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1)
- 2023(11043)
- 2022(9326)
- 2021(8583)
- 2020(6854)
- 2019(15694)
- 2018(15272)
- 2017(29175)
- 2016(16089)
- 2015(17615)
- 2014(17896)
- 2013(17664)
- 2012(16838)
- 2011(15421)
- 2010(15901)
- 2009(14527)
- 2008(14455)
- 2007(13219)
- 2006(11956)
- 2005(11107)
- 学科
- 济(70774)
- 经济(70710)
- 管理(43462)
- 业(42789)
- 企(32617)
- 企业(32617)
- 中国(22846)
- 方法(22553)
- 农(21391)
- 地方(21259)
- 数学(19575)
- 数学方法(19217)
- 财(16113)
- 业经(16024)
- 学(15732)
- 农业(14443)
- 制(13520)
- 银(13124)
- 银行(13109)
- 行(12754)
- 融(12631)
- 金融(12631)
- 贸(12565)
- 贸易(12553)
- 策(12138)
- 易(12117)
- 发(12023)
- 地方经济(11435)
- 环境(11310)
- 技术(10874)
- 机构
- 学院(228440)
- 大学(225386)
- 济(93974)
- 经济(91718)
- 研究(85995)
- 管理(85062)
- 理学(70862)
- 理学院(69965)
- 管理学(68756)
- 管理学院(68314)
- 中国(66505)
- 科学(52392)
- 京(49965)
- 财(44824)
- 所(44555)
- 农(41523)
- 研究所(40007)
- 中心(39040)
- 江(37531)
- 财经(33741)
- 业大(33603)
- 范(32230)
- 北京(32180)
- 农业(32179)
- 师范(31920)
- 院(31861)
- 经(30528)
- 州(30122)
- 省(28678)
- 经济学(27605)
- 基金
- 项目(145872)
- 科学(114362)
- 研究(108154)
- 基金(102657)
- 家(89741)
- 国家(88921)
- 科学基金(75283)
- 社会(67210)
- 社会科(63704)
- 社会科学(63686)
- 省(58886)
- 基金项目(52881)
- 划(49443)
- 教育(49053)
- 自然(47780)
- 自然科(46637)
- 自然科学(46623)
- 自然科学基金(45736)
- 编号(43945)
- 资助(42846)
- 发(36889)
- 成果(36736)
- 重点(33362)
- 课题(32681)
- 部(31647)
- 创(29899)
- 发展(29642)
- 展(29120)
- 性(28464)
- 创新(28014)
- 期刊
- 济(116956)
- 经济(116956)
- 研究(72663)
- 中国(55679)
- 农(39637)
- 学报(33879)
- 财(33485)
- 科学(33353)
- 管理(32762)
- 教育(29610)
- 农业(27066)
- 融(27057)
- 金融(27057)
- 大学(25677)
- 学学(23971)
- 技术(20950)
- 业经(20266)
- 经济研究(17894)
- 财经(16429)
- 问题(14582)
- 经(14175)
- 业(14095)
- 贸(11732)
- 资源(11479)
- 技术经济(11453)
- 科技(11146)
- 国际(11075)
- 统计(10577)
- 现代(10509)
- 世界(10447)
共检索到370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喆 伍文
研究目的:尝试建立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决策规则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针对成都市山地平原交错的地貌类型特征,在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决策规则集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多规则组合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划为耕地坡改梯平整区、格田整理区、农田水利工程整治区、农村道路整治区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区5个适宜区域。研究结论:采用决策规则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的可靠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何西科 杨锦绣 冉彬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效益评价和项目后评价的状况,从项目的业务绩效、财务绩效、效益绩效出发,运用AHP-FCE评价方法原理建立了一套适合政府财政投资项目的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成都市温江区土地整理项目具体实例对其土地整理项目的各项绩效进行了评价,验证了此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验证结论可信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向华 姜照勇 罗良伟 王永志 廖春花 王挺之
目前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多见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对其生态效益的评价较少,且已有的对其生态效益的评价多是从土地整理前后农业生产条件是否改善等角度出发,很少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对其进行评价。基于此,论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选取评价因子,结合平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尔菲法,选取土壤状况、景观格局和环境服务功能等3项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选取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土体厚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生物丰度指数等5项作为三级评价指标,据此构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并运用归一化法等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最后,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主要评价指标在土地整理前后土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付恒阳 张静 周渊博
以陕西省西乡县为例,选取自然、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共9个因子,构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技术及评价模型研究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西乡县移民工程选址空间分为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类型。最适宜区沿十(堰)天(水)高速走向成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的冲积盆地;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最适宜区周围的河谷阶地以及部分丘陵缓坡区;较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丘陵区、西部和东南部低山区;不适宜区集中连片分布于十天高速以南的中山区。沙河镇、城关镇、堰口镇和白勉峡镇北部、茶镇中部以及罗镇北部是移民工程选址的理想区域。受制于地质地貌条件的制约,西乡县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不高,面积由小至大依次为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不适宜区。移民安置工程建设中应节约土地,科学布局,实现适宜区土地的集约利用。
关键词:
移民工程 选址 适宜性评价 西乡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红波 张慧 赵俊三 袁磊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的等级图谱,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区域的东北部,模型运行有效。研究结论: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行结果生态意义明确,适用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同质性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评价、优化和编制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方案奠定了很好基础,也为类似的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帆 席广亮 甄峰 海晓东
【目的】随着信息技术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发展,流要素对空间格局的塑造作用不断增强,流要素与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融合逐渐成为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内在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路径与方法,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基础支撑。【方法】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空间叠置、k-means聚类、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南京都市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集成评价。【结果】(1)南京都市圈综合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特征;适宜区域以宁马滁和宁镇扬两个同城化片区,以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为主;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城市。(2)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评价结果呈现出以南京市为核心、其他城市中心城区为多个开发适宜性峰值区域的“一核多极”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空间形态要素在国土空间开发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3)流要素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的国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中南京市与滁州、宣城二市的适宜性差异明显。表明南京市“虹吸效应”明显,跨区域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结论】本文从“形”和“流”融合的视角拓展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范式,优化了以地域功能为核心的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验证了新方法在都市圈尺度的适用性,为都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沈兴菊 蒋莉
人工生态游憩地建设的成功与否基于其对游憩者吸引力大小,吸引力大小取决于游憩地本身的品质和能否符合游憩者需求。选择成都市的浣花溪作为人工生态游憩地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进行基于客体感知的人工生态游憩者评价。结果表明:游憩动机体现游憩者效益最大化原则;活动感知表明主体与客体具有相对一致性;吸引力因素中感知偏好最强烈是环境品质;满意度感知影响购买意愿;重游率是感知评价的结果。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了解游憩者动机,重视环境质量、稳定客源市场、克服游憩障碍、重视游憩者满意度评价等人工生态游憩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
客体感知 人工生态游憩地 开发策略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苏婷 戴小杰
无居民岛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对上海市无居民岛的实地调查,结合文献数据,参考相关土地资源的分类体系,作为评价的框架,从保护和开发两个角度分别进行指标的选取,选择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相结合的赋值方式,建立上海市无居民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计算上海无居民岛土地资源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指数,分析上海市6个河口冲积无居民岛开发适宜性等级,建议九段沙和青草沙限制开发,东风西沙、扁担沙和黄瓜沙应适宜开发,除青草沙的开发方向为岛陆资源,其余海岛的开发方向均为岛陆和滩涂资源。研究亮点:从保护和开发两个角度,选择AHP和Delphi相结合的赋值方式,建立上...
关键词:
无居民岛 土地资源 开发利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雯 孙伟 禚振坤
通过对制造业区位决策的影响要素分析,讨论各区位因子对制造业适宜性分区的控制作用。以经济发达的无锡市为例,综合考虑生态约束、开发引导和相关空间因素,分别选择生态服务功能、灾害易损性、水环境风险进行生态约束要素分区评价;选择交通、集聚规模和土地潜力指标进行开发引导要素分区评价;同时考虑城镇和基本农田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全市域制造业的适宜性分区,作为制造业空间区位决策的依据,其中生态环境约束较弱、开发引导较强的地区可以适当布局制造业项目,而生态环境约束较强、或开发引导较弱、或人口相对稠密、或优质农田分布的地区需要严格控制乃至禁止制造业项目的建设。
关键词:
制造业 区位决策 适宜性分区 无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伯光
成都市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视。近几年内,集中财力、物力新建扩建了10多条(段)城市主要道路,总长70多公里;新建、改建跨河桥梁18座、立交桥4座、人行天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金贵 王占岐 重多 胡守庚 姚小薇
西藏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是《西藏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重要内容,分区成果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提供参考。运用空间叠置法、聚类分析法、文献资料及经验判断,结合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的各类因素,以县域为单元,划定西藏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将西藏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为藏东高山峡谷区、藏中南高原河谷区、藏西高山宽谷区、藏北高原湖盆区等4个一级类型区,高山峡谷工程模式、山间盆地工程模式、湖积平原工程模式、河网平原工程模式、河谷盆地工程模式、低丘岗地工程模式等6个工程模式。类型区的划分确立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空间格局,阐述了各工程类型区工程组合模式、耕地改良的限制条件和土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敏 赵小敏 张佳宝 刘友兆 曾志强
传统的基于GIS建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缺乏对空间问题决策的支持能力,而GIS与DSS技术集成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系统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模型进行辅助决策,有利于解决与空间有关的决策问题。以MapInfo Professional 6.0为基础平台,以Visual C++6.0为开发工具,建立了一个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知识库系统以及人机接口4个部分,具有数据输入输出、图属互查、数据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功能。系统成功应用于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农地适宜性评价实践中,应用结果表明系统能为决策者提供多种决策方案,同时又集成了G...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世磊 金晓斌 李鹏山 洪步庭 梁鑫源 周寅康
科学探究园地利用多维特征并构建有效的用途管制策略是“大食物观”背景下提升园地利用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以成都市为研究区,按照“理论解析—特征评价—类型组合—分区管制”的逻辑主线,在构建园地利用多维特征解析框架基础上,从资源禀赋适宜性、规划管控冲突性和功能服务协调性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园地利用多维特征的空间异质性,借助园地利用多维度特征组合实现园地利用分区,进而提出园地用途管制路径。研究发现:(1)成都市园地利用多维特征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正向集聚效应明显,资源适宜性和功能协调性以HH集聚为主,而管控冲突性的LL集聚较为明显;(2)从单维度来看,成都市资源禀赋适宜性、规划管控冲突性和功能服务协调性分别呈现地形分异、圈层分异和行政区划分异特征,而多维特征组合以E1-C1-F1为主,规划管控冲突风险是成都市园地利用的主要障碍;(3)成都市园地利用分区为优先调整区、潜在提升区、重点提升区和适度优化区,不同分区可为园地用途管制提供差异化路径引导。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园地资源管理以及农用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恬 谷达华 郑财贵 郭欢欢 杨丽娜 马世五
[目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正面临着城市建设空间已趋饱和,建设成本不断加大等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合理使用建设用地提供依据。[方法]评价第一步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坡度、地质灾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用地面积、人均GDP、交通便捷性和距建成区距离等指标对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1)重庆市受耕地保护限制的区县9个,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受生态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14个,主要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受耕地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4个;受耕地保护、生态保护限制的区县2个,分别为长寿区和江津区。(2)限制性等级划分结果为6个区县限制性等级为弱, 5个为较弱, 9个为中等, 7个为较强, 9个为强。(3)重庆市适宜建设区面积有限,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5%,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渝东北地区;较不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所占比例较高,多数受地形坡度、地质灾害、农业用地及生态限制。[结论]重庆市土地资源限制性主导因素有耕地保护限制、坡度限制和生态保护限制,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渝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渝东南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少且分布零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