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47)
- 2023(7357)
- 2022(5861)
- 2021(5659)
- 2020(4217)
- 2019(9440)
- 2018(8933)
- 2017(16723)
- 2016(9013)
- 2015(9747)
- 2014(9426)
- 2013(9232)
- 2012(8445)
- 2011(7681)
- 2010(7925)
- 2009(7381)
- 2008(7001)
- 2007(6661)
- 2006(5996)
- 2005(5268)
- 学科
- 农(48521)
- 济(39346)
- 经济(39303)
- 业(32513)
- 农业(32469)
- 业经(15878)
- 管理(15666)
- 农业经济(12343)
- 中国(11667)
- 企(11059)
- 企业(11059)
- 发(10218)
- 地方(9962)
- 方法(9692)
- 村(9459)
- 农村(9440)
- 制(9035)
- 发展(8849)
- 展(8842)
- 数学(8738)
- 数学方法(8637)
- 土地(7456)
- 策(7317)
- 收入(7300)
- 建设(7215)
- 及其(6973)
- 体(6766)
- 劳(6761)
- 劳动(6760)
- 财(6551)
- 机构
- 学院(126362)
- 大学(118619)
- 济(54552)
- 经济(53521)
- 管理(47083)
- 农(45481)
- 研究(45095)
- 理学(40727)
- 理学院(40338)
- 管理学(39705)
- 管理学院(39487)
- 中国(36442)
- 农业(34129)
- 科学(26901)
- 业大(26819)
- 京(24428)
- 中心(22457)
- 所(22373)
- 财(22233)
- 农业大学(20664)
- 研究所(20267)
- 江(20150)
- 范(17074)
- 师范(16955)
- 财经(16916)
- 业(16760)
- 经济管理(16613)
- 省(16448)
- 发(15797)
- 经(15472)
- 基金
- 项目(86441)
- 科学(68232)
- 研究(68183)
- 基金(61671)
- 家(54504)
- 国家(53503)
- 科学基金(44740)
- 社会(44272)
- 社会科(41408)
- 社会科学(41395)
- 省(36051)
- 基金项目(32954)
- 编号(29626)
- 教育(28800)
- 划(28640)
- 农(27926)
- 自然(25870)
- 自然科(25177)
- 自然科学(25172)
- 自然科学基金(24699)
- 成果(23272)
- 资助(22758)
- 发(21450)
- 课题(19609)
- 重点(19236)
- 部(19037)
- 国家社会(18615)
- 创(18378)
- 制(18215)
- 性(18060)
共检索到195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沈连奇 刘建俊 刘文军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货币收入及农民手持现金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村一级信用社网点较少,特别是基层信用社人员严重不足,使偏远地区的农民存取款极为不便,为解决这一矛盾,河南省林县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董海荣 李金才 左停 李小云
在对云南省禄劝县一个苗族村寨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展示了农户间互助行为发生的方式,及其在解决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村家庭季节性劳动力短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对农户互助行为的理论阐释,说明了这种行为的发生是农户在现有条件下所作的理性选择及行为发生的必然性。从而表明了,农户间的互助是解决农村家庭,尤其是贫困山区家庭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户 互助 劳动力短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尹志超 刘泰星 张诚
中国农村家庭低消费、高储蓄的现实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因素依然突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显著提升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显著增加了家庭收入,但由于收入波动、失业、医疗和健康等不确定性而未能对家庭消费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保险参与作为风险应对的重要方式,能有效降低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劳动力流动缩小了农村家庭的储蓄率差距,对中低收入群体和社会网络较低的家庭储蓄率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农村家庭的不确定性,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中国家庭的储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可为扩大消费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一鸣
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已基本建立起商业银行、合作银行、政策金融并存的格局,在县域经济中并不缺乏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但是缺乏真正为一般农户和农业生产服务的金融机构。在现阶段,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可能是解决一般农户资金需求的有效途径,符合以农户、中小企业为中心,结合农村组织化、产业化、城镇化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创造性地设计金融供给制度。我们应着力营造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发展空间,提升其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赵金林 杨志文 赵建国
近几年来,各地金融部门为增加储源纷纷办起储蓄代办站,但办理代办站的约有三分之二是单位或乡村的财会人员兼管,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一、为公款私存创造了条件。据对某医院财务人员办的代办站调查,一年平均约有10万余元医疗费及基建款存入本站,套取手续费约600余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易行健 张波 杨汝岱 杨碧云
基于中国2009年3省9县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本文考察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家庭社会网络越广泛,农户储蓄率越低,即使使用不同的代理变量,该结论依然稳健;(2)收入越低的农户,家庭社会网络对储蓄率的影响越大;(3)对影响机制的扩展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作用会随着收入增长、正规金融发展及市场化的推进而减弱。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并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初步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家庭社会网络 农户储蓄行为 储蓄率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2006年,各地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以县为主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此举大大改变了过去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现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规范了资金投向,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各地在试点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本期专题选登了几个典型事例,希望对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有所裨益。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闫俊强 姜利军
在新农村建设面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的挑战面前,技术扩散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技术扩散,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农民两个积极性,拓展科技示范园区和技术扩散信息平台两个途径。
关键词:
新农村 技术扩散 途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葛国深 刘大伟
1.深化农村商业体制的改革,理顺商品流通渠道,为开拓农村市场提供条件。首先完善基层供销社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变经理(主任)负责制为全员风险责任制,强化内部管理,转变经营思想,进一步扩大基层供销社的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品市场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强化服务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陆玉华
目前 ,我国农村寿险代办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县以下的乡、镇无正式机构 ;其法律地位、机构性质不明确 ,部门管理混乱 ;难以达到《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 (试行 )》的要求 ;对协保员的管理存在漏洞。本文提出发展农村寿险业务的战略不能动摇 ,要明确农村代办站的性质 ,采取具体措施规范代办站 ,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依赖多种形式的机构 ;将农村代办站纳入机构管理时 ,严格控制量的发展 ;代办员的管理采取个人代理人的模式 ;建立规范的协保员制度 ;在《保险法》的框架内单独制定一套管理规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渝琳 李何波
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年龄曲线呈现为U型,与生命周期假说及国际经验相反形成了储蓄率生命周期之谜。为了验证中国农村家庭是否与城镇家庭相似,本文采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APC模型对中国农村家庭储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进行识别,发现中国农村存在37~49岁的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偏低的生命周期之谜。为了揭示其可能发生的作用机制,本文应用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1)教育负担是造成中国农村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偏低的首要原因;(2)控制教育负担的影响后,以交通通讯支出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是拉低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的另一主要原因;(3)社会成本支出显著地抑制了家庭储蓄率,但并不是形成中国农村家庭储蓄率生命周期之谜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农村家庭储蓄率 APC模型 生命周期模式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袁益 万仞雪
随着焦虑心理成为当下的一种普遍社会心态,社会焦虑对农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和机理并不清晰。文章探讨了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引发的焦虑心理对农村家庭储蓄率造成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上偏社会比较引发的焦虑心理会显著提高农村家庭的储蓄率,这一结果在更换自变量赋值方法、剔除不显著工具变量和更换数据集等方法下依然稳健。机制研究发现,一方面,互联网引发的焦虑心理会造成个人对自身更低的主观经济地位评价,出于预防性储蓄动机,农村家庭消费结构中的非生活必需品消费比重会降低,从而提高了农村家庭的储蓄率;另一方面,对互联网的上偏社会比较效应异质性的实证检验发现,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会造成易焦虑群体相比于不易焦虑群体主观经济地位的大幅下降。本研究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焦虑心理 互联网 上偏社会比较 储蓄率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吴锟 刘含笑 李琦
由于城市与农村的经济金融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成年前在农村成长的城镇居民比在城市成长的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从而更加偏向低消费和高储蓄。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数据,将“目前居住在城市地区且拥有非农业户口、18岁之前为农业户口”作为“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界定标准,实证检验城镇家庭户主的农村成长经历对其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户主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城镇家庭比户主没有农村成长经历的城镇家庭有更高的储蓄率,风险态度和金融素养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即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户主会因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而导致其家庭储蓄率较高;农村成长经历对储蓄率的正向影响在户主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资产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家庭中更为显著。因此,需要从改善城市的经济金融状况(降低生活成本、增强社会保障、减少不确定等)入手来释放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并通过改善风险态度、加强金融教育、缩小城乡差距等渠道来降低农村成长经历对城镇家庭储蓄率的正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