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20)
- 2023(6661)
- 2022(5434)
- 2021(5311)
- 2020(4412)
- 2019(10745)
- 2018(10379)
- 2017(18905)
- 2016(10426)
- 2015(12010)
- 2014(11934)
- 2013(11680)
- 2012(10563)
- 2011(9800)
- 2010(10006)
- 2009(9335)
- 2008(9083)
- 2007(7683)
- 2006(6690)
- 2005(6226)
- 学科
- 济(44569)
- 经济(44537)
- 管理(26515)
- 业(25874)
- 方法(23352)
- 数学(21419)
- 数学方法(20911)
- 企(20404)
- 企业(20404)
- 农(12221)
- 中国(11978)
- 财(8970)
- 业经(8631)
- 贸(8559)
- 贸易(8555)
- 学(8516)
- 易(8327)
- 农业(8090)
- 地方(7557)
- 理论(7499)
- 环境(6611)
- 制(6565)
- 技术(6341)
- 和(6069)
- 融(5974)
- 金融(5971)
- 银(5925)
- 银行(5911)
- 行(5694)
- 划(5602)
- 机构
- 学院(149287)
- 大学(147996)
- 济(59400)
- 经济(58103)
- 管理(56078)
- 研究(54001)
- 理学(48699)
- 理学院(48133)
- 管理学(46856)
- 管理学院(46628)
- 中国(39871)
- 科学(35695)
- 农(33774)
- 京(31906)
- 所(29297)
- 农业(27319)
- 研究所(27047)
- 业大(26917)
- 财(25374)
- 中心(24897)
- 江(21649)
- 财经(20405)
- 北京(19991)
- 范(19156)
- 师范(18936)
- 经(18763)
- 院(18394)
- 经济学(18016)
- 科学院(18006)
- 技术(17525)
- 基金
- 项目(104739)
- 科学(81372)
- 基金(75651)
- 研究(70849)
- 家(69174)
- 国家(68680)
- 科学基金(57325)
- 社会(43970)
- 省(41999)
- 社会科(41814)
- 社会科学(41798)
- 自然(39419)
- 基金项目(38978)
- 自然科(38591)
- 自然科学(38584)
- 自然科学基金(37892)
- 划(36242)
- 教育(33793)
- 资助(32419)
- 编号(28180)
- 重点(24612)
- 部(22848)
- 发(22670)
- 创(21963)
- 成果(21816)
- 计划(21722)
- 创新(20690)
- 科研(20378)
- 课题(20166)
- 科技(18844)
共检索到221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马孝玲 黄钢
【目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除了受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到生态环境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等外部因子的影响。研究周年耕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持续效应可为优化区域耕作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4年小麦秋播时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两个因素的5种周年组合模式(麦免稻旋WZRR,麦免稻旋+秋菜WZRRV,麦稻双免WZRZ,麦稻双免垄作WRZB,周年旋耕无秸秆还田CK)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持续影响效应。【结果】所有耕作模式的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在年际间均呈波动性变化,对照产量在多数年份都处于低值水平,7年平均较其它处理低3.0%—4.7%,随时间推延下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淑敏 谢瑞芝 汤永禄 杨锦忠 李朝苏 王灵便 吴春 李少昆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成都平原主导耕作模式的筛选和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通过5年对5个处理[CK:麦稻双旋(WRCT)、麦免+稻旋(WNRCT)、麦稻双免(WRNT)、麦稻垄作(WRRT)、麦免+稻旋+秋作(WNRCVNT)]的大田试验研究,系统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处理降低了0-10cm土层的容重,增加了1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小孔隙、小孔隙的比例及0-10cm土层的大孔隙,降低了10-20cm的大孔隙,使土壤孔径分布得到改...
关键词:
成都平原 耕作模式 土壤性状 作物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黄钢 吴春 马孝玲
2004~2009年,在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研究了不同周年耕作模式(周年翻耕无秸秆还田、小麦免耕稻草覆盖还田+水稻旋耕无秸秆还田、麦稻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麦稻周年垄作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小麦产量差异较小,水稻产量差异较大;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年际间水稻产量较其他模式稳定。麦稻关键生育阶段0~30 cm土层速效养分含量模式间差异较小;免旋结合稻草覆盖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20 cm处紧实度降低,渗水速率增大,保水性能下降。研究结果说明,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导致水分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淑敏 谢瑞芝 李朝苏 杨锦忠 汤永禄 吴春 王灵便 李少昆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 成都平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雅琦 王亚南 霍瑞轩 乔月静 郭来春 杨珍平
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施用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缓解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山西中部旱区实现麦玉一年两熟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方式(深翻(DT)、深松(SS)、免耕(NT)),副区为4种施肥水平(不施肥对照(CK)、全量化肥(CF)、50%化肥+50%有机肥(OF)、全量有机肥(OM)),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下土壤容重、速效养分及麦玉周年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后SS、NT处理0~20 cm土壤容重较DT处理有所下降,其中小麦季SS+OF处理下耕层土壤容重为1.13 g/cm~3,显著低于DT+OF处理。整个周年复种连作体系中,以NT+OM处理土壤质量含水量最高,较其他施肥处理平均升高7.88百分点;SS+OM处理下土壤的三相比更为理想,三相比偏离值偏低。3种耕作方式下,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大小总体呈现OM>OF>CF>CK的趋势,速效钾含量与施肥方式存在极显著关系,其中CF处理下含量最高;玉米季增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显著提高了糯玉米鲜穗产量,但有机肥施用比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SS+OM处理下麦玉周年产量最高,达19 145 kg/hm~2。综上,该试验条件下,SS、NT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施用结合可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SS+OM处理更有利于黄土高原地区麦玉周年复种连作田产量的提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飞 李霞 任佰朝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张吉旺
【目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长期冬小麦免耕或旋耕、夏玉米免耕使耕层变浅,养分含量降低,对根系发育和产量造成影响。通过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中不同耕作模式来探寻小麦玉米周年中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耕作模式及机理。【方法】供试品种选用郑单958(ZD958),3个试验处理为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夏玉米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节根数量等根系特性及产量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顾克军 张传辉 顾东祥 张斯梅 石祖梁 杨四军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短期内对稻麦周年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在典型稻麦轮作区设置了2种耕作方式(旋耕与耕翻)和4种秸秆还田模式(稻秸还田、麦秸还田、稻麦秸双季还田与双季秸秆皆不还田)的裂区试验。【结果】短期内2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都没有显著影响,旋耕处理有大于耕翻处理的趋势,但达不到显著水平。所有秸秆还田处理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020 cm土壤养分含量。在土壤全氮含量、总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方面,都以秸秆双季还田处理最高,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其中以全氮含量增加最多,达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文旭 陈素英 胡春胜 尹春梅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山前平原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的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根据冬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耕作方式的不同,设深耕处理、少耕处理和免耕处理3类6、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明显影响小麦的出苗率,传统翻耕处理出苗率比免耕高出27.1%~46.2%。由于秸秆的覆盖,免耕处理小麦返青期低温偏低,导致生育期推迟7~10 d,后期作物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是造成免耕处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免耕处理蒸发较小和小麦根系不发达,NO3--N淋失到土壤剖面的100 cm以下,不仅使氮肥利用率低,也是造成免耕减产原因之一。
关键词:
少耕 免耕 冬小麦 产量 秸秆还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禹池 冯文强 秦鱼生 曾祥忠 周相玉 王昌全 涂仕华
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配合不同施肥处理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提出该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最佳施肥方案和明确土壤培肥效果,2005-2011年,在成都平原灰色冲积水稻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磷钾肥连续免耕轮作种植水稻和小麦,研究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于2010年水稻收获后采取耕层(0~5,5~15和15~30cm)土样,分析不同处理对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相同化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氮肥和钾肥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而磷肥只能增加小麦产量,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秸秆覆盖还田比单施化肥每季每公顷至少能节约6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张洁梅 潘晓莹 王越 何方 韩伟锋
为探明土壤结构改良与保墒耕作措施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作用机制。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保水剂、有机肥、免耕、深松、深松+秸秆覆盖等措施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耗水特征、光合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覆盖在小麦生育期内储水量较高。从小麦播种-返青期,深松+秸秆覆盖处理的耗水量最低。而在返青-拔节期,该处理最大,而其在孕穗-抽穗期的耗水量却最低。在拔节-孕穗期,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在抽穗-灌浆期,其耗水量最小。在灌浆-收获期,秸秆还田和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较其他处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景婷婷 旦增塔庆 任淑娉 王登平 张新全 杨盛婷 陈仕勇 黄琳凯
为探讨成都平原地区燕麦(Avena sativa)的高产栽培措施,以"英迪米特"燕麦为研究材料,采取3个播期、4个播量的双因素完全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对其干草产量、株高、茎叶比和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英迪米特"燕麦的茎叶比、株高和倒伏率有显著影响(P
关键词:
燕麦 播期 播量 干草产量 倒伏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福建 徐东忆 刘凯丽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为探究稻茬小麦壮苗培育和高产栽培途径,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耕翻(PR)、旋耕(RR)和免耕(NT)3种耕作方式对冬前麦苗主茎和分蘖生长生理和成熟期单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翻方式下越冬始期茎蘖数分别比旋耕和免耕方式下高1.5%,12.8%,差异显著(P<0.05)。相比免耕,耕翻显著提升了小麦苗期主茎、第一、第二和第三分蘖顶部全展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明显促进了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磷酸丙糖异构酶(TPI)活性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并促进了蔗糖合成酶(SS-Ⅱ)、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P<0.05);并且显著提高了主茎、第二和第三分蘖的叶片氮含量(P<0.05)。此外,耕翻和旋耕方式还增加了主茎、第一和第二分蘖的叶面积和干质量。表明耕翻较旋耕和免耕方式更有利于协同提升苗期主茎和低位分蘖的氮代谢、糖代谢和光能利用水平,进而增加光合生产能力,形成壮苗。而旋耕对碳氮代谢和光合能力的提升高于免耕,但弱于耕翻。耕翻下主茎穗的穗粒数、单粒质量和旋耕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免耕(P<0.05)。耕翻下第一和第二分蘖的穗粒数显著高于旋耕和免耕(P0.05)。由此可见,通过耕翻方式可提升稻茬小麦冬前幼苗的主茎、第一、二分蘖的糖氮代谢和光合生理活性,形成壮苗个体,促进了单穗生产力尤其是穗粒数的增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朝苏 王克如 谢瑞芝 付书明 李少昆 汤永禄
2005~2007年,研究了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免耕麦秸覆盖还田条件下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传统栽培方式(翻耕、无麦秸还田)相比,免耕麦秸覆盖还田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但对出糙率、整精米率等品质性状不利;翻埋还田有一定增产效果(增产5.5%),对主要品质性状影响不明显;免耕垄作麦秸沟填处理则显著减产。②免耕条件下,适当增加麦秸还田量,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个体和群体质量,增产效果明显。以9.0×103kg·hm-2麦秸还田量的水稻产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③免耕麦秸覆盖条件下,撬窝移栽水稻根系分布层次较深,抗倒力强,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移栽方式对稻米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凯 刘合满
【目的】探明不同轮作模式下耕作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土壤合理耕作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淮河流域(河南段)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旱(水稻-小麦)轮作和旱-旱(玉米-小麦)轮作模式下,免耕与旋耕处理0~5和5~10 cm层次小麦季土壤细菌进行测序分析,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共检测到土壤细菌45个门、126个纲、189个目和229个科,优势细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分别为35.65%、24.32%、10.12%、6.76%;耕作方式对土壤细菌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层次效应,免耕显著增加了0~5 cm层次土壤细菌基因序列数、优势细菌序列数、优势细菌功能群和酶总丰度,且这种增加效应在旱-旱轮作土壤上高于水-旱轮作,而旋耕主要促进5~10 cm层次上细菌数量和功能酶的增加;在一级和二级分类水平上,分别检索到细菌功能代谢通路6条和47条,其中代谢作用功能群占比最高(73.13%~73.79%),其次为遗传信息进程功能群(8.51%~10.73%)。【结论】旱-旱轮作有利于提升土壤细菌序列数、功能群和酶总丰度,免耕主要对0~5 cm层次土壤优势细菌种群产生影响,而旋耕则降低了土壤细菌种群的层次差异,耕作方式影响土壤细菌的研究还应考虑轮作方式及土壤层次的影响。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土壤细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海明 李超 肖小平 汤文光 郭立君 程凯凯 潘孝晨 汪柯 孙耿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双季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以紫云英-双季稻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RTO,对照)4种土壤耕作处理),于2016-2017年取样,应用常规试验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期,各处理水稻LAI大小顺序均表现为CT>RT>NT>RTO。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期,水稻植株的群体根系和地上部总干质量及茎、叶、穗群体干质量均表现为CT>RT>NT>RTO。早稻和晚稻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干质量占总干质量的比例均表现为CT>RT>NT>RTO;齐穗期和成熟期,茎的比例均以RTO处理最高;苗期和分蘖期,叶比例均以NT和RTO处理最大,CT处理最小;早稻和晚稻的成熟期,穗的比例分别以RT和NT处理最大。不同处理早稻和晚稻产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CT>RT>NT>RTO,2个不同年份CT、RT和NT处理早稻产量分别比RTO处理增加733.3,534.1,300.5 kg/hm~2和731.1,556.9,276.2 kg/hm~2;晚稻产量分别比RTO处理增加582.5,399.8,282.9 kg/hm~2和717.6,558.9,345.1 kg/hm~2。总的来说,土壤翻耕和旋耕结合秸秆还田的综合措施水稻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