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24)
- 2023(3452)
- 2022(3144)
- 2021(2952)
- 2020(2397)
- 2019(5605)
- 2018(5450)
- 2017(10173)
- 2016(5710)
- 2015(6020)
- 2014(6078)
- 2013(6008)
- 2012(5808)
- 2011(5367)
- 2010(5483)
- 2009(5164)
- 2008(4902)
- 2007(4346)
- 2006(4101)
- 2005(3524)
- 学科
- 济(26062)
- 经济(26053)
- 管理(15575)
- 环境(14425)
- 地方(12266)
- 业(10942)
- 方法(8998)
- 农(8923)
- 学(7944)
- 生态(7179)
- 企(7052)
- 企业(7052)
- 划(7051)
- 数学(6723)
- 农业(6709)
- 数学方法(6664)
- 资源(6532)
- 地方经济(6300)
- 规划(6059)
- 环境规划(5931)
- 业经(5451)
- 发(4738)
- 中国(4610)
- 和(4595)
- 域(3923)
- 区域(3920)
- 理论(3613)
- 财(3585)
- 区域环境(3470)
- 农业经济(3298)
- 机构
- 学院(84344)
- 大学(80018)
- 研究(32698)
- 管理(29935)
- 济(29189)
- 经济(28566)
- 理学(25720)
- 理学院(25253)
- 管理学(24720)
- 管理学院(24573)
- 科学(24448)
- 中国(23139)
- 江(19458)
- 京(19093)
- 所(17564)
- 农(16856)
- 研究所(16518)
- 范(14968)
- 中心(14854)
- 师范(14809)
- 业大(14319)
- 农业(13032)
- 院(12331)
- 师范大学(12087)
- 省(12065)
- 财(11894)
- 州(11475)
- 科学院(11443)
- 环境(11118)
- 北京(11086)
- 基金
- 项目(62254)
- 科学(48805)
- 基金(44531)
- 研究(42728)
- 家(40619)
- 国家(40324)
- 科学基金(33764)
- 社会(27455)
- 省(26713)
- 社会科(25913)
- 社会科学(25903)
- 基金项目(25438)
- 自然(23124)
- 自然科(22301)
- 自然科学(22295)
- 自然科学基金(21843)
- 划(21539)
- 资助(17957)
- 教育(17335)
- 编号(16209)
- 发(15872)
- 重点(14974)
- 江(13149)
- 计划(12440)
- 发展(12394)
- 部(12289)
- 展(12218)
- 科研(12030)
- 创(12009)
- 课题(11844)
共检索到120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石承苍 罗秀陵
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及其毗邻的岷江上游地区, 共同组成了中国西部唯一的一片“森林-水田农业生态区”, 也是中国西部最发达的经济区。近50 年来, 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成都平原缺水, 天气变得干而热, 岷江上游森林植被萎缩, 干旱河谷扩大, 水量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等等。在考察中发现了以下事实: 成都市区近60 年来, 降水量减少25% ; 地下水位由1-3m 下降到10-20m ; 都江堰供水区年缺水量达12亿m 3。而岷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则由40年代的39.5% 下降到目前的29.6% ; 干旱河谷扩大到流域面积的1/5,其中有30% 的面积已出现荒漠化; 岷江干流8...
关键词:
成都 岷江上游 生态环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金月 王石英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全球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岷江上游因地质构造复杂、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系统异常脆弱和灵敏而备受关注。本文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选取证据权重法(WOE)进行滑坡脆弱性评价,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水力侵蚀、景观破坏与污染脆弱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各生态主题脆弱性的空间叠加分析;探讨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在不同影响因子作用下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滑坡脆弱性、水力侵蚀脆弱性、景观破坏与污染脆弱性均以轻微度为主,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80.43%、71.89%、75.55%;各生态环境主题脆弱性综合分析表明,54.70%的区域至少面临一种生态问题,面临两种及以上环境问题的区域占15.43%,同时面临三种环境问题的占1.35%。研究结果探讨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子,对岷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应持续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延琼 陈国阶 樊宏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西北部。该地区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成都平原的水源生命线。但几十年来 ,该区域植被的大量砍伐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引起了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 ,被列为南方山地典型脆弱生态环境区。在分析岷江上游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其形成的自然因素 :地质条件的不稳定性、地貌状况和地面组成物质的脆弱性以及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和人为因素 :土地的过度垦殖、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草场的过度放牧等 ,提出了改善该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对策。结果表明 ,科学利用与发展林草植被 ,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加大坡耕地的坡改梯力度 ,合理利用土地、重视干旱河谷的治理、聚落的...
关键词:
岷江上游 脆弱生态环境 坡耕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浩 郝芳华 欧阳威 王雪蕾 杨胜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成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阐述了基于国际上新兴发展的生态水文学理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和内涵。并以毗河为例,用能反映时间尺度的河流流量来表达生态环境需水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量。为了与水资源配置的时间单元协调起来,对3个代表年P=50%(1968年),P =75%(1986年),P=90%(1987年)分别进行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根据毗河的自然条件,利用Montana法计算了河道维护水生生境最小需水量和最适宜需水量;蒸发需水量由水面宽度、河道两断面间平均长度、河道蒸发深度三者确定;结合河道功能区划和水质目标,计算了污染物稀释需水量。最终确定毗河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文广 胡远满 刘淼 杨兆平 常禹 李秀珍 杨孟 问青春
为了定量分析和比较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变化,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岷江上游流域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分析1986、1995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影像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岷江上游地区不同年代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估算和比较。并初步分析了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原因。1986~1995年,农田面积增加了60 801 hm2,比1986年增长了477%。林地面积减少了89 012.17 hm2,占原来面积的4.97%。总的生态服务价值从1986年到2000年减少了119.9×108元。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砍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转变为草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达凤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小玲
通过采用SWOT法分析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旅游业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从而提出适宜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对策,更好地利用旅游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促进灾后重建工作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斯怡 殷晓洁 汤瑞权 吴鹏飞
【目的】长江上游石漠化地区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在国家大力推行石漠化综合防治下,石漠化形势有明显缓解,但目前缺乏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实时、定量地进行生态评价。【方法】以长江上游典型石漠化地区云南省会泽县2002、2010、2018年Landsat 5、Landsat 7、Landsat 8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划分研究区石漠化等级,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结果】(1)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整体明显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583.33km~2。(2)石漠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2为0.688~0.873),表明RSEI法评价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效果较好。(3) 2002、2010、2018年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8、0.490、0.48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为中等水平,16 a间生态环境质量优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7.42%,生态变差的地区面积占15.09%。(4)干度指标对遥感生态指数的贡献度不断增加,第一主成分载荷值由-0.029变为-0.622,是制约会泽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结论】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呈中等水平,干度是制约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今后应着重石漠化严重地区的保护。表8参28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珈瑶 彭文甫 陶帅
岷江上游地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资源支撑、生态服务与环境调节功能,是国家生态红线的水土流失敏感主控区域,也是国家生存与发展重要的自然基础。目前,该区域生态和经济社会过程在空间上的叠加,不仅影响到资源、环境与生态等功能的发挥,而且对岷江流域乃至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均构成严重威胁。认识和理解岷江上游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响应机制,分析植被变化最佳地形位,可以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方向指引与科学参考。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岷江上游植被NDVI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详细探讨了植被NDVI时空变化对海拔、坡度、坡向与地形起伏度等地形因子的响应,结合不同植被变化类型的分布指数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地形因子背景下植被变化地域分异规律,得出了不同植被变化类型最佳地形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岷江上游地区植被覆盖良好且格局稳定,主要沿河谷地带扩散状分布约有26.62%的区域植被显著增长,仅有1.21%的区域植被显著退化;(2)植被变化趋势类型在高程、坡度、坡向与地形起伏度等不同地形位下具有显著不同的分布格局,整体而言不同地形位下面积占比波动较小,分布指数各异;(3)植被显著退化区域的最佳地形位分别为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优势”地带与受自然条件制约的“劣势”地带,植被显著增长区域的最佳地形位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而坡度、起伏度较大且为阴坡的人类聚落辐射区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建 丁晶 艾南山
岷江上游流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由于地质变化频繁、高差显著、气候干旱 ,加上人为活动影响 ,生态脆弱性的表现十分明显。通过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因素及成因机制的分析 ,构建了由土地生产力、地表起伏度、干燥度指数、土壤侵蚀强度、草场退化荒漠化率、物种消失率等 14个指标组成的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全国和四川省情况及奋斗目标 ,建立了Ⅰ到Ⅲ级的评价标准体系 ;利用模糊数学聚类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计算 ,得出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为第Ⅲ级 ,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结论。评价结果符合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岷江上游 模糊数学 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世梁 傅伯杰 刘国华 马克明
退耕还林因地域的差异存在不同的问题。长江上游山区本质属于受干扰山地系统,生态恢复需从多尺度和多角度入手。作为一个契机,退耕还林对生态恢复的作用在持续性和生态性上存在着矛盾和统一,同时也存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针对岷江上游区域,在分析了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对比,讨论了人工林种植后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抚育较好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质量指数增加,人工林需要加强人为的干预,并根据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调查,指出了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恢复 岷江上游 人工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溥发鼎
岷江上游按行政区划包括汶川、茂汶、理县、黑水、松潘 5县 ,是羌族的集中分布区 ,藏、回兄弟民族聚居区 ,区内广漠的森林 ,本是岷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保护屏障 ,然而这些林地多分布在高山峡谷坡面上 ,由于长期过伐 ,森林的蓄水保水性能降低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自然灾害频繁 ,泥石流、滑坡增加 ,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自 1 998年森林禁伐后 ,为该区生态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西部大开发中 ,区内的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了好的机遇 ,但仍是一项长期繁重的任务。
关键词:
岷江上游 生态 生物多样性 保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卜红梅 党海山 张全发
利用5年滑动平均距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及Autoregression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1957~2004年)汉江上游金水河流域年度和春、夏、秋、冬4季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近50年来金水河流域气候变化呈现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的暖干化趋势。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升了1.11℃,同时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年平均气温增幅最大,达到0.6℃;季节变化中,冬季增温最显著(p
关键词:
金水河流域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 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旭阳 曾艳梅 范娅梅 文传浩
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各利益主体对土地资源的竞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日趋激烈,进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波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运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具体表现为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快速扩张,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减少,转变的主要类型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转化。(2)198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东部和西南部,中部和西部形成低值集聚区。(3)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工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对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侵占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三生空间”转型,推动“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化,构建起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思悦 刘文治 顾胜 韩鸿印 张全发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关键。针对上游流域水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及水质调查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丹江流域、库区流域及汉中盆地水质较差,CODMn和氨氮成为水源区主要污染物;(2)各子流域区植被覆盖占各自面积的71.2%~95.7%,表明流域植被覆盖较好,但沿河岸100 m范围内农业用地占29.2%~43.4%,且多为坡耕地;(3)流域水土流失严重,2000年左右流域侵蚀图显示汉江源头、秦岭南及大巴山北均出现了大片年均侵蚀模数>2 200 t/km2的区域,且有日益增强的趋势。提出加大水环...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汉江上游流域 生态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