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31)
- 2023(10531)
- 2022(9483)
- 2021(9015)
- 2020(7462)
- 2019(17448)
- 2018(17309)
- 2017(34053)
- 2016(18398)
- 2015(20359)
- 2014(20178)
- 2013(20070)
- 2012(18379)
- 2011(16515)
- 2010(16457)
- 2009(14502)
- 2008(13926)
- 2007(12069)
- 2006(10550)
- 2005(8838)
- 学科
- 济(73911)
- 经济(73743)
- 管理(50763)
- 业(48130)
- 企(41167)
- 企业(41167)
- 方法(35870)
- 数学(29936)
- 数学方法(29620)
- 农(19499)
- 中国(19123)
- 财(17542)
- 业经(17209)
- 学(17019)
- 地方(16287)
- 和(13667)
- 理论(13615)
- 农业(12718)
- 制(12442)
- 贸(11714)
- 贸易(11708)
- 环境(11518)
- 易(11303)
- 务(11203)
- 财务(11143)
- 财务管理(11127)
- 技术(10820)
- 企业财务(10605)
- 教育(10103)
- 划(9934)
- 机构
- 大学(258250)
- 学院(255289)
- 管理(104956)
- 济(98882)
- 经济(96656)
- 理学(92256)
- 理学院(91157)
- 管理学(89573)
- 管理学院(89113)
- 研究(84429)
- 中国(59605)
- 京(54998)
- 科学(54296)
- 财(43636)
- 所(41482)
- 农(38769)
- 业大(38695)
- 研究所(38215)
- 中心(37548)
- 财经(36034)
- 范(35482)
- 师范(35184)
- 江(35058)
- 北京(34555)
- 经(32808)
- 院(31011)
- 农业(30239)
- 经济学(29040)
- 师范大学(28845)
- 州(28839)
- 基金
- 项目(183298)
- 科学(145049)
- 基金(134069)
- 研究(133573)
- 家(116530)
- 国家(115572)
- 科学基金(100116)
- 社会(85066)
- 社会科(79837)
- 社会科学(79811)
- 基金项目(72912)
- 省(71027)
- 自然(66049)
- 自然科(64532)
- 自然科学(64519)
- 自然科学基金(63366)
- 教育(60800)
- 划(60033)
- 编号(54335)
- 资助(54236)
- 成果(43513)
- 重点(40718)
- 部(40276)
- 发(38410)
- 创(37740)
- 课题(36868)
- 创新(35128)
- 科研(35020)
- 教育部(34593)
- 大学(34135)
- 期刊
- 济(105538)
- 经济(105538)
- 研究(74564)
- 中国(43351)
- 学报(40946)
- 科学(38591)
- 管理(36784)
- 农(34759)
- 财(31162)
- 大学(30809)
- 学学(28872)
- 教育(28271)
- 农业(24632)
- 技术(20885)
- 业经(17140)
- 融(17045)
- 金融(17045)
- 财经(16934)
- 经济研究(16495)
- 图书(14701)
- 经(14335)
- 问题(13918)
- 科技(13018)
- 理论(12943)
- 技术经济(12079)
- 实践(12004)
- 践(12004)
- 业(11920)
- 资源(11903)
- 现代(11804)
共检索到355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若愚 钟易霖
以第5次和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心城市成都2000~2010年间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0年间成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社会区、结构模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主因子演变特征归纳为一般工薪阶层及专业技术人员因子和产业工人因子呈现较大变化;而外来人口和居住条件因子、高学历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因子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社会区演变特点归纳为中心老城区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定位升级,并向"三降两提"演变;知识分子居住区扩展并与少数民族聚集区分离,呈现出居住分异趋势;外来人口逐渐向二三产业流动且集聚区规模扩大;农业人口聚集区逐渐远郊化及蓝领人口区域的凸显。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由2000年的单一化和同质化的"圈层+扇形"结构,向2010年的"圈层+扇形+多核心+多组团"格局演变,各类型空间区域扩大,空间异质化更为明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青 陈国阶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较典型的同心圆城市之一。目前,成都市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中期阶段。从空间结构理论入手,对成都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行政辖区内的14个郊县(区)呈现具有黄金分割特征的五边形结构,并可划分为5个五边形。它们分别是:龙泉驿-新都-郫县-温江-双流5个近郊县、区构成的卫星城镇环;大邑-崇州-邛崃-蒲江-新津5个郊县构成的远郊城镇环;以都江堰为共同顶点,由近郊卫星城镇与远郊县、区构成的2个五边形城镇环(郫县-新都-青白江-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都江堰),以及成都主城区东、南部尚待形成的五边形城镇体系结构。在理...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城市体系 成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若愚 钟易霖 踪家峰
以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市为研究对象,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成都市社会区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有一般工薪阶层及专业技术人员因子、流动人口与居住条件因子、少数民族人口因子、知识分子因子、产业工人因子。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将成都社会区划分为6个主要类型即:传统第三产业人口和白领人口聚居区、蓝领工人聚居区、高校人口及知识分子阶层聚集区、流动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及远郊农业人口聚居区,形成"圈层+扇形+多核心+多组团"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认为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构成的客观因素与城市规划、宏观政策构成的主观因素是限制、调节和控制成都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要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祥 王茂军 蔡嘉斌 贺梦晨
采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街道为最小行政单元,结合常住人口数据,综合使用空间自相关、人口重心、密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2000~2010年空间结构机理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近、远郊区过渡环带形成了"增长圈",并有向北、东、南方向蔓延的趋势;(2)外来人口宏观扩散,局部集聚,形成显著空间集聚性结构,外来人口牵引常住人口重心向东、北部移动;(3)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以天安门为中心的20km范围内,密度由中心向外围先增后减,在7km处形成密度峰值;外来人口密度的空间模型与常住人口不同,以Clark模型最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伟 钟祥浩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上就表现为该区域某一时段的经济空间结构,区域差距变化在空间上就表现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运用变差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模型,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对成都都市圈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时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变差系数分析表明,成都都市圈县域经济差异在研究时段内大致沿"倒U型"的变化轨迹,县域经济差异不断缩小。通过县域人均GDP的全域自相关分析发现,Moran’sI从1999年的0.70下降到2007年的0.66,说明从总体上,成都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的集聚效应是减弱...
关键词:
经济空间结构 成都都市圈 空间自相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敬峰瑞 孙虎 袁超
旅游资源吸引力可以反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因此,对城市单体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力进行全面评价和空间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结合多元类型数据建立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评价指标,对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结构特征,挖掘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差异的因素,从旅游资源吸引力角度提出了成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1)成都市整体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为城区>全市>其他区(市)县,不同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别较大;(2)成都市旅游资源
关键词:
旅游资源吸引力 空间结构 多元数据 成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敬峰瑞 孙虎 袁超
旅游资源吸引力可以反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因此,对城市单体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力进行全面评价和空间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结合多元类型数据建立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评价指标,对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结构特征,挖掘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差异的因素,从旅游资源吸引力角度提出了成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1)成都市整体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为城区>全市>其他区(市)县,不同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别较大;(2)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疏密不均,高值区集中在主城区和都江堰市,广大外围地区吸引力密度稀疏;(3)旅游资源点之间、行政区之间的旅游吸引力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空间集聚特征;(4)区域人口密度、资源密度等因素与旅游资源吸引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旅游资源吸引力 空间结构 多元数据 成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晖
就业空间结构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维度。基于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二次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克里金地统计、空间自相关、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就业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1—2013年,就业机会持续从都市区核心向郊区扩散,但接近半数的就业岗位仍然集中在各个就业中心,就业密度全局莫兰指数(总体集聚程度)变大(增强),"分散中的集聚"是南京都市区就业地理格局的主要特征。②制造业主导型中心始终是就业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8—2013年服务业主导型次中心的显著增多以及主中心的崛起预示着服务经济塑造就业中心的力量愈发突显。③就业次中心更倾向于出现在中心城区内的新城与副城极核、建成环境特别是公共交通可达性优良且产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晖 袁丰 赵岩
就业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映射出城市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多样性。论文采用经验贝叶斯克里金、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多中心密度函数等方法综合刻画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结构特征,并从就业结构化分散、就业中心增长转型、就业异质性集聚与土地混合利用3个方面剖析其就业区位模式特征。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区就业郊区化与多中心化并存,"分散化集聚"的结构性特征显著;(2)就业中心决定着就业空间的整体结构与密度分布,然而城市中心影响力开始减弱而次中心则逐渐增强;(3)就业中心出现增长转型,服务化转向与高技能化趋势明显;(4)就业分布呈现异质性集聚模式且与混合土地利用存在正向关联;(5)城市就业空间格局演变是自组织与他组织2种力量、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2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集聚经济、城市规划、土地市场开发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关丽丽
产业活动作为城市边缘区的主要功能之一,不仅是定义边缘城市的关键,也是边缘城市空间演变的核心动力机制之一。本文以成都市边缘区为分析对象,依据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理论,对其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模式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后认为,城市边缘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动力来源于工业经济的提升发展,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规模化拓展,并呈现出粗放型的空间扩张特征,形成了以区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演变模式。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产业结构 演变模式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银兵 张婷婷 洪艳
聚焦资源-经济-社会-生态4个子系统,构建了城市脆弱性等级评价体系,应用状态空间法对成都市城市脆弱性特征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表明:2000—2015年,除生态子系统脆弱性外,资源、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脆弱性均不同程度下降,各子系统呈现不均衡变化,社会和经济子系统对城市综合脆弱性更为敏感,重大事件对城市脆弱性影响显著;城市综合脆弱性呈震荡式下降,并可划分为2002—2006年较低脆弱、2007—2011年为较强脆弱和2012—2015年较低脆弱3个阶段,成都城市脆弱性从资源主导型脆弱性向生态、社会主导型脆弱性转变。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应逐步实现资源、经济、社会、生态4个子系统的动态平衡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政旸 徐佩 王玉宽
【目的】对成都市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测算和梯度空间上的定位研究,了解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强弱、空间分异及影响机制,能够对成都市以及类似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供给提供政策思路。【方法】以梯度空间理论为基础建立成都市空间梯度环及空间梯度样带,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成都市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差异及协调度进行研究。【结果】①研究期间,成都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47.37亿元。②成都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退化趋势,中心向外围辐射上升的“中心-外围”空间圈层结构明显,主要向东南(ES)方向扩张,西北(WN)方向最为稳定。③成都市在南北向(S)由中心向两翼扩张的趋势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中心向两翼递增并呈南北对称分布。在东西向(H)呈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中心城区逐步下降、临城部分地区快速下降、远郊生态功能区相对稳定的特征。④1990—2020年,成都市梯度空间样带上的综合协调度(P)降低2.43。【结论】①成都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梯度综合协调度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以及建设用地扩张带来的显著影响。②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变化方向和位置与城市扩张特征一致。③综合协调度(P)整体呈下降趋势,建设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对综合协调度(P)影响越发显著。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协调度 梯度空间 成都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满洪 陈兴
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旅游介入下明月村“家”空间演变中女性的成长路径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基本架构。研究表明:“权力-资本-人”的作用加速了传统明月村“家”空间的分化与演变,原始化的家庭生活空间被乡村旅游生产挤占,逐渐演变成商业化的生产空间。同时,明月村家庭住宅在不断被功能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现有家庭空间的性别与权力秩序也在发生重构:(1)旅游发展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拓展了明月村女性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体成为家庭供养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生产者,逐渐实现家庭话语权从失语向在场、从边缘化向中心化的转移。(2)伴随着女性主体性的成长以及女性话语权的拓展,家庭中的夫妻关系趋于平等化,直接扭转了传统意义上“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家庭权力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常洁 何鹏 高文波 郭耀辉 李晓 席晓冬
[目的]国内对休闲农业资源的概念、分类未形成统一的认知,空间研究中所选取的吸引物也众说纷纭,文章立足农业资源本体的视角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分类并对成都市的空间格局进行实证研究。[方法]重点采用文献综合分析法探讨休闲农业资源类型和休闲农业吸引物的基本构成,并以成都市休闲农业为例,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变异系数、网络维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估计等分析方法等对空间分布特征、产业协同特征和市场发展特征进行定量表征。[结果](1)成都市休闲农业在空间上趋于弱凝聚型分布,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成都市休闲农业主要以精品花木、伏季水果、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空间集聚程度高,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温郫都(温江区、郫都区、都江堰市)花木产业金三角、龙泉山伏季水果产业带(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邛崃—大邑—新津环主城平坝粮油区、锦江区、蒲江县茶叶产区等区域;(3)成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呈现典型的"农区景区化"和"景区依托式"特征;(4)成都市休闲农业主要分布在30~100km的环城游憩带范围,其中在30~60km以及80~100km的区域形成了密集带而在60~80km的圈层形成了衰减带,且与当地市场联系程度较高。[结论]未来,成都市应重点强化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带动效应,进一步提高优势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加强休闲农业与当地客源市场的联系,优化衰减圈和远郊圈的道路交通系统和休闲服务设施体系,以推进休闲农业空间的全域、均衡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丽 吴缚龙
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中国大都市常住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大都市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本文基于广州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外来人口数据,运用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茨曲线、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0-2010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是由核心圈层的人口继续缓慢增长并向四周扩散(即郊区化,但只是近郊),与人口空间分布规律雷同,是形成广州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