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29)
2023(4904)
2022(4496)
2021(4162)
2020(3812)
2019(9145)
2018(9044)
2017(18183)
2016(10213)
2015(11783)
2014(12191)
2013(12364)
2012(11898)
2011(10886)
2010(11049)
2009(10409)
2008(10450)
2007(9615)
2006(8154)
2005(7261)
作者
(32513)
(27433)
(27402)
(26219)
(17232)
(13406)
(12621)
(10858)
(10198)
(9732)
(9331)
(9262)
(8803)
(8688)
(8652)
(8651)
(8637)
(8001)
(7991)
(7986)
(6995)
(6757)
(6745)
(6349)
(6178)
(6150)
(6122)
(6120)
(5625)
(5538)
学科
(46743)
经济(46706)
管理(25476)
(25421)
方法(23189)
数学(20996)
数学方法(20835)
(18946)
企业(18946)
(13458)
(12681)
(10915)
中国(10279)
地方(9107)
土地(8954)
农业(8818)
(8547)
贸易(8547)
(8274)
业经(7747)
(7584)
(6967)
(6480)
财务(6466)
财务管理(6445)
环境(6418)
企业财务(6048)
(5955)
银行(5920)
经济学(5844)
机构
大学(155541)
学院(154187)
(62529)
经济(61108)
管理(57095)
研究(55098)
理学(48963)
理学院(48304)
管理学(47404)
管理学院(47110)
中国(41580)
科学(36862)
(34180)
(34071)
(30210)
研究所(27772)
(27491)
业大(27478)
农业(27433)
中心(25741)
(24060)
财经(22206)
北京(21358)
(20500)
师范(20280)
(20064)
(19507)
经济学(19501)
(18613)
农业大学(18059)
基金
项目(101813)
科学(78181)
基金(72817)
研究(70491)
(65064)
国家(64571)
科学基金(53179)
社会(42773)
社会科(40398)
社会科学(40379)
(39784)
基金项目(39136)
自然(35927)
自然科(34984)
自然科学(34971)
(34549)
自然科学基金(34326)
教育(32148)
资助(30266)
编号(29242)
重点(23608)
成果(23581)
(22875)
(22230)
计划(20462)
科研(20252)
(20246)
课题(20000)
创新(19091)
大学(18565)
期刊
(67156)
经济(67156)
研究(40930)
中国(30916)
(30243)
学报(28589)
科学(25900)
(21872)
农业(20122)
大学(19866)
学学(18822)
管理(17051)
教育(12523)
技术(12311)
(11999)
金融(11999)
(11109)
业经(11069)
财经(10898)
经济研究(10394)
问题(9823)
资源(9819)
(9354)
(8306)
技术经济(8086)
统计(7600)
(7558)
理论(7548)
图书(7440)
商业(7067)
共检索到2237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石转弟  彭培好  王玉宽  傅斌  陈颖锋  何小玲  
运用RS和GIS技术对成都市主城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主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城市绿地与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城市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6 850hm2、占2000年城市绿地面积的41.47%,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5 323hm2、占其面积的31.01%;②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达2.74%;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中以交通用地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13.45%,其次是建设用地和耕地、年变化率分别为9.68%和-5.10%;③主城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增强趋势,其总体变化值为0.134。这说明在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琼  周强  梁生甫  罗正霞  
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悦颜  卢明华  吴妍  
随着住宅产品趋于多样化,协调好各类住宅比例关系可促进住宅市场稳步发展。本文分析了2007-2016年成都市主城区住宅产品结构变化,计算了2009-2015年各类住宅产品需求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与改善性需求相比,刚性住房需求更容易受供给、利率、人口增长和价格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住宅面积增大,影响程度逐步减小;与刚性需求相比,改善性住房需求更容易受经济因素和居住水平的影响。最后,对政府、开发商、消费者提出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潘雨红  周文骏  
引入新建商品房供需分析的新指标——动态供需比,以2008年至2010年成都市主城区新增商品房供需数据为样本,对动态供需比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应用进行说明。从计算方法和与房价相关性来看,动态供需比与供需比相较,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新建商品房的供需情况。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瑞华  刘莉  
目的:分析成都市主城区医疗服务市场结构以及竞争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文献研究法、赫氏指数和市场集中率分析法。结果:成都市主城区医疗服务市场集中程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医疗资源集中度高、竞争不够的情况比较突出。结论:医疗服务市场存在马太效应,需大力实施医疗信息公开;吸引非公资本的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不完善,需完善反垄断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存建  徐育建  冯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空间数据库平台的支持下,对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在1995—2000年间,耕地与建设居民用地、耕地与林地、林地与草地以及水体与耕地等之间的转换强度较高。耕地减少10972 hm2,林地减少2220 hm2,草地增加8042 hm2,建设居民用地增加4830hm2,水体增加323hm2。减少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建设居民用地、草地和林地;减少林地的主要去向是草地。人口总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工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居民用地同步增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耕地同步减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向书江  张骞  王丹  王舒  王子芳  谢雨琦  高明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探明碳储量对LUCC的响应及脆弱性,对区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运用InVEST模型研究了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评估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主城区耕地面积减少743.29 km2,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773.48 km2。前10年土地转移面积6.05%,后10年转移13.98%,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累计减少5.78 Tg,其中建设用地侵占耕地是碳储量急速下降的主导因素。碳储量分布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3)近20年主城区均表现为碳源,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14.73,PI指数为-2.50~-2.59 Tg,均表现负面潜在影响,且2000—2015年间脆弱性不断恶化,2015—2020年间脆弱性有所缓解。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并为西部其他同类型山地城市提供借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雅雅   李欣欣   余向克   黄中杰  
本研究基于成都市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用CA-Markov模型和情景预测模型,通过设置3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2030年成都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并对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效应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总体呈现耕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2005—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耕地面积减少最多。(2)3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都出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的趋势。自然发展情景建设用地增加3.39×104hm~2,城市发展情景建设用地增加5.66×104hm~2,生态保护情景建设用地增加1.67×104hm~2,生态保护情景建设用地增速明显低于自然发展情景和城市发展情景。(3)城市发展情景下的总碳效应是自然发展情景的1.62倍,是生态保护情景的3.76倍。建设用地扩张是影响碳效应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建设中严格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张,是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国军,彭艳坤  
本文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成都市部分地区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利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DEA分析结果进行检验,得出在所研究地区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率相等的结论。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徐惠  
本文拟从成都主城六区06年7月居民用水情况着手,实地调研得到住房空置数据,通过面积空置方法计算。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综合数据分析,最后得出成都市主城区住房空置情况属于适度空置的结论。本文还从供给、需求及监管力度等三方面提出政策改善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文甫  周介铭  罗怀良  杨存建  赵景峰  
利用2000—2008年TM/ETM+数据,基于遥感、GIS技术与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方法获取城市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单窗算法和空间建模方法定量反演城市地表温度;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地面热效应时空变化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以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水域转移导致面积快速下降与建设用地不断侵吞耕地为主要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地面低温区范围减少25.927×104 hm2,常温区和高温区面积分别增加12.093×104 hm2和5.834×104 hm2;高温区中建设用地面积比例最大,建设用地与水域、水田的平均温度分别达最高与最低;地表温度空间格局表现为各温度区呈不同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康文  李月臣  周梦甜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区,采用120m×120m栅格大小的数据为模拟基准,借助CLUE-S模型、情景分析法、SPSS软件及ArcGIS10.1软件建立了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变化相结合的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动态模拟模型,并对研究区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模型综合考虑各种宏观驱动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较全面地考虑了多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各因子的回归模型,提高了模拟结果的精度,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模拟及精度分析,整体模拟精度达86%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模型在研究高分辨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面有很好的适应性,对土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为探讨平谷区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地形信息,对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在各地形因子分级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平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和林地为主,1993—2008年的15年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和交通用地面积明显增加;2)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差异明显。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转化主要发生在0~300m高程带和小于15°的坡度带,林地与草地的互转主要发生在高程300~800m、坡度大于8°的阳坡与半阳坡;园地与草地的转化主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小汎  
以辽宁省2005—2010年土地利用为实证对象,从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变化态势等三方面比较分析了研究区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除耕地外,辽宁省所辖各地市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与全省较为一致。相比全省土地利用增加或减少,各地市耕地、牧草地变化速率呈现较高、较低或一致,而另4种土地利用类型只有较高或较低两种情况。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在各地市分布趋向均衡,而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则由分散趋向集中的态势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从区位熵模型引申扩展出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速率和态势,可更全面地阐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值得推广和应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军涛  
土地利用问题是实现生态脆弱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运用数学模型从区域角度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各种变化 ,对于深入认识生态脆弱区环境变化的原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 ,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