全县森林碳储量及其分布。在此基础上,用总体估计值一致性(OEC)、仿真变动系数均值(ACV)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指标分析仿真精度;用设置于清查样地周围的临时样地(验证样地)数据与LandsatTM数据进行森林碳序列高斯块协同仿真,分析清查样地的空间代表性和森林碳分布空间仿真的尺度上推方法。结果表明:仙居县2008年森林总碳储量仿真估计值为2 667 878 Mg,大部分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山区,中部东西向条带状低海拔区域分布较少;区域碳密度仿真估计值为0~6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