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38)
2023(13585)
2022(12046)
2021(11394)
2020(9641)
2019(22428)
2018(22322)
2017(43420)
2016(23741)
2015(26465)
2014(26290)
2013(26131)
2012(24077)
2011(21553)
2010(21424)
2009(19630)
2008(18839)
2007(16390)
2006(14398)
2005(12129)
作者
(67976)
(56535)
(55935)
(53577)
(36205)
(27351)
(25649)
(22226)
(21659)
(19966)
(19532)
(19002)
(17891)
(17821)
(17402)
(17104)
(16902)
(16782)
(16136)
(16099)
(13960)
(13711)
(13650)
(12911)
(12695)
(12451)
(12430)
(12361)
(11311)
(11125)
学科
(97995)
经济(97811)
管理(65893)
(60197)
(50107)
企业(50107)
方法(46965)
数学(40293)
数学方法(39720)
中国(26292)
(25874)
地方(23417)
(21771)
(21396)
业经(21278)
理论(17520)
农业(17315)
(17128)
环境(15763)
(15467)
(14179)
贸易(14169)
(13641)
技术(13585)
(13331)
财务(13258)
财务管理(13239)
(12905)
企业财务(12523)
教育(11597)
机构
大学(331139)
学院(329256)
管理(132813)
(126509)
经济(123471)
理学(116302)
理学院(114896)
管理学(112536)
管理学院(111941)
研究(109954)
中国(78706)
科学(71828)
(71036)
(55164)
(54913)
(54072)
业大(51684)
研究所(50568)
中心(49901)
(47665)
(45853)
师范(45453)
财经(45147)
北京(44498)
农业(42246)
(41009)
(40224)
(39070)
经济学(37161)
师范大学(36922)
基金
项目(235157)
科学(185143)
基金(170495)
研究(168902)
(148785)
国家(147578)
科学基金(127498)
社会(106626)
社会科(100336)
社会科学(100303)
(93455)
基金项目(91905)
自然(84989)
自然科(82948)
自然科学(82931)
自然科学基金(81388)
(77809)
教育(77384)
资助(70190)
编号(68899)
成果(54680)
重点(52430)
(50979)
(49852)
(47988)
课题(47246)
创新(44764)
科研(44762)
教育部(43363)
大学(43127)
期刊
(135687)
经济(135687)
研究(93241)
中国(60710)
学报(54351)
科学(50150)
(48237)
管理(46223)
大学(40196)
(40085)
学学(37571)
教育(35965)
农业(33550)
技术(28479)
业经(22323)
(22022)
金融(22022)
财经(20853)
经济研究(20741)
图书(20037)
问题(19274)
资源(18463)
(17742)
(17212)
科技(16471)
技术经济(16076)
理论(15540)
(15300)
统计(15235)
(15037)
共检索到468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吉黎  焦华富  
基于"六普"分街区数据,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研究成熟期煤炭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其社会区划分为:①政府机关、知识分子及非资源型产业从业者居住区;②低学历、农业及贫困人口居住区;③一般工薪阶层及退休人员居住区;④煤炭资源初加工从业者聚居区;⑤煤炭资源开采与勘测从业者聚居区;⑥煤炭资源深加工从业者聚居区。基于社会区的空间特征和实地调研的经验研究,采用模型抽象法总结出淮南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为:"城—矿—乡"的三元结构特征和"东城—西矿—乡村边缘化"的空间隔离特征显著;"城区"呈同心圆、扇形格局;"矿区"呈飞地型组团式格局;"乡村地区"呈边缘化离散型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吉黎  焦华富  杨显明  孙雷  
基于个体行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视角,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体制转轨期城市居民职住迁移路径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不同社会属性居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选择方式,以期把握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规律,为城市社会与空间结构转型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阶段淮南市居民迁居路径分别表现为组团内部交互式迁移、临近组团跳跃式迁移和目的地组团集中跨越式迁移,居民转职路径表现为复杂网络化与多点指向化、集中化与趋业化以及趋利化与非矿化;2伴随着体制转轨程度的深化,三个阶段居民职住迁移路径表现为居住矿业乡镇化—就业下岗去矿化、居住乡镇城镇化—就业矿业商业化以及居住城区新城化—就业行政商业化;3分别基于次数和导向划分了居民职住迁移路径并分析影响因素,发现不同社会属性特征的居民对居住空间及职业类型的选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管晶  焦华富  
以淮北市为例,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和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运用扩张指数、相对变化率等方法,研究1985年以来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2000年,城市发展主要围绕煤炭产业进行,形成了"城·矿·乡"三元结构;2000—2010年,城市主城区中心性逐渐凸显,城乡空间结构演变为"中心—外围"结构;2010年至今,城市转型发展速度加快,主城区向郊区扩散,城乡空间结构演变为圈层结构。(2)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本质是由分散到集聚、由分离到一体的过程。(3)矿城管理体制、城乡产业结构、市域交通网络和政策制度四个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的发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马琼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企一市"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先有企业再有城市、城市的大部分人也是企业的职工、城市与企业间有高度依存关系,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也决定了职工社会保障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应首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安徽省淮南市缘煤而建,依托淮南矿业集团(原淮南矿务局)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晓淦  昂琳  王莉  
文章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评价,协同城市空间增长需求与生态资源约束,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评价分析确定淮南市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等级评定的空间扩张可能范围和刚性增长边界;建立GIA—SLEUTH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模型,对空间发展范围进行模拟得出2020年淮南市城市弹性增长边界。基于城市增长边界和资源约束协同分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GIA—SLEUTH模型可以为同类城市空间和土地增长提供指导和借鉴,为经济发展提供城市空间管理领域的决策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通过追踪淮南、淮北城市空间扩展,对比分析了中兴期和枯竭衰退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扩展过程、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都会经历"相对紧凑→分散布局→再度集聚"的演化过程、具有沿交通线轴向延伸的共性;都会经历飞地拓展、轴向延伸、内向填充、区位再造4个阶段,但无依托型煤炭资源城市初期还会经历缘矿建镇阶段;城市空间扩展总量、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方面又具有阶段性差异。城市规模的扩张主要依靠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增长来推动,空间重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逐步加强,并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两种形式为主。从影响因素角度看,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静  焦华富  宣国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煤炭城市发展出现了经济衰退、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煤炭城市的产业转型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分析了煤炭城市产业转型中的集群效应,认为立足于传统产业优势,发展煤炭产业集群是煤炭城市实现依托式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淮南市煤炭产业群发展现状及特征,提出了煤炭产业群的发展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青林  胡晓鸣  王思源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时代的全面开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面临全新的要求。以两淮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城市淮南市为例,认为新时期成熟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关键在于尊重发展规律,处理好能源基地与综合型城市的发展关系。通过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解读,以及淮南城市发展面临的阶段性问题与特征分析,从总体规划视角提出包括重构区域格局、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保障生态安全、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宜居城市建设五条主要规划对策,并对淮南市的转型发展进行了展望。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丁兆罡  段传庆  洪天求  
城市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厘清绿色经济和绿色城市转型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驱动力、绿色生产力、绿色生命力"三位一体的城市绿色转型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离差最大化法改进的优化模型来客观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了城市绿色转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了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为研究对象进行模型验证,基于评价结果的深度分析,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与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能够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管晶   焦华富  
科学认识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聚落演变过程和规律,是落实城乡协调发展战略,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安徽省淮北市域为例,通过田野调查,结合遥感和统计数据,从聚落空间、经济结构、社会生活3个维度,探讨90年代以来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聚落演变过程和协调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快速增加,且变化斑块空间差异显著;乡村建设用地规模缓慢增长,空间集聚程度逐渐提高;城乡聚落空间演变经历了低速均衡、单中心集聚、多中心组团3个阶段。(2)城镇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逐渐解锁,向多元化、非煤化方向演变;乡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户非农收入占比显著增多;城乡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结构演变经历了二元发展、转型发展、多样化发展3个阶段。(3)矿区“小社会”系统逐渐瓦解,“矿·城”社会空间融合;乡村社会网络不断开放,居民职住模式渐渐分化;城乡社会生活演变经历了“城·矿·乡”相互隔离、人口要素流动加快、生活方式相互融合3个阶段。(4)在对典型乡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特征的差异性,归纳总结出矿镇(村)协同、矿(镇)园共建、中心城镇带动3种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以期为同类型乡镇“城·矿·乡”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梅林  孙春暖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都处于改革创新之中,城市空间结构需要优化和重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结构畸形、社会就业困难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等问题。结合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利用和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就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问题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以辽源市为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的构建和优化途径进行探索。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岸  顾康康  
选取煤矿型城市淮南市区为研究区域,以2017年12月淮南市Landsat-TM影像、淮南市采煤塌陷地分布矢量图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撑下,从生态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两个方面评价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优先级,利用GIS中的自然断点法将生态恢复优先级分为非常低、低、中等、较高和高5个级别。结果表明:淮南市区生态恢复优先级高和较高的塌陷区面积所占比例为27.34%,主要分布于潘集区采煤塌陷区的中南部、八公山区采煤塌陷区的大部分区域、谢家集区采煤塌陷区的西北部以及大通区采煤塌陷区的大部分区域,建议将这些区域予以优先恢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林  刘兵  
关于工业结构合理性标准研究,尚属探索性问题。本文运用霍夫曼系数探讨淮南市工业发展状况,提出了工业结构合理性的三大标准,并进行了工业结构的SSM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顾康康  储金龙  陈晓华  汪勇政  
文章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和剪刀差方法,定量分析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变化趋势,揭示经济发展因子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机制,对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淮南市整体呈现生态承载力略有下降,生态足迹、生态赤字加剧上升的趋势;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波动性下降,资源利用效益逐渐提高;生态足迹和经济发展的变化速率剪刀差从0.001增长到0.66,两者变化速率的分异性显著,生态足迹增长速率有所降低,生态足迹产生的环境压力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不断减轻;生态足迹与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力  汪克亮  
文章以淮南市为例,提出了煤炭城市能源与环境可持续互动发展模式,并给出了煤炭城市实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互动发展模式的具体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