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0)
2023(911)
2022(801)
2021(724)
2020(590)
2019(1202)
2018(1173)
2017(2403)
2016(1411)
2015(1651)
2014(1776)
2013(1681)
2012(1641)
2011(1344)
2010(1241)
2009(1109)
2008(1123)
2007(1005)
2006(764)
2005(713)
作者
(4153)
(3385)
(3260)
(3003)
(1776)
(1531)
(1485)
(1376)
(1095)
(1082)
(1056)
(1006)
(994)
(976)
(951)
(948)
(921)
(873)
(869)
(853)
(768)
(749)
(745)
(745)
(744)
(737)
(731)
(717)
(679)
(664)
学科
(4493)
经济(4489)
文化(3697)
地方(2614)
(2193)
企业(2193)
业经(2087)
方法(2035)
理论(1964)
产业(1934)
管理(1887)
市场(1834)
教育(1798)
(1792)
文化产业(1771)
文化市场(1771)
(1762)
(1705)
中国(1492)
经济理论(1393)
(1355)
企业经济(1310)
农业(1193)
政治(1154)
思想(1135)
思想政治(1120)
政治教育(1120)
治教(1120)
德育(1100)
研究(1079)
机构
学院(18436)
大学(17024)
研究(6324)
管理(5219)
科学(4918)
(4737)
(4355)
中国(4332)
理学(4240)
(4206)
师范(4178)
经济(4164)
理学院(4138)
管理学(4009)
管理学院(3967)
(3672)
(3447)
研究所(3222)
师范大学(3196)
(3020)
(2882)
(2827)
中心(2810)
(2799)
(2506)
业大(2501)
北京(2430)
教育(2252)
(2245)
农业(2224)
基金
项目(12778)
研究(10046)
科学(9937)
基金(7979)
(6958)
国家(6847)
(6269)
社会(5822)
科学基金(5655)
社会科(5437)
社会科学(5436)
(4868)
编号(4616)
基金项目(4460)
教育(4165)
成果(3985)
自然(3482)
课题(3457)
(3429)
(3380)
自然科(3370)
自然科学(3370)
自然科学基金(3286)
重点(3148)
(3109)
文化(3077)
资助(2887)
发展(2749)
(2704)
项目编号(2624)
期刊
(6717)
经济(6717)
研究(5386)
中国(4431)
教育(4250)
学报(3789)
科学(3134)
(2992)
大学(2751)
学学(2533)
农业(2086)
资源(2070)
管理(1946)
图书(1842)
(1651)
书馆(1589)
图书馆(1589)
(1525)
(1451)
业经(1429)
(1315)
技术(1210)
(1017)
论坛(1017)
职业(982)
(975)
开发(912)
科技(911)
社会(894)
社会科(825)
共检索到28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建军  
成语文化和运河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一脉两支,互相关联,自然融通,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彼此观照。在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备受重视的当下,成语研究者应该注重运河文化成语的挖掘与整理、开发与利用,既给成语文化研究导入新元素,又给运河文化研究开辟新路径,最终实现二者的并进与共荣。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硕  
"成语文化"是莫彭龄先生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旨在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新视角来研究成语。自1997年至今,这一课题的研究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并形成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文章试从成语文化概念的诠释和成语文化研究的实践两个方面,对莫彭龄先生多年来的成语文化研究成果作简要的概括和梳理。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赵迟  
本项目为运河驳岸文化节点公园设计,在运河驿站的形式中加入中医文化公园的设计理念。项目整体遵循山水融合的设计思路,把建筑体量较大的中医运河博物馆,通过长坡屋顶且功能空间横向展开的建筑设计手法,尽可能地隐匿在自然山水之中,并有机结合地域特色。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于文龙  
<正>~~
关键词: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邹晓华  
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使文学面貌发生新变,通俗文学市场活跃。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出大批作者群,且多分布在运河流域,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大运河作为自然物象构成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背景,成为见证时代和人物的典型环境。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如历史意象、英雄意象和商贾意象等。这些意象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民族记忆,反映着民族精神。研究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对于现阶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毅飞  
从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切入,以超级IP的视角进行观察,通过与周边城市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常州运河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在超级IP的视角下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塑造策略。认为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塑造需要进一步厘清运河文化的内涵,保护和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处理好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寻找运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凸显常州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下打造超级IP,进而促进中国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建设。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红梅  
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不仅具有沟通南北的政治、经济价值,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大运河沿线已经形成璀璨古今的文化带。当前,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面临不少困境,其中,最为关键者在于大运河文化本身。大运河文化是一种实际上不断流变、演化的活态遗产,受到我国整体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其不断流变、演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难度较大。破解此难题的出路在于人,只要不是人为地隔断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民众与大运河文化环境,大运河文化就能够得到保护、传承和利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孙威  宋世胜  
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依托世界遗产打造文化带,不仅是北京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议题。北京已在"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打造运河文化带。针对当前保护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借鉴里多运河和米迪运河等国外经验,北京应凝练运河文化的内涵,开展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实施分区分级管治、建立完善法律体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邱冰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不是一句口号,最终要落实到空间规划、建设层面。若以空间规划的角度观察,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在的文化性与外在的物质性。后者是前者的外化结果与载体,在价值与结构层面上,两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无论是生活在大运河沿岸的居民还是从未游历过大运河的公众,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认知抽象、复杂且带有宏大叙事意味的大运河文化,不具有现实操作性。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公众而言,便捷可行的方式是从外部对大运河的物质实体(空间、建筑、景观等)进行观察,并与自身熟知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喜波  王亚男  郗志群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示窗口,具有彰显中华生态文明价值观、大运河生态多样性和大运河作为“民生之河”的功能。针对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北京大运河文化公园生态建设应基于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和谐共生的原则,并提出构建系统的生态本底廊道、打造主体性生态景观品牌、构建生态景观链、利用生态科技技术手段以及“生态+”策略等具体的生态建设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飞  杨林生  石勇  罗筱  
对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邻域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的范围及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资源分布于距大运河河道190 km以内,与大运河平均距离约30 km。人文类游憩资源更加靠近大运河河道约12.53 km。(2)以大运河为中心线外扩,3 km范围内是与大运河相关的高品质游憩资源富集区域,超出70 km后游憩资源数量增速急剧回落并趋于平稳。(3)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总体呈现3个层次:20 km、20~50 km、50~190 km。这3个空间层次的游憩资源类别存在差异,与大运河的相关性及资源集聚程度逐级递减。(4)8个省份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山东境内的河道长度及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河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密度较高,河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更加发散。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孙威  宋世胜  
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依托世界遗产打造文化带,不仅是北京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议题。北京已在"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打造运河文化带。针对当前保护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借鉴里多运河和米迪运河等国外经验,北京应凝练运河文化的内涵,开展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实施分区分级管治、建立完善法律体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彤  
大运河常州段有2 5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促进了常州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滋养了常州独特的区域文化。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较于周边城市,还存在着品牌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开发导向单一等问题,文章提出应发挥创意常州的城市优势,不断赋予运河文化时代内涵,走一条"科技+""创意+""文艺+"新运河文化挖掘阐释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