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00)
- 2023(15812)
- 2022(13607)
- 2021(12548)
- 2020(10215)
- 2019(23351)
- 2018(23314)
- 2017(44850)
- 2016(24242)
- 2015(27126)
- 2014(27525)
- 2013(27416)
- 2012(25721)
- 2011(23509)
- 2010(23790)
- 2009(21722)
- 2008(20885)
- 2007(18387)
- 2006(16562)
- 2005(15050)
- 学科
- 济(119990)
- 经济(119883)
- 管理(67659)
- 业(61835)
- 企(49175)
- 企业(49175)
- 方法(43358)
- 数学(37255)
- 数学方法(36908)
- 中国(31204)
- 地方(31092)
- 农(28980)
- 学(27429)
- 业经(24737)
- 财(22233)
- 环境(20501)
- 农业(20005)
- 制(18432)
- 地方经济(17745)
- 贸(17728)
- 贸易(17714)
- 和(17308)
- 易(16990)
- 融(16523)
- 金融(16520)
- 银(16249)
- 理论(16212)
- 银行(16199)
- 发(16174)
- 行(15664)
- 机构
- 大学(353384)
- 学院(351732)
- 济(147125)
- 经济(143910)
- 管理(136427)
- 研究(128179)
- 理学(116807)
- 理学院(115362)
- 管理学(113456)
- 管理学院(112830)
- 中国(95174)
- 科学(79373)
- 京(77461)
- 所(65863)
- 财(64326)
- 研究所(59848)
- 农(58876)
- 中心(56577)
- 江(53008)
- 业大(52393)
- 财经(50909)
- 北京(49744)
- 范(48826)
- 师范(48389)
- 院(46706)
- 经(46150)
- 农业(45697)
- 经济学(44176)
- 州(42740)
- 经济学院(39384)
- 基金
- 项目(236322)
- 科学(185468)
- 研究(173027)
- 基金(170162)
- 家(148850)
- 国家(147607)
- 科学基金(125584)
- 社会(109162)
- 社会科(103341)
- 社会科学(103314)
- 省(92292)
- 基金项目(90510)
- 自然(80813)
- 自然科(78831)
- 自然科学(78815)
- 划(78144)
- 教育(77776)
- 自然科学基金(77374)
- 编号(70358)
- 资助(69547)
- 成果(57049)
- 发(55056)
- 重点(53333)
- 部(51484)
- 课题(49267)
- 创(48368)
- 创新(45179)
- 国家社会(44597)
- 科研(44594)
- 发展(44052)
- 期刊
- 济(173931)
- 经济(173931)
- 研究(109304)
- 中国(74306)
- 学报(55357)
- 农(54246)
- 科学(53253)
- 管理(51342)
- 财(46081)
- 大学(41224)
- 教育(39422)
- 学学(38741)
- 农业(37580)
- 融(32007)
- 金融(32007)
- 技术(30908)
- 业经(27716)
- 经济研究(27600)
- 财经(24968)
- 问题(22191)
- 经(21437)
- 图书(19040)
- 业(18949)
- 技术经济(18459)
- 资源(18030)
- 科技(17166)
- 理论(16755)
- 现代(16300)
- 商业(15983)
- 贸(15722)
共检索到539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刚 张华兵 薛菲 甄艳
基于2014年成都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和能源消耗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碳收支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回归模型构建,对碳收支、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碳汇土地面积占比为56.97%,高于碳源用地,区域碳源/碳汇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强度为2.40~3.33,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成都市净碳排放2.43×107t,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分布特征。各县域单元碳补偿率为0.06%~11.58%,碳生态承载系数(ESC)为0.05~8.60,呈现"东低西高、中心最低"的特征;3)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ECC)为0.26~1.45,呈现"中心高、周边低"的特征并且空间差异较小;4)碳排放与GDP极显著正相关(P<0.01)。ESC与土地利用强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ECC与土地利用强度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6。耦合协调度和人均GDP回归关系极显著(P<0.01),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碳排放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的耦合协调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刚 张华兵 薛菲 甄艳
基于2014年成都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和能源消耗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碳收支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回归模型构建,对碳收支、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碳汇土地面积占比为56.97%,高于碳源用地,区域碳源/碳汇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强度为2.403.33,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成都市净碳排放2.43×107t,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分布特征。各县域单元碳补偿率为0.06%11.58%,碳生态承载系数(ESC)为0.058.60,呈现"东低西高、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娜 冯淑怡 曲福田
为深入了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论文采用对数均值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了2002—2008年间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1)规模效应中的土地产出效应是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首要贡献因素(165.15%);(2)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结构效应对抑制碳排放增加贡献了5.45%;(3)代表技术效应的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达到-61.52%。研究结论认为合理组织建设用地的产业布局成为减缓碳排放的可行手段,并在土地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低碳化"土地利用理念,巩固并加强有成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存建 徐育建 冯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空间数据库平台的支持下,对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在1995—2000年间,耕地与建设居民用地、耕地与林地、林地与草地以及水体与耕地等之间的转换强度较高。耕地减少10972 hm2,林地减少2220 hm2,草地增加8042 hm2,建设居民用地增加4830hm2,水体增加323hm2。减少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建设居民用地、草地和林地;减少林地的主要去向是草地。人口总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工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居民用地同步增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耕地同步减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沙治慧 郑怡 邱海明
成都市自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举的对外开放战略以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本文由成都市对外开放度入手,着力探讨成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及融入国际经济的程度,测算出成都对外开放度稳步上升,进而从成都市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三个方面来全方位论证测算出的成都市对外开放度。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尚未形成。见,成都对外开放水平依然较低,经济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水平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姜晶
近年来,湖北省宜都市国土资源局在"管好用活"土地上做文章,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推进了宜都市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2009年,宜都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99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樊高源 杨俊孝
[目的]在测算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与土地碳排放间的关联效应,为乌鲁木齐市低碳土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改进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环境EKC模型。[结果](1)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总量递增趋势,净碳放量的持续上升显著地受建设用地碳排放增长的影响;(2)不同地类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效应呈现不同特点,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影响效应呈下降趋势,而耕地则在上升;(3)经济发展促进了碳排放增长,但在20142015年之间达到拐点,验证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存在。[结论](1)推动增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文甫 周介铭 罗怀良 杨存建 赵景峰
利用2000—2008年TM/ETM+数据,基于遥感、GIS技术与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方法获取城市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单窗算法和空间建模方法定量反演城市地表温度;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地面热效应时空变化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以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水域转移导致面积快速下降与建设用地不断侵吞耕地为主要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地面低温区范围减少25.927×104 hm2,常温区和高温区面积分别增加12.093×104 hm2和5.834×104 hm2;高温区中建设用地面积比例最大,建设用地与水域、水田的平均温度分别达最高与最低;地表温度空间格局表现为各温度区呈不同形...
关键词:
城市热效应 城市土地利用 遥感 GIS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香
文章以滇西宁蒗县为高寒山区的代表研究地点,通过分析该地区2004—2016年土地利用情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归纳总结出两者的特点,并对耕地、交通住房以及城市建设等用途的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线性回归方程求出最优解。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经济发展 驱动力 滇西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佰林 杨庆媛 鲁春阳 孙丕苓 宗会明
运用重庆市40区县1998—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重庆市在空间上划分为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Ⅰ)、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Ⅲ)三大经济发展阶段区域,探讨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要素逐渐扩散,多数区县进入Ⅱ区域,Ⅲ区域逐渐缩小至渝东边远地区;②工业化由Ⅲ阶段向Ⅱ阶段演变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强烈,当工业化进入Ⅰ阶段时,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缓和。土地产出率在Ⅱ阶段增长最快。区域土地产出率的演变规律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相吻合,具有随工业化进程呈"倒U型"演变的特点。③承载性功能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生产性功能土地,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贡献的差距逐渐拉大。研究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使各类土地供给与区域所承载的经济要素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的主体功能对土地供给的合理需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石转弟 彭培好 王玉宽 傅斌 陈颖锋 何小玲
运用RS和GIS技术对成都市主城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主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城市绿地与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城市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6 850hm2、占2000年城市绿地面积的41.47%,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5 323hm2、占其面积的31.01%;②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达2.74%;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中以交通用地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13.45%,其次是建设用地和耕地、年变化率分别为9.68%和-5.10%;③主城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增强趋势,其总体变化值为0.134。这说明在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亭亭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由各种经济成份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抚顺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剖析,并对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抚顺市 县域经济 发展 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艳波 董鸿鹏
沈阳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的基础上,在"在四化同步"的发展进程中,在"转型经济"环境下,结合本地资源,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本文重点分析了沈阳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并分析不同模式的特点,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
县域经济 模式选择 沈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钧 何小波
瓦房店市作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其发展模式对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但与南方先进县(市)相比,瓦房店市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根据瓦房店市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发展 瓦房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立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小康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战略性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内部刺激因素与外部需求环境皆出现深刻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重庆市自"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模型及参考联合国HDI(人文发展指数)度量方式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重庆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且重庆市内部各县市之间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别,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重庆各县市应紧抓"新常态"带来的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产业链条,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